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有感

2009-03-02 02:43曾义虎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花儿教材课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通过这一篇课文,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从研读教材“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本文表现的感情具体涉及这几种:父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手足情、主仆情。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真切感受到英子的懂事,并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通过阅读对话“悟情”。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我教本文,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爸爸对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对“我”成长的影响;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

第三、通过教学评价“导情”。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的用意,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

第四、通过情境渲染“动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能恰当地运用音乐,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在感觉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爱花儿的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爸爸是“我”的人生导师,教育鼓励“我”茁壮成长。爸爸对“我”的疼爱关心以他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他用鞭子狠狠地抽“我”;又在大雨滂沱中给“我”送伞;逼“我”去做仿佛是“我”做不到的事——去银行汇款,这些都是爸爸对“我”的关心和疼爱。其实爸爸就像养他的花儿一样地在精心哺育“我”成长。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外表严厉而内心慈祥的爸爸,“我”才能闯过一个个难关,茁壮成长。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曾义虎,江西省吉水县丁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花儿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