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承鹏
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6.3%的受访者称“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①对于标语口号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上追溯其发展的历史根源,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更好地发挥其动员传播功能。
一、标语口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撰写标语口号通常选用简短有力的字句,讲究工整对仗、声律押韵,平仄协调,让人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公众喜于观看、乐于接受,具有容易记忆和传播的优势。制作标语口号时,通常充分发挥汉语优美动听的特性,追求和谐的韵律美,选用一些恰当的辞格创作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具有表现力的标语口号。在撰写时,使用对偶、押韵、比拟、比喻、双关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汉字的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标语口号在中国形成偏好还与历史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历史上国人受教育方式特别是科举考试的推动,夯实了标语口号的文化根基。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的呤诗作赋能力。历史上科举及第的文学大家无不是诗词的高手。为了训练诗赋能力,从孩童时就开始背诵《千家诗》、《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如《朱子家训》开篇即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这些句子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朗诵。正是因为借助于科举平台,文人学子们学会了雕琢词汇,训练了句法应用,这就为标语口号的广泛应用准备了人文土壤。
二、标语口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有句俗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正是凭借着应乎天而顺乎民的标语口号来造势,迅速壮大力量。
史书载,殷商之时,纣王无道,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于是民众就发出了“天何日丧,吾与汝偕亡”的呼号。周王伐纣,替天行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历史上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军都有唤起民众的响亮口号。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起义军极具煽动性的呼号,开了农民起义军用标语口号来动员组织力量与统治者进行较量的先河。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敏锐地观察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认识到必须组织革命团体以暴力来推翻它。在成立领导革命的政治组织——兴中会时,即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奋斗目标,以“振兴中华”这个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渴望的理想来组织动员力量。“振兴中华”成为当时唤起、凝聚中华民族的战斗口号。直到今日,“振兴中华”仍成为经久不衰的口号。
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导高度重视标语的宣传工作。他对标语口号评价很高。“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③1931年2月17日,在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毛泽东带领下,总政治部印发了通用白色区域的《革命标语》和适用红色区域的《革命标语》。古田会议后不久,1930年4月16日,红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宣传员工作纲要》规定:“每一个宣传员必须备一副写标语的用具,用白(或黑)的颜料,根据本部规定的各种标语,随时随地写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的墙壁上。”“每到一个城市,要用红布写上本部规定之主要标语悬挂于街道中间。”以法规的形式对苏区标语宣传提出了基本要求。在红军部队的带动影响下,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政府对标语宣传工作也有计划有组织的逐步展开。1933年4月4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布《通信第一号》,要求各县宣传部区宣传科要把“各地的标语特别是新区与边区要来一大批的洗换,在边区要多写宣传白军士兵的标语及揭发反革命欺骗宣传标语,要写得整齐,写得好看。”正是红军部队、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政府的有力部署,苏区革命标语宣传才能在边区,在新区,在内地,在部队各个地方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卓著。④
三、标语口号具有显著的动员传播效果
标语口号存在历史绵长久远,期间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书写内容也迥然不同,但它却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被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究其原因,与其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分不开的。
1、标语口号契合大众群体的认知水平。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却是个总体文化水平很低的国家。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统治阶级又实行超经济的压榨和剥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统治阶级为生计所迫,无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整个社会充斥着文盲和半文盲。“1949年,全国人口中有80%的文盲,少数民族中文盲率更高达95%,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⑤到2002年,“全国尚有6%左右的人口地区未经验收初等教育。”⑥“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5.88%,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情况,1984年的文盲率则是日本1997年的100倍”。⑦正是这样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口为标语口号的诞生、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标语口号易于识记。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记忆是通过活动进行的,不论是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记……当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会明显地提高。”⑧“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复述的次数越多,转换到长时记忆的信息量也增多。”⑨正是因为标语书写在人群视线范围之内,也是人群生活起居的地方,一些熟悉的词语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经过耳濡目染,人们理解了标语中的内容,懂得了其中的意蕴,标语中熟悉的词汇也就自然而然地入脑入耳了,在不知不觉中,标语所写内容也成为人们行为准则,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目的。因为“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有更佳的效果。机械的死记硬背是笨而不经济的方法,而意义识记对材料的数量、速度、精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的回忆,在效果上比机械识记优越得多。”⑩
3、标语口号能创设舆论氛围。生活经验启示我们:众多伐木工人在搬运巨大木头时,为了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往往总要“吭唷、吭唷”地喊着劳动号子;在红军长征途中,每每遇到艰难险阻,只要听到前进的号子,即使即将倒下,也总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前进;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整齐划一、响透云霄的口号声能气贯长虹,创造出一种势不可挡、气吞山河、排山倒海的力量。在首都,标语与重要公共建筑一道成为政治中心的象征。“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装饰着中南海新华门的照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大幅标语装点着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镶嵌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巨大石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在节日庆典和重要国务活动中,在重要的体育赛事、公益活动、群众集会等场合,标语常常承担着突显主题、烘托环境的责任。
4、标语口号能凝聚人心。一句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人心向背的口号,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对此,毛泽东曾深有感触地写道:“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11}一句“打土豪,分田地”足以唤起亿万人民起来革命。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则激励百万雄师突破蒋军固若金汤的防线,取得了摧枯拉朽的胜利。“向雷锋同志学习”激励着一代代人去不计个人得失奉献社会,做好人好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吹响了打破固步自封、保守不前的号角。“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都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
注释:
①方奕晗:《96.3%的人确认我们生活在标语中》,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13日。
②(清)朱用纯:《朱子家训》、《增广贤文》,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④黄保华、朱腾云:《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宣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⑤张健、徐文龙等著:《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20页。
⑥⑦{11}周新发:《炎陵红军标语及其特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第3期。
⑧⑨⑩章志光主编:《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5、164页。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 责任编辑:姜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