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山修园补记

2009-02-25 06:32
金山 2009年1期
关键词:茶坊津渡游园

凡 夫

修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艺术的事;修蒜山游园,更是关系到名城保护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蒜山游园的文字,记录修园人的思考和艺术。忙忙碌碌之中,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写成。岁月流逝之间,市民、游客、专家、领导都评说蒜山游园修得好。细细品味这个”好”字,漫步欣赏着这座游园,感触良多,欣然打开WORD,键入“蒜山修园补记”这个题目。

蒜山游园,位于西津渡历史街区长江路入口处。作为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游客、街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憩的场所。2004年市政府决定在此地修建游园。东南大学的董卫教授是专门研究西津渡的专家,由他领衔策划了修建游园的总体规划方案,又经我们镇江的专家教授和政府领导参加的论证会七八次论证修改,确定了最终的修建方案。经过一年的努力,年底建成。江苏省建设厅张泉先生考察游园后在蒜山茶坊鸿渐厅亲自为游园题词:“精致典雅、品位高洁,名城中的明珠。”名城中的这一颗明珠,是包括决策人、设计师、建筑师、园艺师和匠艺工人在内的一群修园人的智慧、艺术和汗水的结晶。

真山真水真人文

说到修园,总要宏观上发些议论。

中国园林,南北风格迥异。北方的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尽显贵族气派,多少带了些居高临下的感觉;南方以苏南园林为典范,玲珑剔透,多为商贾豪绅的私家花园,难免有一些脂粉气。镇江的园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真山真水真人文。如金焦北固诸园都是依山为园,一山一园;又濒临长江,尽得山水之神秀。3500年古老镇江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使这些公园独具人文精神,兼承历史文脉,这不是皇家园林或商贾花园以其一朝一代的繁盛传承于世所能比较的。

在蒜山修园,虽然不好与金焦北固相提并论,但是镇江园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的选址,也是依山为园。蒜山是一座小山,高仅17米,占地870多平方米。但惟其真山,春夏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秋冬枯峻厚重,古朴风气。蒜山原在长江之中,因江滩淤塞上岸。浅挖两米,就见地下水。因此绕山为池,循流叠石,还其真山真水本来景象。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为蒜山的山水灵秀吟诗作赋,长调短唱:“天垂银蒜忽成峰”、“烟云渺渺蒜山头”、“蒜山晴雪照扬州”、”参差出蒜岭,点缀凝神功。上有石壁立,下有涧底松”。山不在高,贵有韵律;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山石绿树,曲水流觞,互相映照,动静于山水之中,小蒜山有大蒜山作背景,小水池衍大长江之浩渺,俨然天作神工。

蒜山是历史的证人。它矗立江边,不知其几万年。传说周瑜与孔明火烧赤壁,决计蒜山。因此,蒜山又称”算山”。宋武帝刘裕率兵十万,在蒜山大破孙恩。蒜山因渡而名、因渡扬名。古时西津渡曾经称为蒜山渡。有文字记载的渡口历史至少有千年以上。五代诗人徐熙有诗赞古渡盛况:“千樯迎晓月,一鸟破寒烟。”鸦片战争以后,她更是目睹了镇江口岸沦为英帝国主义的租界,又见证了“紫石英号”的仓惶溃逃。甚至“文革”,她本来纤巧的身影,还为办工厂贡献了自己的西北半襟。它作为渡口的历史,应该计算到2004年市区通往渡口的铁路拆除之时。蒜山老矣还秀,修园人还其青山绿水,为她再添锦裘;更有亭榭廊坊,记录了悠远的人文脉络,使蒜山游园成为一幅可以研读品味的历史画卷。

小巧玲珑的市民庭院

蒜山游园,环绕蒜山,面积才5800平方米,是一座袖珍型小游园。惟其袖珍,又要求小中见大、小中见特,更因为在21世纪建园林,现代园林的理念要求小中见人情,亲民心。

先说这人情民心。古典园林因其为私人所有,反映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私人性质。现代园林为政府所建,是公园,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关怀人情民心。蒜山游园在历史街区中,建筑和园艺符号多为古典的、传统的元素。但她在马路边,民居中,封闭则拒民于门外,开放则亲近百姓。封闭式园林的高墙深院还使园林建筑有一种神秘感,经营的需要又使普通百姓不能自由出入、随心观赏、休憩游玩。修园人把蒜山游园建成一座开放式小游园,不用高墙栅栏、也无需购买门票,市民、游客可以无忧无虑畅游其中。你只要看看阳光明媚的春天,或凉风习习的夏晚,漫步在园中的老人和游客,聚集在亭榭里卡拉OK的票友,还有傍晚放学归来的学童坐在石桌石凳上作业的情景,你的心里一定是乐融融、暖洋洋的。

从空间尺度说,园林再小,功能也要相应完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小园的疏与密、简与繁的关系还是很难处理的。修建开放式园林的思路帮助我们把游园里的小山、小水、小亭子、小塑像、小园路、小游廊、小绿化、小茶坊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台无栅栏、无门票、市民可以无忧无虑畅游其中的山水人文大盆景。同时依托周边环境放大园林景观意象,将蒜山游园的盆景式景观放置到长江宽阔波涛、西津渡古朴街区和云台山连绵山岗的大背景下观赏,她就融入到整个北部滨水大风景区中,出大景观。

开放式布局使园中景观难以动静有致,显隐有别,造借有序,容易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修园人像一个认真写字的小学生,一点一划,笔斟画酌。江南园林的水岸叠石,多用湖石。蒜山虽风化严重,但石性枯峻。山下绕山为池,池岸叠石采用了黄石,怕用湖石太软,不显蒜山石质的力度。山前山后两池之间,勾以窄渠以通水系,覆以条石为人行通道,曲水流觞,潺潺有声;红鲤戏莲,潋潋水波。园中游步道,用青砖蜿蜒敷设,并沟通廊亭榭坊。茶坊门前有一块条石与草皮混合铺装的空地,三组来自长江三峡的天然彩石的桌凳,非常自然地摆放其上,正好应和《说园》摆设石桌石凳的要求。园中绿草满地,杂以传统的月季、杜鹃、海棠、桂花、梅花、银杏、香橼等花木;倒是原来道路上的五株法桐保留下来,为园中绿色增加了岁月的年轮;蒜山的西侧以前被炸成峭壁的地方,栽植了数百根翠竹,也有独到的修补作用。驻足园中,你可以看到,池水、游鱼、飞鸟、流云,近山、绿树、亭榭、廊坊,一起构成一幅趣味独特的美丽画面。

修旧如故的古街民宅

蒜山游园的东南角,原址是一片破旧的乱砖砌筑的民宅。由于游园是公共空间,作为游园组成元素的民居也应该成为公共建筑。修园人根据“修旧如故”的理念,把这一近1000平方米的破旧民居院落修建成为一座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古朴无华的蒜山茶坊。

茶坊的布局,以三间两厢为单元,八个单元、两进四路。西津渡的民居,绝大多数是码头底层百姓的住所,因其清贫而凸显简陋。从外表看,典型的西津渡民居总体呈现江南民居风格,另有三大特点:清水乱砖墙,简易封火马头墙,素摊瓦。修园人坚持阮仪三教授提出的“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在尽可能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有木构架并进行了加固处理,同时拆除了添加的小阁楼,用混凝土条基加固基础,使用原来的旧墙乱砖砌筑外墙面,保留了原有的门券,屋面在防水处理后铺设小青瓦,特别是采用现代LED亮化技术仿制了灰白色瓦头,使其在白天保持风貌,夜间凸显光彩。 修建后茶坊的内部处理,从梁、柱、望到家具摆设,都以民居的素雅风格装修和陈设,古色古香。贵宾品茗赏玩之时,不由为茶坊那种民居特色、“家”的感觉所吸引。四个大厅,选择与茶文化相关的四位历史人物,分别命名为鸿渐厅、卢仝厅、东坡厅和板桥厅。鸿渐,陆羽的字号。陆羽本一孤儿,童年为和尚收养,后还俗。因无名姓,占卜得渐卦上六,爻辞曰:“鸿生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然后取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号。因其酷爱茶文化、倡导茶文化,著有《茶经》,而传名于世。后人尊之为“茶圣”。卢仝为陆羽同时代的人,品茶有著名的诗词《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论茶品茶到这份上,茶坊为这两位中国茶文化的祖师爷设置专厅,那是应该的。茶厅还根据有关茶文化传说轶事,配有楹联。如板桥厅的楹联为“坐请坐请上坐,茶奉茶奉好茶”,记录了郑板桥与茶文化的一段逸事;东坡厅是一集句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厅名和楹联都请镇江的书法家题写,做成扬州漆器的牌匾,黑底金字。茶坊的家具,也十分讲究传统。陈从周先生《说园》说“家具是屋肚肠,园缺家具,即胸无点墨”,“需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分别作不同的处理。”如鸿渐厅选用的擦漆本色鸡翅木仿明式椅和茶几,配素色宫灯,字画点缀,与民居的质朴无华匹配,着实是雅。

穿越时空的历史隧道

沿着蒜山西侧的入口向南,自二翁亭进长廊再折向东,砖雕和亭榭廊坊鳞次相接。各种建筑艺术形式承载的是西津渡和蒜山悠久的历史文化。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砖雕《唐土胜境•镇江全景(局部)》。五百年前日本高僧雪舟随日本遣明使团来到镇江,遍访镇江山水形胜,以极为高超的绘画艺术,绘就了这幅日本国宝级的图画。画面不仅生动地记录了金山寺的胜境,更是描绘了五百年前云台山雄峙江南,西津渡樯帆如云,蒜山矗立长江波涛之中的壮阔画卷。

游廊的入口处,是一座半亭,名”二翁亭”。宋代金山寺僧在蒜山顶建蒜山亭,丹阳前后两任太守林子中、杨杰首登此亭,杨杰又作《蒜山二翁亭》诗一首。苏东坡蒜山隐居时与二人过从甚密,常有诗词唱和往来,仅以蒜山亭为主题就有六七首,堪称当年文坛一件珍闻。蒜山亭原在古蒜山(今云台山)顶。现在小蒜山顶修一蒜亭,山下游廊建“二翁亭”以为纪念。其实,蒜山“二翁”的故事也可以敷衍到三国时代。当年诸葛亮和周瑜共谋破曹大计,就是在蒜山决计火烧赤壁。蒜山称为“算山”,就是纪念此“二翁”的英雄故事。文人墨客畅游蒜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抚今追昔,长吟漫唱。如唐诗人陆龟蒙《算山》诗云:“水绕苍山固护来,当年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水池边的“来烟榭”,是由玉山“来烟亭”演变而来的。今日玉山无能复古,移花接木也是一个办法。来烟榭临水而建,水池里养着红鲤鱼和各色莲花,游人赏莲戏鲤,碧波倒映园景,宛如一幅逍遥图。

古时称长江镇江段江面为京江。而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京江代有才女出。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娘白素贞、击鼓战金山的梁红玉,特别是辅佐唐代两朝君主的杜秋娘,更是京江才女的典型代表。杜牧有长诗《杜秋娘》称赞她的美丽和多才多艺:“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唐诗三百首》最后一首《金缕衣》,就是杜秋娘的作品:“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两句传唱千年而成佳人名句。修园人根据专家建议,在蒜山东侧水池边建“京江亭”,以杜秋娘为原型,在水池中塑造“京江女”形象。洁白无瑕的雕像在水中亭亭玉立,成熟睿智的京江美女人凝眸顾盼,临波欲飞。市人大刘承先生为此作对联“唐室无辜遗才女,京江千载念斯人”。山顶的蒜亭、山下的京江亭和京江女的雕像,巧妙地组合成“亭亭玉立京江女”,此一美景,巧夺天工。

修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艺术的事;修蒜山游园,更是关系到名城保护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三分匠艺,七分主人。”修园人的园艺水平肯定有许多欠缺的地方,真正的好园也不是一朝一夕修出来的,甚至需要许多年的修改,将来有更好的创意,蒜山游园还可以再完善,更美丽。

猜你喜欢
茶坊津渡游园
论宋元话本中的“茶坊”公共空间
游园——畅妈手作
西津渡古街忆旧
游园
似淡却浓
游篁岭
秋游园博,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