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涛 宋江涛
[摘要]从一典型案例入手,简要说明胡蜂的特点及危害,探讨消防部队处置胡蜂事故的程序和方法,提出处置此类事故的常见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消防部队 胡蜂 程序与方法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126-01
一、引言
2008年10月8日上午8时42分,四川省宜宾市公安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市康复医院报警,称医院顶楼18米信号塔上有重约7、8斤的蜂窝,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威胁,请求摘除。随后,特勤中队长带领战斗四班副班长任瑞森等5人前往摘除。战斗中,任瑞森因受蜂群疯狂攻击从塔顶向后倒下倒挂于塔上,由于倒挂引起毒液扩散加速,上午11时55分,被营救下塔顶的任瑞森终因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防部队职能范围逐渐与国际接轨并呈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之趋势,业已从最初的灭火救援力量发展为集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性队伍。他们有警必出有难必帮,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然而,随着社会救助范围的扩大,难度的日益增加,消防官兵在参与类似取钥匙、摘蜂窝等事件时,发生的伤亡事故也屡见不鲜。
二、胡蜂的特点与危害
胡蜂是昆虫纲膜翅目中的一个亚群,包括胡蜂、马蜂、大黄蜂等十余种。胡蜂分布地域非常广,对人的危害主要来自蜂毒,蜂蜇后一般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以致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可因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而死亡。胡蜂除了在树杈、土穴、屋檐和雨篷安营扎寨外,还可在6至7层高的房檐上筑巢,而蜂窝只需要不到四个月即可达到直径一米左右,窝内胡蜂可达数百只,消防官兵登高作业难度大,危险高。
三、消防部队处置胡蜂事故的程序和方法
(一)接警出动。119调度指挥中心在接警时要详询蜂窝的具体地点、大小、所处位置、高度等。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出动力量:一般来说,农村以出动水罐消防车,城区以出动抢险救车为宜。受令消防队在出动前务必落实好个人防护装备的检查,携带好一些急救药品用于紧急处理伤员,并因情与120取得联系请求现场医疗支援。
(二)警戒侦查。到达现场后立即在蜂窝周围划出至少50米的隔离区,疏散围观群众,确保附近居民关好门窗,防止螫伤。随后迅速派出2-3人的侦查小组在报警人或知情人的带领下对蜂窝现场展开侦查:查明蜂窝位置、所依存物体、高度、直径大小、蜂群出入情况;查明蜂窝附近地形地貌、建(构)筑物特点、道路交通等情况以确定最佳停车位置和行动路线;了解蜂窝周围人、畜的活动情况,判断可能出现的变化。
(三)安全防护。一是所有救助人员必须着防蜂服或隔热服,全身封闭防护;二是高空作业时的绳索保护要到位,绳索选择长度要合适,不宜过长,采用双安全绳进行保险并保证固定牢靠。
(四)有效处置。根据胡蜂习性、蜂巢特点及现场侦查情况,迅速制定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方法处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袋装法、火攻法、水攻法、烟攻法、药攻法、灭火器攻击法。其中袋装法适应于阳台、屋檐下等较小且容易接触到的单个蜂窝;火攻法适用不便于摘取但能使用明火的场所,如桥洞下、钢架上的蜂窝等;水攻法应排除易燃易爆性场所;灭火器攻击法适用于近距离的蜂窝;烟攻法和药攻法也要因情因地而定。此外,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救助人员必须注意到:一是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蜂蜇造成无谓伤亡;二是把握最佳时机。鉴于胡蜂视力较好,应尽量避免在白天摘除蜂窝,换做黄昏或夜晚进行;三是一旦遭遇攻击切勿慌乱、跑动、拍打,避免蜂群骚动,蜂拥而至。最好是原地趴下或跳入水中,并用衣物等保护好自身头颈等重要暴露部位。
(五)现场急救
(1)突遇被蜇,用镊子挑出毒刺,切勿挤压伤口造成剩余毒素进入体内。伤势较轻者可试用民间方法如鲜马齿苋榨汁局部外敷或用食醋或1%醋酸、无极膏、风油精、清凉油等擦洗伤处。
(2)局部剧痛者,可在伤口近心端皮下注射盐酸吐根碱30mg或口服镇痛剂。
(3)全身中毒轻者可口服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民、扑而敏;重者需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0.5ml或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也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同时在伤口近心端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并尽快送医院急救。
(4)密切观察被蜇者状况,一旦发现其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应立即送往最近医院急救;如遇被蜇者过敏性休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后再送往医院。
(5)特别注意不要以土、破布、脏手绢等东西堵塞伤口,以免发生破伤风,造成人为死亡。
(六)清理现场。清理蜂窝残留物,消灭散蜂,反复检查在场人员身上有无附着散蜂,并就地将取下的蜂窝烧毁或深埋,清点人数,收集、整理器材装备,安全撤离。
四、消防部队处置胡蜂事故的问题和对策
(1)防护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消防官兵缺乏处置此类事故的经验,二来是由于习惯了灭大火,抢救人命的消防官兵,对胡蜂危害认识不够,盲目乐观,以致思想麻痹,防护意识淡薄。
(2)防护措施不到位。指挥员不能及时检查个人防护装备佩戴情况和救助人员的盲目行动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3)技战术措施不正确。指战员平日缺乏对此专题的研究以及针对性训练,到了现场后,没有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感情用事,埋下隐患。
(4)装备落后。部分消防中队没有配备防蜂服,只能穿着隔热服或防化服来摘取蜂窝,服装笨重,行动不便,而且其抗击穿性能受使用次数限制,往往带来负面作用。
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完善装备。消防部队要普遍配备具有穿着轻便、高密封、韧性强、可视面积广等特点的防蜂服和一些现场急救药物,为消防官兵处置胡蜂事故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
(2)广泛学习,深入研究。官兵必须了解胡蜂的习性和危害,通过学习掌握处置胡蜂事故的现场行动要则,深入研究处置此类事故的技战术和方法,并习得一些必备的急救知识。
(3)加强教育,强化训练。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官兵个人防护和相互协作的意识,要通过开展针对处置胡蜂事故的应用型训练(如登高、破拆、防护、急救)和心理训练来促进教育的成果,使得每一位官兵真正从生理、心理和技战术上达到处置此类事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铁生.马蜂解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
[2]杨啸风,任国栋.马蜂的筑巢行为与习性[J].河北大学学报,2001,11.
[3]项海青,沈立荣等.杭州市蛰人胡蜂种类及发展趋势分析[J].昆虫知识,2006,3.
[4]文彬.诱捕胡蜂[J].中国养蜂,2000,5.
[5]刘长会.蜂蜇伤后的处理[J].中国健康月刊,1984,4.
[6]赵唐德,马晓敏.观察胡蜂生活,摸索消灭办法[J].养蜂科技,1999,5.
作者简介:
任涛,男,陕西宝鸡人,武警学院07级作战指挥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灭火救援训练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