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背后的“浮躁症”

2009-03-03 10:01
国际市场 2009年1期
关键词:抄底华尔街裁员

沈 袆

一位定居美国的大学同学最近向我抱怨,美国的签证官简直不通人情。她最近要生孩子了,按照中国传统,想让退休在家的母亲飞去美国照顾她。母亲当然乐意,面签时将访美目的告诉了签证官,不料却等来了一句“对不起,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我不能给你签证”!

以捍卫人权自居的美国人为何忍心拒绝一位母亲想要照顾女儿的愿望?答案竟是,这位母亲是去美国抢保姆工作机会的。

自从2008年9月中旬华尔街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垮塌,在中国,频频见诸报端的,除了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影响,华尔街已经裁员5万,还有一则非常醒目的新闻:12月5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偕上海证券交易所、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等沪上20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将赴英、美“抄底”金融人才,在英、美大城市举办上海市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招聘会,推出银行、基金、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等专业领域170多个职位,以及其他领域的高端岗位1000多个。此后,杭州、南京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以及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喊出了类似口号,纷纷跟进。

这次去海外“团购”打折人才,可谓高调。很明显,在全国各地纷纷发誓打造“金融中心”的形势下,上海快马加鞭,广招贤才,以期“更快,更高,更好”地发展金融业。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也被拖入了全球经济衰退的狂潮。我国经济发展两大引擎——广东及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宣告破产,不少员工失业,民工返乡提前。一时间,曾经造就了中国神话的制造业,也在纷纷寻找突围的方向。国内金融业虽还未发生大面积裁员,但其实,有关裁员的消息也时有耳闻,沪上一些女白领早不怀孕,晚不怀孕,偏偏选择在滚滚金融“寒流”的季节怀孕,并非没有道理,说穿了,她们怕“裁员”,肚皮里有了新的生命征候,看你老板还裁不裁我?

据社科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称,2008年底,我国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找工作的窘境。

然而,就在主流经济学家预言全球经济衰退还未见底、2009年全球将要陷于惨淡经营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金融主管们竟然跨海出境,去华尔街“抄底”招聘“高端”金融人才,此举虽然用心良苦,但也引来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隐忧:如此招聘,实际上是在为经济大国化解失业压力。更有人担忧,此举会不会挤兑本土金融人才?华尔街的贪婪造成了金融危机,如若刨根究底,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不能不说是祸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一方面在剖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一方面却又在“求贤若渴”地以“低价”引进贪婪的金融巨鳄!若问“低价”低到何种程度,有关这样的一道“算术题”,非我辈等闲人士所能破解,不说也罢。

新华网有一篇评论称,中国的人才“抄底”计划,历史上屡有成功的先例。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只找到了一个距今60多年的孤例,它说的是二战后,美国政府另辟蹊径,延揽德国高素质科学家,为美国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德国“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在美国主持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作者显然忽视了国防事业和金融业是不具可比性的。更何况,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地位可谓“鹤立鸡群”,为战后大量外国移民创造了条件。时过境迁,如今,美国各州都在为保就业而拼搏,就业率成为了政客赢得选票的重要政绩。2008年,中国驻美国使馆新馆建设,中方出于安全以及保密考虑,坚持空运2000名中国建筑工人至华盛顿,招致美国政客的刁难,他们大呼小叫:“这些中国建筑工人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吝啬得连一个保姆的工作机会都不肯放过,既然如此,我们却何以要将金融岗位拱手相送,况且相送给曾经卖力为华尔街制造“金融衍生品”、终于导致华尔街“金融雪崩”的金融“高端人才”?

近日,网上有一个热门帖子,说的是有一名女研究生记录了找工作的万般辛苦,说到情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如果她听说,为了引进而不惜“低价”“抄底”,当年,锥刺股、发悬梁,万里挑一考上研究生,寒窗苦读三年的情景犹在眼前,毕业后却成了“土鳖”一只,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真不知作何感想!

金融人才“抄底”从某个侧面暴露了我们有些人的“浮躁症”,人才的缺口不能依托进口,团购人才毕竟不能与团购房产或团购菜蔬等而视之。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海外贤士是否会“水土不服”,英美经济复苏后,他们之中会不会思恋“故土”而“倒流”回去?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当务之急,我们应加大对金融等稀缺人才的培养力度,踏踏实实地走“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抄底华尔街裁员
一字板连续跌停股的抄底逻辑
比裁员更可怕的,是我知道了新同事的工资
美国“抄底”储油不怕多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