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清
儿子张卓然3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个可爱的仿真娃娃,他一看就爱不释手,整天带在身边。无论是做游戏,还是吃饭、睡觉,都要抱着他的仿真娃娃。有时候,他还模仿大人抱他时的情态,嘴里也絮絮叨叨:“宝宝乖,宝宝不哭……”那神情,还真有点像大人在哄劝一个哭闹的婴儿。让人看着就忍俊不禁!
小卓然4岁时,有一天,他竟告诉我,说他也要生一个儿子,名字叫“乖乖”。当时我觉得吃惊:这孩子也太早熟了——刚上中班,就想生子当爹!可转念一想,也没有什么,这表明孩子渴望长大,渴望当爸爸,渴望感受人生,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影视作品中,也常有儿童超越时空、虚拟成人的情景;所以我觉得卓然的想法也不算是荒唐可笑,因此,也没有刻意去打消他的想象。
卓然5岁生日那天,他自己居然毫不羞涩地对大家宣布,他儿子大名叫“张冠”。在场的客人一下子乐了,有人故意逗他:“看来你媳妇一定姓李!”“为什么?”卓然不解地问。“因为你还不会带孩子,孩子都由妈妈带,所以张冠的妈妈应该姓李,‘张冠李带嘛!”这种调侃弄得卓然也摸不着头脑,他只单纯而幼稚地表示:“我不要媳妇,只要儿子。”大家又是一阵哄笑。这时,卓然的爷爷奶奶大概觉得这样逗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于是,两位老人开导卓然:“乖孩子,你才上中班,还不能当爸爸,只能等你大学毕业、像你爸爸这么大了,再想这事儿。现在应该做个好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当个好爸爸。”
我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知道他们是为了把卓然教育好。但我还是鼓足勇气,提出了异议:“孩子有这种想法,表面上看,孩子太早熟、太多情,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制止。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比如,将错就错,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可以让卓然走进游戏,再从游戏走向现实。这样因势利导,说不定还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哩!”全家人最终同意了我的意见,为了让游戏多一点寓教于乐的童趣,我们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二天,我带着卓然给“张冠”买了两身新衣服;我们又让卓然给玩具娃娃制作了一个胸卡,上面写着“张冠”两个字。
“既然有了‘张冠这个‘孩子,接下来,我们就要设计一下他的性格、才能、作为等。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呢?”我说。于是,全家人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但卓然对此很平淡。我告诉他,这件事很重要:是想让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想让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教育孩子的大方向。对于这个问题,卓然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当然要一代更比一代强了!我郑重其事地打开电脑,说要建立一份四代人的家庭档案。
“那么,卓然打算将来要比爸爸强多少呢?”奶奶激将式地问。卓然毫不含糊:“我也要超过爸爸。他会开汽车,我将来要像翟志刚叔叔一样,去开‘神七;他上大学,我要上‘大大学。我还要像哈利·波特那样……”
我接着说:“我们想一想,‘张冠应该有哪些优点?具备哪些才能?还应该培养他什么性格?”我提出了总体构想:“‘张冠的性格一定要比张卓然更好:比如,不任性、不‘人来疯,不跟小朋友闹别扭、对大人的教育没有抵触情绪等;‘张冠一定要比张卓然更有才能:凡是张卓然的优点,‘张冠都具备;而张卓然的缺点,‘张冠基本上不能有!”说到自己的优点,卓然明显比较来劲,一口气列了好多条,我们又给他补充了一些。然后,话题又转到他的缺点上。卓然变得很坦然,一点也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主动列了好几条。并表示:“我长大后缺点都改掉了,‘张冠的缺点自然就很少了。”我们都满意地笑了。
卓然因为当了“爸爸”,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做大人的责任,教育的责任,也慢慢树立了以身作则的榜样意识,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让他在游戏里,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矫正自己,逐步改正自己的某些缺点。比如,在我们帮助他“虚拟儿子”成长的活动中,卓然不仅减少了对大人的抵触情绪,而且能主动地配合。
我利用玩具娃娃作为张卓然的“虚拟儿子”,以这种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儿子的自我教育,使家庭教育带上了童话色彩,也增加了趣味性。原来,我常讲现成的故事给卓然听,有了“张冠”以后,我就编一些“张冠”的故事。一般都是根据卓然的事现编现讲,而当他再讲给“张冠”时,我给他开个头,提供特定的情境。有一个故事就是根据卓然挑食、偏食的毛病编的,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张冠平时特别爱吃零食,尤其爱吃甜味的零食,吃饭时,对饭菜总是挑三拣四,不好好吃饭,结果由于营养不合理,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卓然一听就明白,这是在“暗指”他。于是,在给“张冠”讲完这个故事之后,他主动表示:“‘爸爸以前也是这样,今后,我带着你一块改掉这毛病!”■
(责编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