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良早
摘 要:对于在落后国家发展先进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评论了俄、中等国革命前因循守旧的文化传统和对皇权愚忠的文化传统,此后在具休实践中,列宁、毛泽东就先进文化建设提出先进文化是人类在旧社会创造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苏维埃制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要以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为前提。
关键词:文化传统;先进文化;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1-0032-07
一、对俄、中等国革命前文化传统的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等先后在许多著作里评论了俄、中等国革命前的文化传统。由于“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的思想也包罗宏富,所以下面只能就他们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作一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俄、中等国在革命前具有因循守旧的文化传统。1859年,马克思在有关文章中引用相关资料说,中国人是那样的因循守旧,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他们的祖先穿过的,即祖先穿过的服式一代接一代地传下来,不会有大的改进。而且一个靠劳动为生的中国人,一件新衣服至少要穿三年,在这期间还要经得起干最粗的粗活的磨损。如果不是破损不堪,他们是不会购置新衣服的,无论卖给他们的新衣服是多么便宜。他写道:“没有需要以及对传统服式的偏爱,这些是文明商业在一切新市场上都要遇到的障碍。”[1](P757)意思是说,由于中国人因循守旧,对传统服式的偏爱,西方服装制造业难以在中国的市场上打开局面。这一时期,马克思还描述了印度人因循守旧的文化传统。当时印度残存着“村社”。马克思在有关文章引用相关资料中说,这种“村社”制度是从远古的时候遗留下来的,村社的边界很少变动,虽然村社本身有时候受到战争、饥荒或疫病的严重损害,甚至变得一片荒凉,可是同一个村名、同一条村界、同一种利益、甚至同一个家族,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保留下来。这里的居民只关心和希望他们的村社完整无损,对于各个王国的崩溃和分裂毫不关心,不在乎他们的村社归哪个政权管辖。但是,马克思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1](P767)这是对印度人因循守旧、不开化和只顾个人利益的文化传统的深刻揭示。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在有关文章中将俄国称为“一切国家中最停滞不前的国家”,称为“欧洲的中国”。他就俄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性格特点指出:“这些居民在精神上停滞不前,缺乏创造性,但是在其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范围内,他们无所不能;他们坚韧顽强,大胆无畏,忠诚不二,吃苦耐劳,对于由密集的群众决定战局的时代的战争来说,他们是最好的兵源。”[2](P18)意思是说,俄国人在精神上是因循守旧的,在旧的生活方式的范围内他们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对于旧时代的战争来说,他们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恩格斯还指出,在旧时代的战争中,在依靠众多的士兵发动进攻而取得胜利的时候,俄国士兵适得其所。他们曾经生活在“公社”的环境中(“公社”内部要求协作),或者生活在城市“劳动组合”的环境中,养成了“彼此负责”与“团结”的文化传统。所以,在战争过程中,越是危险,他们就越紧密地结成一个整体。“这种在拿破仑远征时代还是无价之宝并且足以补偿俄国士兵的许多欠缺方面的团结的本能,现在已成为直接的危险。现在密集的人群已从战场上消失;……现在每个士兵都要善于独立地采取在当时情况下所要采取的行动,同时不失掉同整个分队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能依靠俄国士兵原始的群居本能来建立,而只有在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建立。”[2](P453)这里,俄国士兵遵循的“彼此负责”与“团结”的文化传统,或者说他们原始群居的本能,是同现在战争的情况和要求不相适应的。这也说明,俄国人在战争方面的文化传统具有因循守旧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俄、中等国在革命前具有对皇权愚忠的文化传统。所谓对皇权的愚忠,即对皇帝的盲目的、愚蠢的忠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尤其是这些国家的农民,由于不懂得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放自己的道理,以为皇帝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将自己的“好命运”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形成了对皇帝的愚忠。针对俄国的民粹主义者特卡乔夫散布言论:俄国人民是“本能的革命者”,只要在几个地方同时激起人民胸中的不满情绪,革命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斗争就“一定会有利于人民事业”。恩格斯认为:“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俄国人民,这些‘本能革命者,固然曾经举行过无数次零星的农民起义去反对贵族和反对个别官吏,但是,除掉冒名沙皇的人充任农民首领并要夺回王位的场合以外,从来没有反对过沙皇。”[3](P283)这里所说的事实是:18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囚禁了沙皇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的丈夫)。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然而这一时期,俄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的首领普加乔夫自称是沙皇彼得三世,说自己尚未被叶卡捷琳娜杀死,只是关进了牢狱,现在逃出监牢,要从叶卡捷琳娜手中夺回皇位。这个事实证明,俄国农民起义只是反对贵族和官吏,而不反对沙皇,甚至以夺回皇位作为激励农民群众斗争的口号。恩格斯说:“沙皇被农民看成人间的上帝。”“上帝高,沙皇远——这就是他们绝望中的叹声。”[3](P283)在这里,俄国农民对沙皇愚忠的文化传统揭示得十分清楚和明白。同时,马克思指出,中国也存在着农民对皇帝愚忠的文化传统。他写道:“正如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1](P691)意思是说,在中国,皇帝被看成为全国人民的“父亲”,甚至被看成为比“父亲”更慈爱、更具权威性的“君父”(而皇帝统帅下的各个地方官员则自认为对本辖区内的居民具有这种父权关系)。或者说,皇帝的权威是由农民的尊崇而产生的,是农民愚忠的产物。由于农民对皇帝的愚忠,中国历史上爆发的一些农民起义,总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或匡扶皇室的旗帜,表示起义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帮助皇帝治理天下,或者是为了支持和维护皇帝的统治。可见,马克思认为中国在革命前具有对皇帝愚忠的文化传统是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恩格斯还阐述和肯定了中国人民生活节俭、勤劳勇敢的文化传统,阐述和肯定了俄国人民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组合”的文化传统。
二、关于先进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的创新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等领导人民展开了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善于思索,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创新。
列宁指出,先进文化是人类在旧社会创造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新旧事物之间是辩证否定的关系。如同新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制度的辩证否定一样,新社会制度下的先进文化也是对旧文化的辩证否定。所谓辩证否定,指否定和抛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内容。列宁1920年10月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4](P299)他举例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之所以是先进文化,是因为马克思以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全部知识为基础,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共产主义。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知识,马克思都批判地进行探讨,在工人运动中进行检验,得出新的结论。由这个历史事实出发,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4](P299)同一时期,列宁在起草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表达了相同的思想。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先进文化,赢得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P332)。在他看来,苏俄无产阶级只有坚持这样的方法,按照这样的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努力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才能发展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
列宁提出,苏维埃制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旧社会,由于传播文化知识的手段如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文学艺术、新闻舆论工具等主要地掌握在有产阶级手中,所以只有有产者才享有获得文化知识的权利,广大的劳动人民则没有这种权利。有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政治统治地位,把文化知识变成了从思想上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在俄国,由于苏维埃制度的建立,传播文化知识的手段掌握到了无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先进文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1918年月1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人类的全部智慧、人类的全部天才所进行的创造,只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独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使另一部分人连最必需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将成为全民的财产,从今以后,人类的智慧和天才永远不会变成暴力手段,变成剥削手段。”[5](P288-289)意思是说,苏维埃制度改变了文化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积极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先进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他提出了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认识。
1938年3月3日,“陕北公学”举行学生毕业典礼,毛泽东出席并发表讲话。他说,陕北公学的方向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这个方向我们要坚持下去,谁违反这个方向谁就是违反陕公的宗旨,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帮助和监督。他还对“陕公”的学生们说:“陕公的校长和教职员,他们都是从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出来的,所以你们在陕公里可以学习到一个方向——政治方向,同时又可以学习到一种作风——工作作风。”[6](P108)同年4月,他在抗日军政大学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抗大应当学习什么?“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6](P116)1939年5月,他在纪念抗大三周年的文章中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要求抗大的职员、教员和学生,按以上方针去从事教育工作和进行学习。
在毛泽东看来,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他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7](P796)毛泽东认为,做好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必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建设尤其应该这样。他在上述文章中提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材料。”[7](P802)意思是说,既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指导教育工作,又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教学工作中。随后,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针对党校学员的学习任务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7](P815)这一时期,在党中央关于理论学习的一次会议的会场上,散发了几个材料,其中之一是关于列宁做宣传工作的内容。1894年,列宁邀请彼得堡工人巴布石金参加,写成了一份鼓动传单和告罢工工人书。由于邀请了工人参加此项工作,所以传单里将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工人穷困的生活、他们过度沉重的劳动、他们毫无权利等揭露无余,而且详尽地阐述了工人的要求和他们斗争所要达到的目的。毛泽东认为,列宁在写传单时同熟悉情况的工人商量,邀请工人参与工作,这种文风值得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他说:“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去做。”[7](P842)他这里所强调的是文风,意思是要求人们按照列宁的方法去做宣传工作。
其二,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一切事业都是为着人民的利益,一切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文化建设当然不例外。1944年,毛泽东在有关文章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7](P101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文艺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并说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列宁早已经解决了,因为列宁早在1905年就已经提出文艺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同时他说,当前有的同志却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有必要郑重提出: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这就是他所说的:“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7](P855)这里,毛泽东虽然是针对文艺而言的,可是因为文艺同文化的有机联系,所以可以看成是他就整个文化建设而提出的思想。
其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日军逐渐停止了在正面战场上的战略性进攻,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所以,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来说,团结和动员一切可以团结和动员的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更严峻地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毛泽东认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是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确定不移的政治方向。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文化和文艺有一个政治标准,“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7](P868)这里他说这是一个政治标准,即认为它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或者政治方向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文化工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丰富和发展了对先进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思想认识。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8](P229)他还说,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和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另一种学派,否则将犯错误。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的承认,只能曲折地前进,比如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错误的东西,经历了艰苦曲折的斗争过程。在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比旧社会好多了,但是压抑新生事物和合理意见的事,还是时有发生,这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他郑重提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8](P230)
上述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先进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的创新,对于人们的实践包括过去的实践和当前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办法和措施
列宁、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建设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建设先进文化的办法和措施,形成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办法与措施的理论。
列宁提出,必须提高教师的地位,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依赖教育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可是在旧俄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收入少,物质生活条件差,工作得不到统治阶级的尊重。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面对发展教育的任务,党和国家政权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制约,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所以,列宁逝世前夕在《日记摘录》中提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9](P357)“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9](P357)在这一时期,列宁从尊重教师和提高他们地位的角度出发,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有一次,中央政府负责教育工作的同志给列宁打电话,当谈到教师问题时对教师使用了一个不太礼貌的称呼。列宁听后十分气愤地说:“用这样难听的字眼来称呼教师,真太不像话了!他们有自己的光荣称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10]教师被称为“人民教师”,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意味着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里教师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在列宁看来,提高教师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他说:我们必须通过不懈的工作,振奋教师的精神,“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9](P358)。1923年,苏俄的经济状况和粮食供应状况尚未根本好转,但列宁要求有关部门增加对教师的面包分配额。
列宁提出,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以教育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建设。他在《日记摘录》中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提出,苏俄做到人人识字,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同沙皇时代比,进步也太慢,这说明必须经过长期的、认真的努力,“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他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这就是他所说的:“应当在最近修改我国季度预算的时候,实际着手干起来。”[9](P357)应当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9](P357)这一年,列宁给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写信,要求把修造大型舰只的数量减少三分之一,节省经费,并把节省下来的经费转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展学校教育。他写道:目前这样规模的舰队对我们来说是过分奢侈,“我确信我们的海军专家实在过分热心了。舰队我们不需要,而增加学校经费却迫切需要。”[9](P305)按照列宁的意见,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削减了修造舰只的经费,增加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在列宁看来,苏维埃国家的一些国家机关编制太大,人员太多,使国家的财政负担过重,浪费太大。他特别指出,国家出版总局的编制大得不像话,这说明人们没有关心读书的人,没有关心有没有书读的问题,而是关心了出版机构。甚至教育人民委员部、职业教育总局,也存在编制过分庞大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把那些臃肿的、形同虚设的机构一律撤销,节省财政支出,发展教育事业。
列宁提出,必须使城市党组织和城市文化团体经常下农村,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旧制度下,由于黑暗的政治制度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城市给予农村的是消极的、落后的文化影响。苏维埃制度建立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在十月革命发展过程中,在国内战争过程中和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党和国家政权通过对农村派工作队的方式,通过国家政权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的形式,对农村实施了积极的思想影响和文化影响。列宁逝世前夕审视了上述情况后提出,以前党和国家政权虽然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中自觉性不够,或者说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不够,效果不够好。他说:“如果使这个工作带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这一切就可以加强起来(而且以后更会百倍地加强起来)。”[9](P360)如何才能做到更有自觉性呢?列宁提出了下述意见:一是要形成城市工人团体经常下农村的制度。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工人群众的政治素质较好。如果在工人群众中建立许多以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经常下农村开展工作,则有利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此列宁指出,关于农村的文化建设,“经常下农村的做法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在进行,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发展。”[9](P359)同时,要“在城市工人和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相形式,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9](P359-360)二是使城市一些党支部与农村一些党支部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由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党支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党支部是苏维埃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基层领导组织,具有一定的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权力。由于城市的条件较之于农村的条件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城市党支部较之与农村党支部而言,工作基础和条件较好。由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党支部加强文化建设,当时的确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好办法。列宁就此提出:“能不能做到把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各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应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自己的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呢?”[9](P360)对此,他予以肯定,要求这样认真做下去。
列宁提出,必须使机关工作者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促进“管理文化”的建设。针对机关工作者文化水平低,不能文明地处理业务,并且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列宁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他在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大企业训练的店员会办的事,百分之九十九的机关工作者不会办,因此机关工作者要进预备班重新学习,切实掌握业务知识。他逝世前夕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提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9](P380)在这里,列宁一是反复强调学习,把学习业务提到无比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二是强调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切切实实地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机关工作。为了有利于机关工作者业务学习的开展,列宁建议采取以下具体办法:发征稿启事,争取写出几本关于组织劳动和加强经济管理的教科书;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有可以利用的内容,可以作为新教科书的基础;派几个有学问的人到英国或德国去搜集图书资料和作研究,把外国的管理经验反映在新教科书中。为了营造机关学习的氛围,提高机关的整体文化水平,促进管理文化的建设,列宁主张选拔那些文化修养好的人进机关,充实机关工作者的队伍。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阐述了重要的思想。
毛泽东提出,必须努力办好各类学校。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十分困难,而且面临抗战的严峻形势,但是边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办好各类学校,促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实践中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延安当时的小学分普小和完小。1944年3月21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延安市完小办得好的消息。毛泽东看后说:“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有这样一条新闻,比我们讲好多话还起作用。因为这个完小已经做出了实际成绩,应该把它传播到全国去。”[11](P113)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还说到,在边区有的地方,一个乡办一所小学,可是这个乡有25个自然村,学生读书要走几十里路,很不方便,可见在乡村里,一个村办一个小学是比较方便的。对于教学方法,毛泽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小学要教会学生打算盘、写信、记账、写路条,大学特别是党校和干部学校要教会学员如何当乡长,如何当支部书记。他说:“从中央党校、延安大学、行政学院一直到每一个村小学,都要做到这一点。”[11](P117)
毛泽东提出,必须开展学习运动。随着抗日战争的进展,特别是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党的队伍壮大了。可是在党内,许多干部的文化水平低,并且由此而难以提高理论水平,难以提高工作能力。所以1939年党中央做出决定,在根据地展开一次旨在提高干部文化水平的学习运动。这年5月,毛泽东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开展学习运动的意义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和建设大党。”[6](P179)学习运动展开以后,党中央建立了干部教育部,以加强领导。毛泽东提出:“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必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在军队也是一样,要设立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这样的学习制度,中央要在全国推广,只要共产党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动起来,造成一个学习的热潮。”[6](P180)
毛泽东提出,必须在文化工作中贯彻统一战线的方针。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锐利武器。在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包括在文化工作中,必须贯彻统一战线的方针。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就文化工作贯彻统一战线的方针发表了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为了进行这个斗争,不能不有广泛的统一战线。而在陕甘宁边区这样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原有文化水平很低的地方,加上在战争期间,这种统一战线就尤其要广泛。”[7](P1011)关于文化工作中统一战线的内容,毛泽东认为,根据地不但要有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非正规的村学、读报组、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村塾并对其加以改造;不但要有话剧,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还要利用旧戏班;不但要有新医药,还要利用旧医生和旧兽医。他提出,统一战线的原则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在统一战线中,要联合一切可用的旧艺人、旧医生、旧教师,帮助、感化和改造他们。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8-289.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回忆列宁(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0.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