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前沿城市、做中国在岸外包的引擎、力争到2012年信息产业总收入达3000亿元……2008年底,重庆市启动了“聚焦软件外包——转危为机反周期特别行动”,显示出危机之下重庆的独辟蹊径,也显示出重庆在发展软件外包上的勃勃雄心。重庆有哪些资源发展软件外包?重庆又将从何处入手?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总编辑孙定与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沐华平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
外包之路的宏观思考
工业体系必须打造多样的产业结构,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活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第一支柱产业、发展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是重庆市的重要出发点。
孙定: 最近两年,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然而,2009年的经济形势很特殊。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8%的GDP增长率,4万亿元拉动经济的投资计划也在陆续细化。在这轮拉动内需的增长中,重庆市信息产业准备怎样抓住发展的机会?
沐华平: 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发达国家,还影响到发展中国家; 不仅影响到传统的制造业,还影响到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危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加速下滑,但内地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地区差异将不再继续扩大。2009年,内地将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来说,以前经济发展的两架马车是投资和出口,如今出口大幅下滑,中国转而采取了投资和消费双管齐下的策略。在拉动消费方面,内地,特别是农村市场对IT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政府推动“家电下乡”将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这也是重庆市IT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意识到重庆的机遇后,我发现,发展软件外包产业不仅顺应了全球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也将对我们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很大影响。软件外包业存在着一个反周期规律,越在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营运成本,反而越需要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所以,在传统制造业大幅下滑的时候,软件外包产业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而且,软件外包企业大多依靠自有资金发展,产业的增加值也很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高,这些坚定了我们发展软件外包的信心。
孙定: 金融危机确实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整个国家都在谈转型,信息产业界也在思考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命题。对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您有怎样的思考?
沐华平: 我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基于全球经济和信息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后的重要论断。融合使得信息化和工业化这两个要素处在同一体系中,而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则取决于这个体系的结构。
其中,经济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前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美国经济结构时发现,芝加哥和底特律是两个特点非常鲜明的城市。底特律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的城市,当整体经济下滑时,汽车业遭受重创,曾经是美国十大城市之一的底特律,如今人口只有高峰时的1/3左右。相比之下,芝加哥是一个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是它的第一大产业,占14.3%的比重,而比重超过3%的行业就有10个。结果,芝加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非常小。
当一个地区具备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时,数量较多的小公司就会追求产业更新,整体经济将非常灵活。整个工业体系必须打造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活力,而多样性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信息化,这就是融合的意义所在。所以,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发展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是我们的重要出发点。
挖掘在岸外包的潜力
很多业务并不需要企业自己来做,那些非核心的业务可以外包出去。新的软件外包的市场,一方面是制造业,另一方面是软件服务业,两方面互动发展,就形成了新的经济体系构架。
孙定: 您从经济多样化的角度来看待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个观点很新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这种经济的多样化?它需要哪些制度或机制进行保障?
沐华平: 确实,机制是保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因素,这又包括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比如,为什么各级政府提倡产学研结合,却始终落不到实处?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产、学、研三方主体的利益取向不一致,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高,而且互动程度较低。显然,这就需要企业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跟上,对那些进行融合开发和创新的人进行合理的激励。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很多业务并不需要企业自己来做,那些非核心的业务可以外包出去,这就产生了外包服务的市场。当企业将业务外包出去可以降低30%以上的成本时,就能弥补外包产生的交易成本,外包就是划算的。新的软件外包的市场,一方面是制造业,一方面是软件服务业,两方面互动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体系构架,整个经济也就实现了转型。当然,这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国有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来。
孙定: 目前国内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外包公司,像一汽大众的启明,就是由一汽集团信息中心分离形成的,但是这些外包公司的规模并不大。重庆怎样在政策上加快软件外包产业的形成?
沐华平: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类似的公司还有上海宝钢的宝信软件,宝信从宝钢分离出来后,不仅承接宝钢的信息化外包业务,同时也承接其他公司的业务,但是这种体制的影响毕竟有限。中国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信息中心,却也同样需要这种外包服务。这些企业的信息化业务外包需求又该怎样满足呢?
重庆在全国首先提出了构建一个中国软件外包权益交易平台的设想。一方是有外包需求的企业,另一方是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后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投标。一个企业中标后,还可以转给另一家公司进行第三方平台开发,使外包服务更加优质化。当然,其中会设立很多约束条件。
现在这个平台还没有上线,作为全国的试点正在推进中。我们还设想,对那些承接其他省市外包业务的公司给予一定奖励。这样可以吸引一大批企业到重庆,让重庆成为中国外包的中心,企业可以立足重庆,针对全国的内需市场,做全国的业务。
优惠政策促发展
重庆一方面将继续关注日本外包市场,另一方面也将把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今年,重庆将启动实施软件外包的“双十”战略,即“十大基础工程”和“十项激励政策”。
孙定: 刚才我们谈的是在岸外包,重庆对于离岸外包又是怎么考虑的?不久前,印度第三大外包服务商萨蒂扬爆发财务丑闻,有人认为这可能导致印度的软件外包失去部分竞争优势,中国市场的机会来了,您怎么看?
沐华平: 我也认为中国的离岸外包业务存在新的发展契机。以前,由于中国国家制度、文化、法律、语言、人才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离岸外包产业发展并不好,我国外包业务的70~80%来自日本,而欧美的单子则被印度拿走。如今,中美两国的关系日趋紧密,美国一些大型IT公司也将目光聚集到中国,像惠普不仅在重庆设立了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全球测试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去年12月,惠普还将全球电脑生产基地选在重庆,这些都是利好的因素。
重庆一方面将继续关注日本外包市场,另一方面也将把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在具体业务上,我们针对ITO、BPO、基础设施外包和研发外包4个方面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在BPO上,我们从日本市场切入,做一些X光片的图片处理工作,以及单据处理业务等,这些对语言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在基础设施外包上,目前国内大企业都在建数据中心,我们可以在重庆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园,先把国内大企业的数据中心争取过来,再进一步承接国外业务; 在研发外包上,重庆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具有汽车、仪表、石油化工等优势行业,给重庆钢铁厂做外包服务的,今后也可以做宝钢甚至是韩国、日本钢厂的业务。
孙定: 您说过,重庆发展软件外包拥有市场、人才、成本、环境、政策等五大优势。具体来说,重庆市促进软件外包发展的政策有哪些?
沐华平: 首先,人才很关键。人才像水一样,很容易就流走了。重庆提出了“人才池”这个概念,要建设一个快速聚集、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池。
今年,重庆将启动实施软件外包的“双十”战略,即“十大基础工程”和“十项激励政策”。前者包括千万平方米楼宇建设工程、人才池建设工程、支撑平台建设工程、品牌营销推广工程等; 后者则包括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融资担保补贴政策、重大项目引进招商奖励政策等。我们还策划了一个“百团千日行动”,就是组织一百个商业团队,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瞄准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进行招商工作,力争吸引一大批公司到重庆。
采访手记
惊人的执行力
沐华平有一份漂亮的履历。今年43岁的他,从2000年底开始扎根重庆,先后担任重庆市科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直到2007年4月担任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他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的工学博士,却对经济有着很深的理解。2005年9月~2006年1月,他在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工作; 2006年1月~9月,又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也因为如此,他常常在分析问题时引用很多经济学的名词和理论; 而曾经在国家科委负责宣传工作的经历,又让他深谙媒体运作之道,甚至与记者探讨文章的谋篇布局。
提起沐华平,见过他的人一致评价: 执行力超强,雷厉风行。以最近落户重庆的惠普全球电脑生产基地项目为例,沐华平率领他的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最终敲定,比预计时间提前了好几个月。
他的这种效率和执行力,在“聚焦软件外包——转危为机反周期特别行动”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2008年12月22日,特别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此后一周里,特别行动的系列活动相继推出,节奏之紧密令人咂舌: 12月26日,“谁有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软件外包第一城”为主题的辩论赛召开; 同日,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决赛落幕; 12月27日,软件产业外包高峰论坛举办; 同日,2008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在重庆大学召开。
此次对话是利用沐华平春节前出差北京的一个空档进行的。那天是1月22日,距离农历除夕只有3天。办完事后,他还要返回重庆。天南地北之间,他似乎不觉疲惫。(文/陈淑娟)
CIO感悟
走“融合”与“分离”相结合的道路
2007年,重庆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提升到第11位和第12位,多家世界知名IT企业纷纷落户重庆,如IBM全球服务重庆分公司、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和全球测试服务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微软技术中心等,重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8年,重庆市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5.5亿元,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重庆的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沐华平认为,未来5~10年里,一定要走“融合”与“分离”相结合的道路。“融合”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发展; “分离”则是要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机构分离出去,使该机构以更灵活、独立、有效的方式运营。只有这样,重庆市要成为“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和“中国在岸外包引擎”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