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朗
巴德岗神在地上,亲吻人间
“假如有一天尼泊尔一无所有了,只要还有巴德岗的杜巴广场,就值得你越过半个地球来瞻仰它。”英国人E.A.Powell早在1929年就如此评价了。如今,这句话仍然正确。
巴德岗,尼泊尔语里意为“稻米之城”,同时又名巴克塔普尔,梵文里意为“信徒之城”。就这样,巴德岗从一开始就是神与世俗并存之地。这座离加德满都12公里的古城在13世纪初由马拉王朝建立,成为尼泊尔政治、宗教、文化中心。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马拉王朝分裂,巴德岗成为一个独立王国。500多年的古都历史,不但留下了宫殿与寺庙等古建筑,也留下了一整个人间。
在纵横交错的街道中,民居与庙宇神龛混杂在一起,布满精致的木刻图案和花纹。但这些古旧斑驳的红色砖墙、无与伦比的雕栏木窗、不规则散落各处的神庙,都无法阻挡那一股鲜香的生活气息:小女孩抱着发亮的银质水罐在曾经的皇家浴池里接饮用水;妇女光着脚坐在街旁打毛线,染得金黄的毛线正晾晒在不远处的神庙旁;几个懒散的年轻人躺在杜巴广场边上,眯着眼抽烟;一队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嘻嘻闹闹地穿过广场,一阵钟声遗落在他们身后。
年老的妇女在陶罐广场铺上层层干稻草,上面排满的泥坯罐子正接受阳光的恩赐。这种远离现代工业的制作几百年来从未停止。而在塔乌玛蒂广场上,则满是“走鬼”,从铜壶到盗版碟,从廉价皮带到水果蔬菜,无所顾忌地摆在五层高的尼亚塔波拉庙前。当年建造这座塔,是为了让面目恐怖的拜拉布神变得温和安详。拜拉布神是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崇拜的神,负责处理人世间的各种纠纷。
入夜后,广场上的“走鬼”们散去。在神庙门前敞廊上,一群老人会坐那里奏乐诵经,在摇曳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神情专注。因为,神就在身边。
或许,保护一座古城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它活着,保持着一座城市的所有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