李 超 李铁刚 安俊秀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1-0043-03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途径和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陷阱的主要表现,进而提出企业摆脱人才陷阱的有效方法就是同高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建立企业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实现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双赢,最后以一些案例展示了这种双赢模式存在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产学合作;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途径分析
软件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储备是软件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战略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储备的途径包括:
第一,软件内部人才的培育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软件企业认识到优秀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无法估量的财富,因此逐渐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把企业中各类人员的智慧和潜能挖掘出来,加以发展、利用。
第二,软件企业内人才引进。由于软件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软件行业发展变化快,中小型软件企业往往抛弃盲目排外的作风,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更加开放的人才调节机制。通过不断引进、招聘,建立起企业广泛的人才网络。通过外来高级人才的创新和改革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高校是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在高校毕业生中直接选拔人才也是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软件企业。
2中小型软件企业人才陷阱的主要表现
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甚至领导人素质等多种原因,在人才储备方面有很多缺陷,人才储备往往较为困难,陷入诸多“人才陷阱”。本文所谓的“人才陷阱”是指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或在得到人才后又难以在较长时间内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最大潜能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1) 软件人才无序流动
软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有足够合适的人力资源外,还要确保这些资源的稳定性,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对整个软件产业而言,有序的软件人才流动是件好事,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率。当一个企业的人员流动率超过一定比例时,就会影响到软件开发,严重的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
目前在我国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这些企业的实力都不是很强,没有储备足够的人才,当接到开发项目后,就高薪从其他企业挖人,今天我从A企业挖人,明天你从B企业挖人……,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它带来的问题是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软件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主要的),从而导致项目开发成本提高,影响项目开发质量,严重的会影响项目的成功开发,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
在新经济条件下,软件企业的高级人才都获得了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主动权,对职位的选择与追求更强烈,尤其是拥有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更是如此。因此,软件行业的高端人才流动非常大。一个地区软件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就那么多,这些高端人才不断地跳槽,不仅使得用于支付这些高端人才工资的支出逐渐增加并居高不下,而且高端人才所拥有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往往是制约中小型软件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高端人才的流失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于满足企业的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难于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目前软件行业存在一个人才需求“怪圈”,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软件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软件人才。因为软件企业要求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团队意识,经过专业化训练的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而很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都没有经历过。
我们在对软件企业进行调查时还发现很多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企业确实又需要人才,于是企业就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先进行培训,然后再使用。这种方法应该是可取的,但企业刚刚培训完,人才就被其他企业挖走,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因此企业都不愿培养人才,而是挖人才,这种恶性循环更加剧了软件人才的无序流动,其结果是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增加,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在浪费,形成软件行业很典型的“人才陷阱”。
3中小型软件企业与高校双赢的解决方案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调查了四川地区大量的中小型软件企业,各企业都意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自身实力等因素无法储备更多的人才,同时“人才陷阱”又令企业束手无策。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行业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了中小型软件企业同高等院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企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克服目前软件行业的“人才陷阱”。
3.1双赢解决方案的设计
近两三年来,我们广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既考虑企业的利益,同时兼顾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目标,使校企利益均衡化,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在考虑软件产业链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将该模式分为企业认识学校、学生认识企业、校企合作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认识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企业在软件人才选拔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企业认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诚信度差,简历上所描述的能力与实际能力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企业不愿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而是从其他企业挖人才。因此必须先让企业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成都地区建立了“IT职业经理人俱乐部”组织。为了使俱乐部可持续发展,开展活动有人参加,我们一方面讨论一些中小型软件企业经理们感兴趣的专题,另一方面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介绍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办学理念、思路、定位、技术路线、与企业合作的思路及一些合作案例,让企业全方位认识学校,特别是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企业和学校的信息沟通,为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学生认识企业。合作必须互动,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模式中,最核心的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在这个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怎样了解企业,一个直接的想法是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企业到学校来向学生宣传企业。但这两种方式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都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我们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IT精英校园大讲堂”项目。其具体做法是:第一,让企业总裁或工程师来学校做专题报告;第二,向学生介绍企业及产品或项目;第三,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导师组,建立学生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企业选拔适合本公司的人才,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树立学习目标,驱动学习动力,这样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为后一步的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已同多家企业通过“IT精英校园大讲堂”项目建立了校企合作。
第三阶段是校企合作阶段。前两个阶段为这一阶段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同多家企业合作,推行了“3+1”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也选拔到了所需的人才,并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3.2实践探索
我院近几年同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克服了人才陷阱问题,并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归纳有以下几种:
(1) 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在中国软件界和美国硅谷软件园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该公司通过“IT职业经理人俱乐部”对我们的办学理念、思路和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公司引入中兴通信、中软、网通等公司待开发的项目进入我院,共同成立软件人才培训与研发基地,培养企业需要的软件研发人才。这样该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其他企业委托的项目,同时也为这些企业培养了熟悉企业业务的人才,降低了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实现多家企业与学校共赢的局面。
(2) 全程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SK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化名)是一家中日合资的软件企业,该企业从事纯软件开发且80%是日本业务。我们同他们的合作从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既要考虑我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定位,又要兼顾该公司的人才需求。我们借鉴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并考虑了我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不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培养的现状,双方共同投资近30万元开发了一套实用的软件工程教材,为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时,双方共同商量,到大三将该企业已完成的一个真实项目分解成需求分析工程、设计工程和制造工程三个部分进行实战训练,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这样学生就参与了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参与了一个大型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工程训练,企业从这一过程中也全面了解了学生,可挑选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减少了人员培训的成本,学生也解决了就业,这种深入而全面的校企合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3)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CHJL软件有限公司(化名)是专门从事日本外包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从“IT精英校园大讲堂”项目中了解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我们的软件工程培养体系吸取了日本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于是同我们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首先,从我院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通过两轮考试选拔了50名大四学生,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经过一年的训练,完全可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外包软件开发团队,既节省了开发人员之间的磨合,又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极有效地消除了中小型企业的人才陷阱。
在我们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模式,如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合作模式(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等,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
4结束语
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我们认识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很广泛的,是有价值和有潜力的。但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校方必须开门办学,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从实际出发,学校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要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建立起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软件人才,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C]. 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2005.
[2] 程静等.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江城子. 印度IT人才的开发及启示[J]. 国际人才交流,2005,(6).
[4] 李超,卢军等. 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于惊涛,武春友. 美国校企合作案例及评价标准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
[6] 阮林涛. 校企合作办学失败案例剖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