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2009-03-06 05:17杜明奎王海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嘉峪关河西敦煌

杜明奎 王海东

提要旅游业是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部门。近几年来,河西地区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省旅游业整体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然而,同迅速发展的全国旅游业和其他部分地州市的旅游业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接待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且发展不平衡,西热东冷差异大,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合理而充分地开发,旅游业尚未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还很小。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存量分析。河西地区,指乌鞘岭以东,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两个省辖市的区域,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以绿洲、沙漠、戈壁、雅丹、内陆河、草地、野生动物和冰川为典型地貌。

河西地区旅游资源呈线状分布,相对集中,并在其西端形成相对富集区。文物古迹类资源主要集中在古“丝绸之路”沿线,自然风光类资源也多分布在主干交通线两旁。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敦煌地区,占河西总数的50%。国家级和省级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有13处集中在酒泉、嘉峪关、敦煌地区,占河西总数的65%。

河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资源富集、分布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种类丰富、知名度高、开发利用价值大等特点。区内共有各类旅游资源点约99个,占全省总数的31%,其中人文旅游资源61个,自然风景类3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4.1%、30%。人文类旅游资源是全省最富集的地方。人文类旅游资源包括石窟、古寺院、古建筑、古塔、古钟、古墓群、碑刻、古文化遗址、博物馆(文化馆、公园)、革命历史遗迹和民俗活动等;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包括山岳、湖泊、草原、冰川、自然保护区等5类。人文类旅游资源中,文物古迹有47处,占全省总数的37.6%。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嘉峪关城楼、嘉峪关魏晋墓和武威文庙。属于省级的25处,包括敦煌—酒泉汉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阳关故址、玉门关故址、锁阳城故址、河仓古城、悬臂长城、长城第一墩等。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中,属国家级的有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戈壁荒漠自然保护区和阳关沙漠森林公园5处,属省级的有敦煌渥洼池、嘉峪关“七一”冰川、玉门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等15处。河西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处,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量的44%。可以说,旅游资源中知名度较高、吸引力大的相对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奠定了对资源进行集中开发的客观基础。

河西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代表,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丝路文明。许多古迹如莫高窟、榆林窟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河西地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也丰富多样,极具潜力,便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可以提供给旅游者诸如观光、度假、考察、探险、修学等多种需求的供给。

(二)河西地区旅游业开发现状。河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以敦煌为龙头,以丝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兰州—敦煌的河西旅游热线。2006年全区旅游外汇收入1,000多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52%,其中敦煌、嘉峪关两地的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700万美元、300万美元,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省旅游业的重头戏。旅游业的发展相应地促进了旅游工艺品、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事业、建筑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河西及全省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河西地区相继修缮开放了包括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长城博物馆、月牙泉等人文和自然旅游景点,配套建设了到各景点的道路,建设了敦煌、嘉峪关两个机场。到目前为止,河西地区的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基本实现了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旅游服务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遍布各城镇、旅游点,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旅行社不断发展,外联和内接能力日益壮大,全区现有国内旅行社8家,国际旅行社多家。旅游商品丰富多样,夜光杯、仿铜奔马、地(丝)毯、字画、服饰等深受广大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近几年,还开发建设了一批专项旅游项目,包括穿越戈壁、沙漠汽车拉力赛、嘉峪关的滑翔飞行、酒泉—敦煌的徒步(乘驼)旅游等,这些项目已初步显示其潜力。河西也相应形成了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4个旅游区。

当然,河西旅游业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新项目开发及市场促销等方面,均因资金缺乏而难以尽快实施。二是客流量的季节性差异和交通运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每年7~9月客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60%左右,以致民航运力不仅难以适应进出省境客流量增长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省内客流量流向的需要。三是宣传促销不够。许多独特的、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资源,尤其是自然风光方面的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知名度。四是综合开发不足。偏重人文古迹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程度也较高,而对自然风光类资源的开发重视不足,宣传少,投入少,项目少,没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游人不能游览较多的风格迥异的项目,从而逗留时间不长。五是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或不够注重景点的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这些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西旅游资源优势效益的发挥。

二、河西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据统计资料分析,到河西走廊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游客增长相应于甘肃省整体情况优势并不突出。近几年,假日旅游方兴未艾,2007年“十一”黄金周,甘肃共接待游客66.9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2%,其中陇东的天水市接待的旅游人数增长最大,达16.4%,相比之下,敦煌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3.2万人次,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莫高窟、鸣沙山、阳关三个景点累计接待人数4.6万人次,同比增长仅6.64%,而嘉峪关、张掖、武威的情况则更差,基本上徘徊不前。河西未能从“假日经济”这个速成的“大蛋糕”中分得应有的份额,省外的游客吸引不多,区内、省内的游客也多没留住。

(一)树立整体开发的思想,打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界限。河西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河西旅游经济的未来发展,应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应把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服务、基础产品开发等作为统一的大旅游业来抓。以敦煌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旅游路线为主干,加快敦煌周围地区酒泉、嘉峪关等资源富集区的投资建设,实行综合开发,全方位开发,建设一个集石窟艺术、古建筑、沙漠奇观、冰川探险、狩猎、野生动植物观赏等为一体的敦煌旅游区,增加投资力度、宣传力度和促销力度,改进行业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一个大产业、大龙头、大发展的格局,有力地促进河西经济及全省对外开放的发展。针对河西旅游业整体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状况,整体开发的推进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挖掘现有资源和市场潜力,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际旅游为导向,全方位开拓旅游产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产品格局。在此基础上,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界限,构建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打破规模不足的循环格局,实现旅游经济的突进和嬗变。

(二)加大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新的主要景点的道路,改善交通工具、旅游用具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地方特色,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1)拓宽引资渠道,在适当的时候可采取景点经营权出让的办法,使知名企业和知名景点产生共振效益,目前湖南、四川等地已在尝试。(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投入虽然有限,但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外,上一级政府应有意识、有倾向地撮合五地(市)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并给予具体而优惠的政策。(3)资金的投入要从制约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需求出发,把握交通、通讯、生态与人文环境、宣传促销、人员培训、旅游研究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影响力、成规模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旅游主体对消费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势必会刺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多向度发展。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遵循多样化和特色化相统一的原则,以大自然原生性为依托,凸显地域旅游特色,以适应游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心理,由原来主打丝绸之路人文景观一张牌向同时打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特色旅游一副牌的旅游格局转变,以此来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积极整合开发多类型的自然旅游及相应的特色旅游。河西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古朴多姿、独具魅力。为适应游客多层次需求,着力整合培育诸如安西极旱荒漠生态旅游,祁连山原始森林、草原生态旅游,敦煌绿洲观光旅游,敦煌、张掖雅丹地质地貌旅游,祁连雪峰、“七一”冰川的科考探险旅游,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游,金昌骊革干古城探秘、河西地区红色旅游等一系列具有河西走廊特色的多种旅游项目。敦煌旅游区以敦煌为中心,嘉峪关、酒泉、肃北、阿克塞、安西等地为外围。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这个区内,集中开发,优先发展,这样做还可以解决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产业单一的矛盾。这个区的特色是以石窟艺术为特点,融古代文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张掖、武威仍作为两个区来对待。张掖旅游区开发的强项是草原牧场、民俗风情和石窟艺术。应进一步开发建设山丹马场旅游点和裕固族民族风情旅游点、兰花坪旅游度假村、马蹄寺群等。武威区的建设应主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天梯山石窟和白塔寺、莲花山旅游景点,积极开辟罗什寺塔等新景点,形成以文物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此外,根据河西地区自然,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河西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有:在油菜花盛开时,山丹军马场、民乐祁连山区金黄一片,是夏日观赏的一大景观。

张掖石岗墩高新技术农业开发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应用无土栽培、自动控温、滴灌节水等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临泽新华等乡镇的高新技术农业开发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花卉种植、河蟹养殖等,一年四季皆可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不但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随着河西旅游业的开发,它们必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四)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客源。近几年,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省文化部门及河西各地文化部门创作了众多有关“古丝绸之道”的文艺精品,为这一永久不息的话题增添了色彩,其中以甘肃省话剧院创作的系列话剧最为代表,包括:《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西出阳关》、《飞天》等。河西各地、市也先后举办过多种旅游节,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如“张掖马蹄寺风情游览观光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敦煌之夏暨甘肃省首届旅游购物节”等。在外联促销中,甘肃与新疆携手在我国台湾地区宣传丝绸文化,并与陕西、青海两省共赴北美,促使北美客源有较大突破。甘肃省也先后两次派促销组去澳大利亚,拓宽了澳洲市场。由于古丝绸之路河西段的重要地位,近些年多种媒体都曾予以报道,包括《中国旅游》、《旅游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工商时报》、《西部摄影报》及中央电视台与省市电台,不仅使河西走廊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深化旅游行业体制改革,强化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建设,河西旅游市场已彻底告别了外向短缺和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旅游设施总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极大发展和改善,旅游产品市场日益丰富。但随着旅行社尤其是饭店的快速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多头对外、竞低报价的市场倒流,加之河西地区旅游业季节性与运力紧张的同步矛盾运动,导致了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意率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为争夺客源再降报价的恶性循环。鉴于这种情况,建议深化河西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在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建立行业协会,指导和规范区内企业行为;在条件成熟地区,例如西端地区等,对其旅行社、涉外宾馆,以及其他相关企业推行进一步体制改革。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素质及服务水平,从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旅游产品的边际效益和整体效益,有力地推动河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经济地理,2007,3.

[2]高翔,王爱民.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定位与优化升级对策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02.

[3]马晓冬.区域旅游开发定位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4):31~36.

[4]王景波,肖星,李亚兵.甘肃省海外旅游者旅游行为分析及旅游,开发对策[J].开发研究,2003,2.

[5]孟开,苏文.关于河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开发研究,2002,2.

[6]张永凯,尚正永.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猜你喜欢
嘉峪关河西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