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旅游报道:与读者交流旅途感受

2009-03-04 09:09林淑娟
对外传播 2009年10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稿件旅游

林淑娟

前不久报社有个做广告的同事说,他有个好友对新闻写作很感兴趣,最近四处游历,写了很多游记,问能不能给我们报社供稿。我说可以看看。

不久她就来了。说实话,第一眼见她我就觉得不合适。虽说不可以貌取人,但当外宣记者多年的直觉告诉我,这个人跟外国读者没什么接触。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取得有效交流。没有这点基础的话,要找到准确的报道切入点是相当困难的。

可是看着她充满期待的眼神,我还是耐心坐下来,准备给她些建议。但就在她打开稿件的那瞬间,我立马到了崩溃的边缘。

洋洋洒洒十几页,且不说她写得如何,就这篇幅就不适合报纸发表。就算是发表在杂志上,篇幅可以稍微放宽,在如今这种信息快餐时代,除非有超强的文字功底、讲故事的能力外加极其吸引眼球的图片,文章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精炼、有趣。

另外,她给我看的全是中文游记。

我问她:“你知道《中国日报》是英文报纸吗?”

她说:“知道啊。不过有什么关系,你先帮我看看写得怎么样。如果觉得不错的话,我找个翻译公司的人翻一遍不就可以了吗?”

中文稿件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合适的对外传播素材?这一个逻辑我真觉得有待好好商榷。

首先,就这位女士的话而言,并非全错。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中文稿件写得很精彩,可以直接被编译成同样精彩、适合国际读者阅读的英文稿件。但前提是,这篇中文稿件本身就具备国际宣传的所有要素,比如说故事性、基于客观的、翔实的描述而呈现的现场感等等。另外,编译和翻译是两码事。前者需要译者具备对新闻性的把握、目标读者的了解以及对原有稿件进行适当删减的能力,换句话说,从事编译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英语新闻采访、写作的能力。而直接翻译大多时候只需要对两种语言的掌握能力。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你到了一个地方,你觉得不错,想通过新闻媒体推荐给国际友人,你怎么做?

也许每个人的方式方法不同,我就自己从事外宣新闻工作8年多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选好切入点

一个地方就跟一个人一样,可以说的方面很多。可以是它的地貌、地方特色,可以是它的历史,也可以是当地流行的奇闻轶事。

鉴于新闻报道有限的篇幅,一篇报道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如果能够做到让读者读了以后能够记住这个地方、甚至产生兴趣,这篇报道就算是成功了。说到底,旅游报道的一个很大的职能就是抛砖引玉。所以选择一个能对上读者兴趣的点很重要。

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有个全景式的把握。

1,独特性

我们报纸曾经有这么个栏目叫“My Hometown”(我的家乡),供稿人以个人的角度跟读者分享、介绍自己的家乡。很多人会说,“我的家乡没什么特别的,没什么可写的”。

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就算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小镇,甚至是互联网上搜寻不到、偏远山区山顶上的一座古庙。

独特性让某个地方与众不同。我们因它的独特而记住它。

但寻求一个地方的独特性需要有个全方位的视角。比如说,你介绍一个城市。假设这个城市刚刚兴建了一个步行街,对当地人来说是个新的旅游景点,但对那些游历广泛的人来说,这种地方大同小异,作为旅游配套信息提供可以,把重点放在介绍这条街上,就体现不出这个城市的特色来。

可能是出于工作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潜意识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地方最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回来如果需要写旅游报道,我个人的经验是闭上眼,先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它的美景给我震撼最大,还是沿途的风土人情让我耳目一新,抑或是旅途中的某个奇遇令我难忘?

同样的地方,对不同人来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但这不要紧。全世界的人的情感发生机制是大致相通的。只要你阐述明白了,他们也能感同身受,能够通过你的视角、感受去认识、体验这个地方。

如果不能确定自己的视角是否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可以事前先和同事或者朋友口头分享,看看他们的反应,并咨询一下他们的意见。这样能弥补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可能带来的偏差。

比如说,今年元旦期间,我在四川出差,意外地到了离成都大概100公里处名叫金堂的小镇,镇上有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寺庙,它位于小镇边上的莲花山山顶,古名“拈花寺”。据说那天该庙普度,方圆100公里内的众多信众纷纷前往食用斋食。

我于是就加入了。回来就这寺庙写了一篇游记。按常理,这座庙没什么名气,交通也不方便,和成都市里的青羊宫相比,香火也不够旺盛。

但就是因为它的不知名、它的偏远、它的古朴,以及它在当今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年代,它不是以旅游景点的方式存在,而是真真正正地仍然作为当地信众精神家园而存在,这种难得的纯粹让它变得独一无二。

我就在文中分享着我的这份感动。文章的篇幅有适当的古庙介绍,但重点还是那些触动我的细节。古庙的整体感觉可以通过合适的图片表达。

2,相关性

对外报道有个比较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把国人很熟悉的地理位置、文化现象或者特有名词简明扼要地解释清楚。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地名。比如说西安,你在进行国内报道的时候,最多用“六朝古都”来形容它。而在对外报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介绍它的方位,华北、华南还是西北?

再比如说,通往泰山山顶的路上有个景点,叫做“五大夫松”。说实话,就算是中国人,如果没到过泰山,也都会觉得这个名字莫名其妙,更别说当它用拼音显示混迹于英文报道之中。

它名字的来由、历史渊源务必交代清楚。

还有一个加强相关性的方法,那就是拿报道的旅游景点或者文化现象同西方对等的旅游景点做比较,或把它同一个他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说,介绍周庄,可以说它是“东方威尼斯”。再比如说,离兰州不远黄河边上有个景点叫做“黄河石林”。我2004年去的时候,陈凯歌的《无极》刚上映不久。碰巧这个景点是这个影片的拍摄点之一。鉴于陈凯歌的国际影响力,这个影片许多海外读者都有机会看到。文中这样一提及,就等于借力这个影片,省了好多描绘景点的笔墨和篇幅。

写作技巧

文章的切入点把握好了,如何表述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觉得讲故事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

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必然要有故事主线、人物情节。从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些要素考虑在内,收集相关素材。

故事主线就是前面提到的独特性。利用这个主线把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变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报道。这些小故事可以是历史,可以是路上的奇遇,也可以是当地的传说。

但旅游报道有个很重要的要素不可或缺,那就是人。缺了人这个要素,旅游报道就很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旅游简介或者喇叭式单向沟通的导游词。

这个“人”在旅游新闻报道中,大部分不是作者本身。它可以是与这个地方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可以是当地普通的一位居民,也可以是别的游客。讲述他们的故事不仅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这个地方,而且还使这个地方变得有趣、神奇,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特色。

比如,前面提到的“五大夫松”。在解释它的名字来由的同时,就能给报道增加很多故事性。五大夫在秦朝时期是个官衔,因为这棵松曾经在秦始皇朝拜泰山的过程中替他挡过风雨,所以秦始皇最后封它做五大夫。讲述这个故事,不仅仅让读者理解了名字的来由,他们也意识到泰山自古就受到中国统治阶层的顶礼膜拜。

事实上,人的要素在旅游报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当前人们,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游客,出门旅游不仅仅是为了观光、更多的是在体验大自然精彩的同时,品味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人的故事不仅仅增加报道的可读性,也是读者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有趣的媒介。

配套信息

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旅游报道都会在文章末尾增加些服务性的内容。比如交通、食宿、时间安排、相关网站和天气注意事项等。这些对于海外读者会有很大的帮助。想象一下自己出国旅游,语言不通,这些信息将给你带来更多方便。所以站在海外游客的角度,做些考虑,适当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也是必要的。

图片的重要性

旅游报道缺了图片,犹如一幅构图完美的油画没上色彩。

图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爹情况下,一组出色的图片就可以构成精彩的报道,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因为图片本身就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但如何界定图片的精彩与否,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不作深究。简而言之,这些图片要能表达、体现文章所要表现的独特性,要有互动性(比如,通过图片中人物的眼神或表情),或者有动感(宣泄的瀑布或者弥漫、游动的大雾,等等)。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最关键的在于它多大程度上能和读者形成交流。

在我看来,交流是旅游报道和旅游景点介绍的最本质不同。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稿件旅游
我的问题③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旅游
陈道明越俎代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