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蓉
[摘要]要达到有效而良好的亲子沟通状态,对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必须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父亲与母亲的差异,教育方式,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对亲子沟通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亲子沟通 父母 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170-01
一、沟通对象
亲子沟通的频率、内容、满意度、主动性因沟通对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沟通对象分为2种:与父亲沟通和与母亲沟通。
1.亲子沟通的频率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发现青少年与母亲之间的沟通多于与父亲之间的沟通。Shek等在2000年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亲子沟通的频率,访谈问题是“你与父亲/母亲交谈的频率如何?”结果发现,青少年报告与母亲的沟通频率比与父亲的沟通频率要高。
2.亲子沟通的内容也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Noller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沟通话题多于与父亲的沟通话题;在有关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内容的14个题目中,有9个题目是青少年与母亲讨论得更多,只有在政治问题上,青少年与父亲的讨论多于与母亲的讨论。并且,男女青少年受沟通对象的影响并不相同,如在对社会规范的态度、一般性问题、对未来的打算等方面,女孩对父亲谈的比对母亲谈的更多。
3.亲子沟通的满意度也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青少年认为与母亲的沟通比与父亲的沟通更令人满意,母亲也比父亲更倾向于认为与青少年有较好的沟通,并且在每一个家庭内部母亲也报告更多更为积极的沟通。考察亲子沟通满意度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探讨青少年在与父母沟通时的伴随情感。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沟通伴随的积极情感明显多于与父亲的沟通。
4.沟通的主动性也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家庭中女性成员的沟通积极性高于男性成员,母亲比父亲更主动。母亲更多是交谈的发起者,母亲比父亲更能接受孩子的观点。青少年认为母亲对孩子的日常问题更感兴趣,更开放,更能理解和接受孩子,也更能与子女达成一致意见。
有关沟通对象对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影响,现有研究已基本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母亲在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频率方面要高于父亲;在沟通的内容方面,青少年与母亲沟通的话题较多,与父亲沟通的话题和与母亲沟通的话题存在差异。在沟通的满意度方面,青少年认为与母亲沟通更令人满意,与母亲沟通更多伴随积极的情感,这可能与父母在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地位有关。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儿童、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青少年与父亲沟通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父亲的不良沟通有显著的正相关。所以,进一步考察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家长教养观念、教养行为等的组合方式。美国心理学家Baumi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根据他的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核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禁止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因为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而这样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有研究者对父母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控制力度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了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强控制性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评、否定控制等;弱控制型策略包括间接命令、说理、协商等。研究发现,强控制型如批评和斥责与对抗和生气呈正相关。尹可丽发现子女对双亲的希望、担心、烦恼以及他们认为双亲希望、抱怨、担心的问题比较集中于双亲的管教、子女前途等方面,他们本身对双亲的教养方式会做出接受或抵触的反应。而另一学者也在对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支持了这一观点。指出民主性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和母亲关系融洽,而溺爱的、放任的、专制的、不一致性的教养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不良影响。1986年托马斯在一项研究中也表明了民主性教养方式下适应性强、心境积极的儿童一旦和周围各种环境形成和谐关系,也容易导致与抚养者融洽相处,冲突较少。1998年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组织的创新性平行模式辅导小组是专门进行亲子教养训练的工作组,他们主要以技巧训练为主,通过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调试亲子冲突以建设健康的亲子关系,效果显著。通过训练后的统计分析,亲子冲突大大降低。这正验证了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沟通的重要因素。
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主动去摄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子女时,他们中的多数人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陈欣银等学者在考察了中国城市中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母亲教养态度与亲子交往行为和关系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母亲的权威型教育态度和母亲的高控制行为均呈现着负相关。回归结果
表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其教育态度、交往行为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对儿童来说一致,即有匹配效应。
四、父母的情感
较多研究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感情与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在与儿童交往时,抑郁的母亲更有可能使用控制的手段。其他研究报告了相似的发现,即抑郁的母亲与孩子的冲突较多,沟通少,质量差。这种母子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消极互动,可能因为在这种不良互动中,儿童习得了不良的交往技能从而导致了出现行为问题。但也有研究指出这是一个横断研究,推出因果推断时需要谨慎。
传统观念认为,母亲是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因而在亲子互动中对母子互动的研究较多。但是父亲的角色不可忽视,有研究显示父母的抑郁都与日益增加的亲子冲突有关。
五、父母的婚姻质量
有研究者声明父母的吵闹对孩子的消极情感多,易导致儿童的攻击与反社会行为。一项对中学生目前常见的心理问题调查中显示了孩子对父母争吵的恐惧和抵触。他们自诉父母的争吵、不和谐使他们对父母的满意度降低,负性情感增加。Sandy等人专门考察了儿童青少年对与父母沟通的看法和家庭满意度、儿童青少年的决策行为和父母的争论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
参考文献:
[1]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1998.
[2]尹可丽,青年期子女父母观的初步研究,2002.
[3]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1998.
[4]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2002.
[5]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