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梅
摘要: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优化财务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界定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之上,指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优化包括组织机构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及财务管理方法等几项重要工作,并简要的介绍优化这几项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应该把握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优化
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随着管理体制规范化、投资体制多元化的改革进展,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亟待建立起一整套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做好高校稳健发展的保障工作。搞好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首先要界定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充分认识优化现有体制的必要性,做好组织机构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及财务管理方法的优化等三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一)财务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务体系优化的外部压力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工作重点是核算国家拨款与资金投入,基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核算,也不考虑资金产出比等财务效率指标。随着高校筹资的多元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会计主体原则真正在高校落到实处,强化了会计主体对财务工作重点的关注,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财务只管资金收支,而不管筹资、投资、效绩的传统观念。
(二)资金来源多元化是财务体系优化的必然选择
教育经费的体制打破了高等院校一切经济活动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高校既没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创收意识,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的财务管理体制。高等院校筹资渠道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财、科、费、产、社、基”六字方针确立的多渠道筹措。这个转变说明高校老式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使之适合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财务体系优化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必须从管理教育资金运动的职能中拓宽出来,同时财务管理中遇到的诸如资金使用、效益、调度、分配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使财务部门参与决策成为必要,增加了参与管理的职能。高校财务如何实现从“核算型”、“报账型”到“管理型”的转变,如何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效益观念,使财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如何优化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使之能够符合当前高校发展的要求,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是社会进步对财务体系优化的客观要求。
(四)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财务体系优化的内部压力
其一,缺乏理财意识和效益观念。目前,高校办学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但是,在资金严重短缺的同时,资金浪费问题也同样存在。如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组建)很多校区依然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到新校区建设过于铺张,小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其二,过度举债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贷资金虽然拓宽了高校筹资的渠道,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压力,但同时也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步加大,甚至一度传闻某些高校可能破产。部分高校也存在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其三,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机制。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财务管理机制一直处于粗放型、报账型状态。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及体系优化的原则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前些时候,一则关于“破产危机中的吉林大学在向谁呼救”的新闻风靡了网络及教育界。从2005年起,吉大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陷入了极大的财务危机陷阱,引起了教育部及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风险的凸现迫使作为非营利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得不重视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在理论界,专家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主要观点有几十种,主要的如成本最小化观点;办学实力、综合价值、投资效益最大化等观点是散见在公开发表论文中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笔者赞同“综合价值最大化和办学实力最大化”,该观点既有定量的因素又有定性的因素,同时考虑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双重目标的定位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较为恰当的界定,满足了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既不应由国家“包下来”的改革目标,同时又不能偏离国家办教育的宗旨,完全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亦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的原则
1.合法性与总体性原则。高校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相关优化活动,这是财务管理体系优化合法性的原则。总体性原则是指将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整体,将事业发展,基本建设,校办产业和后勤服务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由于财务管理系统涉及到高校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用局部眼光看待问题,应该将高校视为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去把握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化。
2.必须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建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学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要把学校领导的统一性和基层单位的相对独立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资金既能从宏观上有效地得到利用,又能给基层单位一定的财权,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调动学校和基层两方面生财和理财的积极性。
3.必须与高校本身的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相适应。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选择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与学校的管理体系相适应,必须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必须从本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及管理模式、财力大小、甚至历史沿革等情况出发选择管理方式和管理办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的、适应本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目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4.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打破了过去对政府或主管部门“等、靠、要”的收入模式,资金筹措渠道逐渐增多,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加大。因此,财务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必须将市场观念导入财务管理中,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发展中人、财、物各方面的需求和供给,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的主要工作
(一)实行校(院)长负责制,优化组织结构
新《会计法》第4条中明文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也就是说高校的校(院)长是高校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所以应该建立校长负责制,优化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优化就是把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完成的工作不断划分为若干不同性质的业务工作,然后再把这样的工作组织成若干部门,并确定各部门的职责与职权,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财权的分配过程。譬如:高校应建立“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由校(院)长任主任,分管校长或总会计师任副主任、并由财务、监审、人事、教务、科研、后勤和校办产业等各部门的负责人及聘请有关经济专家任委员。财经管理委员会统筹全校的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指导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讨论重大财务决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