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克斋
看透法国人的“颓势”心态
法国地方法院的一纸裁决,打破了国人的最后一点幻想,佳士得可以照旧挂起两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卖那原本是从中国非法掠夺去的圆明园铜兽首,中国律师的司法努力,中国民众的愤怒诉求,全都被置于脑后。
中国人生气是有理由的:近些日子,法国人似乎总跟中国人过不去,你越不想看见、听见什么,他们就偏让你看见、听见,从去年4月的火炬事件,到年底的总统见达赖,还有叫嚷要抵制中国货、给中国点颜色看看的,并声称要在非洲给中国当头一棒的,甚至说中国非法移民太多影响法国社会治安的,不一而足,连“老佛爷”这样靠中国游客发财的商场,也能瞅冷子让中国人不自在一下。总之,给人的感觉,仿佛法国人就瞧不得你中国人高兴。这到底是为什么?
如今的法国不论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层面,都已远不复当年之盛,但在法国朝野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却仍潜藏着浓厚的大国文化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的极端表现,首先是不顾客观事实,盲目自大,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民族和文化;其次,就是在突然惊觉自己已经落伍、别人早已比自己更强大之时,心态失衡,竭力用言语和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来掩饰自己的失落。
极度自尊和极度自卑,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法国人的这种心态和做法,就好比一个不被大人理的小孩子,为吸引别人的注意,便不得不大哭大闹、大嚷大叫。如果你搭理他,并跑过去跟他理论,或者和他着急上火,便恰好着了他的道儿,因为他要的便是这种关注。
对于法国人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中国人生气是应该的,但生气归生气,却千万别干出正中人家下怀的事儿来。要知道中国处在快速上升的强势,法国是身陷缓缓下落的弱势,人家正巴不得你放下手里的活儿,去跟他们这些闲人争一时口舌之胜负呢。
当一个人不断用语言挑衅他人、不厌其烦地重申“我是强者”的时候,恰说明他已到了只有语言一种挑衅他人武器、除争口实之快已再无竞争本钱和底气的阶段。在这个时候,真正的强者绝不会屈尊与挑衅者较量唇舌,比拼拳头,而会依靠自己的综合实力,将已不再是对手的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这就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道理。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一样,当一个国家不断用口舌试图让你不快时,最有力的回击,绝非回敬以口舌,而只应是用实力告诉它:你可以用嘴来占便宜,但你也只能占到嘴上便宜。明白了这个理,就不应再让法国人的口舌和小动作给气着了———他们搞他们的小动作,咱们做咱们的大事情。
法国常找其他强国的茬儿,但谁都没被气着
事实上,不仅对中国一家如此,对其他国家,法国人也常常表现出同样的心态起伏。如对老邻居英国,他们会挖苦对方连酒都酿不好,以至于海峡隧道的快车上,挤满了来法国抢购葡萄酒的英国人。法国人还讥讽英国人不善烹饪和享受,只懂得用薄饼一类垃圾食品充饥。对美国,法国人则会讥讽美国的快餐文化,嘲笑他们浅薄的文化底蕴和暴发户心态。
但是,英美两国都没被法国人气着,没有人赌气与法国人斗什么,而是在采取自己的方式还击。以英国为例,过去英国人对法国文化顶礼膜拜,但现在法国的神话在英国国民心目中已彻底破灭。英国有民意测验显示,全球数法国人最粗鲁、烦人,46%的人认为,法国人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民族。一旦一国国民对法国印象不好,可能会让法国很受不了。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英美的电影大片里有讥笑法国人的镜头或讽刺法国的冷幽默。
美国人的招数更高。大约一年前,美国《时代》周刊等几大媒体似乎像是约好似的,大呼“法兰西文化已死”,结果惹得法国一大批知名专业学者暴跳如雷,群起而反唇相讥。美国人却在大洋彼岸乐悠悠地看法国人生气的样子。美国人很清楚,战略上的藐视是对付“自大狂”最好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战胜对手,最终还是要靠实力上的超越。法国人再怎么讥讽美国,也改变不了自己相对弱势的事实。法国死要面子,最终成了人家的笑柄。比如,为了抵御“英美文化渗透”,法国一度严禁外来词,结果想禁用“周末”这样约定俗成、且法语本身没有的词组,却被逼着改用别扭拗口的“周末三日”来替代。更可笑的是,讥讽他人吃薄饼、喝可乐的法国人,自身却是西欧最大的美式薄饼和可口可乐消费国,而被认为是经典法国文化的法国香槟,年产量的一大半却被外国人包揽。
联合中国的国际朋友,让法国人感到孤立
尽管在政治上,法国与英美等国是一体的,但是,在文化上,法语圈文化受到了英语圈文化的一致排挤,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萎缩的趋势。
由此看,就事论事地与法国斗,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你搅动我的文物,我可以轻视你的历史;你常拿西藏说事,我也可以试着说说科西嘉;你常贬低中国人,我也会彻底粉碎所谓“浪漫法国”等溢美之词;你在国际上诋毁中国,我也可以联合我的国际友人警惕你的存在;你不欢迎中国人,那我就少去你那里旅游;你对我的崛起不服,那在我这里,你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办法很多。总之,悄然回应法国人破落贵族般的高傲作风,将是提醒对方必要的尊重、体现自己应有的尊严的最好方式。▲(作者是中国前驻法语非洲商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