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锵锵窦文涛

2009-02-24 07:02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5期

张 欢

我们节目字幕里打“本节目言论纯属嘉宾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台立场”,我说,“本人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也不代表本人立场,管它代表什么立场

“小混混”逐渐被社会化

我小时候没想过做记者、当主持人。高中时是个文学青年,还想写小说拿诺贝尔奖呢。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想,要当作家有两条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读万卷书这事只要有个图书馆就行,不必非得上中文系,我得找个能让我免费行万里路的职业,就报新闻系了。所谓理想,就是当时这么个乱七八糟的想法。

上了新闻系以后又变了,看了一些书,什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对记者产生向往,像索尔兹伯里、法拉奇。

我想我们那时候要感谢校长刘道玉,开明嘛,学分制,学生可以不上课,老师上课不点名,非常宽松。不爱读书你就去实习,就是考试的时候回来,三年级就出去实习了,大四几乎在广东干了一学期,反正我是挺有收获的。

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以为我肯定是做幕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广东电台少儿组,组长是余瑞金大姐,她说你可以做主持人。我经历了中国广播从录播到直播的转变,直播的时候对主持人的反应就有要求了。我常给组里女同事看手相,聊聊人家老公什么的,正好那时候要推出一个直播热线电话节目叫《家庭咏叹调》,大姐发现这小伙儿挺能白话家长里短的,就让我当了主持人。

那时我才发现我能做主持人,还正好符合当年中国最牛主持人的条件:就是说自编自导自播自剪,这些我都能干。

后来到了凤凰,做节目我脑子里得多根弦,要注意说多错多,祸从口出。有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就得罪谁了。说实在的,压力不仅来自上面,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下面,甚至来自对面。

其实我是胆子非常小的人,最早的时候做《锵锵三人行》,基本上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时候凤凰还没网站,也没今天这么大影响,大陆观众来信寄到香港也贵,香港更没什么人看这个普通话台,所以是一种不了解观众反响的状态,说了就说了,在大陆观众里头闹出什么事儿我根本不清楚。所谓“黄段子”就是那时候讲的,无知者无畏吧。

其实那个时候黄段子占的比例极小,但后来得知影响不小,因为碰了禁忌。我一直有个念头,就是让这个节目永远接近真正私底下的聊天,无限接近。聊天就要在生活中找根据,那个时候饭桌上大家都爱讲黄段子,我也就记下来在电视上说了。港台电视里有情色男女的内容,我也觉得只要别露骨讲讲无所谓,娱乐嘛,甚至都不大想到这成人笑话在大陆电视里是前所未有的。后来想当时不知多少人骂我下流,亏得那时候几乎听不到大陆方面的反应,要听得到,即便不同意我也不会再讲了,我怕惹事。刘长乐老板度量太大了,后来才知道他为这事帮我扛着很大压力。

后来也就不讲黄段子了,倒不是因为觉得不对,而是兴趣变了。现在跟朋友们聊天也很少讲这些了,什么东西老讲老讲也就腻了。我说段子的本领不高明,留下这么个名声不是因为我讲得好,而是因为我讲得早。但不得不承认,不管好名坏名,黄段子在《锵锵三人行》早期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的过程中起了刺激作用,所以说资本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一个东西最初火起来好像总得干点犯规的事儿。

所以我说,《锵锵》10年就是一个小混混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在你影响扩大的时候,社会总有非常强大的一种力量要改造你,不能让你像初生婴儿一样赤裸裸。

从我知道有观众那天开始,就很难避开虚伪了。文道说,虚伪不是坏事,没点虚伪人类社会就成动物世界了,也有道理。你说我这个笑有没有表演的痕迹,我曾经以为上台是不用演戏的,但这个社会让你必须这样,所以只能追求当个好演员。但好演员不等于虚伪,真听真看真感觉,你能不能在节目中调动起真情实感?这就叫一种职业情感吧。在录像的时候,说起出租车司机的惨况,说起地震灾民,你确实会动感情啊,人非草木嘛。不过下班了回到私人生活里,这些我就放下了。我给你数数我这些年的外号——“天下第一黄”、“小痞子”、“包青天”(因主持《文涛拍案》),你看多矛盾。叫我“包青天”把我吓着了。这意味着你可以审判人,但是你有什么资格审判人?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人。还叫我“拉皮条的”、“话痨”,哪个是我呢?都可以,朋友给我一外号就叫“都(窦)可以”,你叫我什么都可以,正好帮我看透名声是什么东西,我又是什么东西。

即兴、随兴,然后尽兴

《锵锵》它有一个根,很好玩,等于把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就是聊天,搬上电视。你看典型的西方电视节目,程序严格,角色清晰,分工明确,主持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有聊天,主持人也不像主持人,嘉宾也不像嘉宾,界限模糊了,跑题跑不停,就是跟着感觉走。

大家都在问我一个节目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呀,老板说做就做,说不做也就不做了。我是个打工的,他认为有价值我就要做,他让我做一辈子我就做一辈子,他让我下课那你明天就见不着我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观众会喜欢它多久,这我不知道,也不能控制,只要还有观众需要,我永远做不完。因为话题是跟着新闻走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你得又变又不变。你变得急了,可能丢了老味道。不变,又怕大家疲了。媒体实际上是不断出错又不断纠错的过程。我无往不在错误之中,从一个极端奔向另一个极端,碰了壁再往回找,左摇右摆老想找平衡。可你永远踩不上正点儿。

我这个人耳朵软,没主见没远见没定见,爱犹豫,什么人都能影响我,谁说我都听。平常做节目,没人说我就按自己的来,有人说我就尽量采纳,好听点叫海纳百川,其实就是大杂烩。“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话是骂人的,可我老觉得说的像我。墙头草随风倒,在我身上能反映各种风向这也不错。

我老跟组里说,咱这节目每天一集,一年300多集,足够把每种路线都装进来试试。可能是太贪了,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最好没一个人不满意,包括我自己。我想既然是吃开口饭的,有一个观众不满意那也总是我本事不够吧。看样子一辈子也不能够了。

可还是要求发展嘛,形势比人强,推着你往前走。就我个人来说,以保住饭碗为底线,我没盼着有多么火,也不希望有多么成功,我定位这是一个小众节目,但媒体还是有贪心,恨不能影响力铺天盖地。凤凰实际就是在言论上有一定自由空间,特别是在时政方面,如果这空间你不用,就等于现成的便宜你不捡。

(梁)文道、(许)子东和我仨人就是“老友记”,有时候我说了一段话,我心里希望下面文道说什么,往往文道接下去还真就是说什么,你看这默契别人很难代替,我们仨也算心连心艺术团吧。如果这个节目是每周一集,那继续“老友记”也许还行,但几乎每天一集,这么大的量,一年300集光靠我们仨明显不够。所以还有像(孟)广美啊吴淡如啊,女嘉宾会给节目增加软性的轻松的元素,太需要了也太难找了。

北京的嘉宾我认为很有价值,他们做的节目少了过去的味道,但有另一番味道。比如说王克勤,专门研究出租车问题的,他虽然不能谈笑风生,但当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还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他讲的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他揭的这个内幕不是给观众用来消遣的,关键在于各地频频发生出租车司机事件的时候,他讲出来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原来许多出租车司机处于这么一种状况。这节目在舆论监督上有效。

大型节目其实并不难,有很多东西可以弥补空缺,三个人谈话不能断,不能冷场,你得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填满每个缝,要不怎么说穿针引线呢?还得有观点,有趣味,有段子。我觉得《锵锵三人行》有一点是好的:平等平民,是喜欢的朋友间的聊天,谁也不说一定要压倒谁,而是求同存异,观众看了之后说,哦,原来这事有不止三个看法。

我曾建议文道开个专栏,说我给你个题目,叫“论不合时宜”。我说你们公共知识分子永远是不合时宜的,永远是反对派,甚至有时为了坚持己见不惜与人民对立。但这个极端的存在也是有好处的,让他说,你可以不听他的,社会需要这样一种声音,这个声音哪怕微弱,但只要在那儿,选择就多一种参照。

这是个非常high的事,也是活受罪。22分钟内,我脑子里有8个人,各司其职。比如才刚聊8分钟,导播耳机里就催:“文涛,行了啊,别讲啦,该放广告啦。”多打击情绪呀。可我就得一头接话茬一头踩刹车,“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还有,这个嘉宾一气儿说3分钟了,不能老是他一个人说啊,我得引那个人说说,还要考虑如果他说得很好很重要呢,是不是插个问题让他快点翻出底来?还是让他说到5分钟?你必须即场判断内容编辑内容。

咱不说别的,就从主持人角度讲,看上去三个人很容易啊,他说完你说,你说完他说,实际上没这么容易,都是即兴的。我只知道从哪儿开始聊,有个话头,可待会儿聊到哪儿去只能看现场发挥了。主持人只能见机行事,以万变应万变,预想的多半用不上,因为不能不自然,最好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你跟朋友吃饭聊天,总不能先商量好我先说第一点,你说第二点,他最后总结吧,那饭就没法吃了。所以说最主要的是即兴、随兴,然后尽兴。

本人言论不代表本人立场

我所有的想法都是似是而非的,我过去说我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就是说想法一直在变。现在可以改一下,可以说反复有常——反复犹豫、首鼠两端反而是我的常态。这个性格其实对做《锵锵三人行》是有好处的。因为自己没有立场,能听得进别人的立场,在各种立场间是个平衡。当你没有定见的时候,在种种观点间找平衡就是你的能力,这可能恰巧就是一个言论节目需要的。

我在节目里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说说而已,聊天的谈资,不为表达观点,没那么严重。有人跟我较真了那可真是误会,我根本没什么观点,每秒钟都好多念头出来,自己都弄不清到底哪个是我的,或者说什么观点对我来说都一样,都当谈资收集,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我就是干这个的。我说点什么呢,都是希望你们爱听,希望你们开心。要是不喜欢我这样讲我就换个样子讲,大家有话好好说。朋友聊天嘛,怎么着都行,这段时间过得有意思就行。我就是爱憎不明、是非不分,我希望大家都高兴。你到我这里聊天,你开心了么、畅所欲言了么?你讲痛快了,我就高兴了。估计上辈子我是个伺候人的。(笑)

主持有现场观众的节目我很少大笑,但三个人聊天呢,我就经常笑,热闹些、活泼些。为什么这样呢?有现场观众的,嘉宾说点什么大伙哄一下笑了,气氛就有了;要是录影棚里就仨人呢,我就本能地条件反射地爱笑,等于我充当现场观众了,给嘉宾配点反应,要不然孤零零太冷清了,越说越没劲。当然笑也得是自然的,跟人同声同气的,要不然成傻子了。

聊天不同于采访,除了问,我还得想自己要说什么,注意听他们说什么,真听真看真感觉,要不怎么知道我说什么?总得有个上下文衔接吧。说是跑题跑不停可是你往哪儿跑?跑多远?还回来吗?怎么回来?还得意识到话题的敏感,又要聊得痛快,又要拿准尺寸……这一切都是现在进行时,跟直播一样的,片头片尾连进广告一次合成,没法迟疑不容后悔。好坏就这一锤子买卖,缺斤短两什么的都得在这22分钟3part内找回来,要不就立马决定忍痛割爱。录到最后一分钟你才知道全篇是什么样——这是一种高速脑力劳动,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恶果,几乎来不及想,近乎直觉,电光火石间心里打个闪,张口就来,碰出个火花自己都惊讶。每次录完像当天下午直到夜里我都是呆呆愣愣的,脑筋停转的感觉。你别不信,生活里我是个糊里糊涂不靠谱的人,只是做节目的时候有高度集中的脑力激荡。也正因为这种劳动的不确定性,我对自己的节目没有满意过,总觉得没做好。

现代中国电视业对数量和速度的需求太大了,经常让我有一种不得不粗制滥造的无奈,这是跟我家风很拧巴的事。我们家的人没什么大局感,但是会对小事无比较劲,甚至有点无聊,有点强迫症。比如《锵锵》有时候录多了两分钟,我就总想自己跟编导一起来剪片子,其实人家干得比我好,可我还怕剪得不妥当,为这两分钟的取舍能折腾一两个小时,你说有必要吗?主要是今天晚上干这个,就没空看资料准备明天的节目了。有几次我还真就任性到去干这个不该我干的事儿,不管明天了。

没有成功的感觉。不仅才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如果不做这么多这么密,我想我可以给观众好一些的节目。可大概媒体就是个随风飘散看过就算,差不多就可以,不需要更好,他们都说更好是好的敌人呢。

门类不同,精粗的标准也不同。我特羡慕导演,磨一年拍个电影,尽可能改到自己满意,完了他可以说这是我的东西我负责。我做几千集了,没脸说这是我的东西,不能为我的出品负责——它没达到我的质量标准就播出去了。我们节目字幕里打“本节目言论纯属嘉宾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台立场”,我说,“本人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也不代表本人立场,管它代表什么立场。”(笑)因为我总以为本来我可以做得更好、做到自己满意的。现在只能说我是个打工的,首先得满足生产任务。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节奏,你要不适应就不该干这个,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

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量。你做那么多,怎么可能都做好呢?说多快好省,可“多快省”和“好”可不是亲兄弟。一定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如果你是一分投入十分产出,那你肯定是该给的钱没给。为什么在中国复制成风?原样在那儿,只要投钱,“咣叽”就出来了,简单速效。

但我们这种节目,前面没有成功道路可以照着走,每一步得自己摸索,还常摸错,不是说老板给我一笔钱就能怎么着,真要给了,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怎么花。我老觉得这个节目像中国改革,完全是新情况,摸着石头过河。试过改变,不行,最后还走改良的路,基于意见不断微调,未来也不知深浅,但蓦然回首,这么多弯路也就是我走过的路了。

我总是暗叫一声惭愧

我羡慕过很多人,总觉得自己靠嘴皮子吃饭有点害臊。传统观念吧,总觉得这人靠说话吃饭,创造什么财富?反正不高。再有一个就是,你也很难相信,干这行到今天我都有愧,有愧于观众。以我的本事,我不配在现在的位置上,觉得丢人。

我名气不大,可比起我的真才实学,还是显得大了。所以听见陌生人叫我就害臊得慌,尽量少出去现眼,露一回脸就丢一回脸。还是偷偷窝着,一个人琢磨点自己的事,至少看书学习积累积累吧。“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现在这些都成了遗迹一样的东西。现在是肚里没货还天天往外吆喝,或者肚里刚有点货就恨不能立刻卖给全人类,一样货色卖了一遍又一遍都不嫌烦。

咱不说别的,就说嘴皮子。我带录音笔就是要录下人说话,好的可以收藏,还可以整理成文字,因为可遇不可求。最妙的聊天都在生活里,我能吸取很多,但是讲老实话,越研究越明白自己不灵,时时处处都能发现人家说得太绝了,学都学不来。我就知道我这辈子也就是个庸才,也就是混碗饭吃。说到语言艺术,说到精彩,我只能是一个爱好者、一个记录者。

我心里永远向往真本事。你像阿城老师,跟他在一块儿,我就盼他兴致好,愿意多说两句,我太喜欢听了。你说现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他有什么名气?他也没想出名,对他我就有对老师的心情,大家一起吃饭,我竖起耳朵听他说的每一句话,他的口才、他的文采、他的洞察力,就在朋友的谈笑间随风飘散。有些个有名的跟他相比,不是天差地远么?还有上过我们节目的王朔、王蒙老师,还有好多嘉宾,他们那个表达比我不知道强多少倍,他们的语言有根,我还没找着根儿呢。

我并不高,但手低眼高,我有鉴赏自己这门玩艺儿的眼光。那些声光画电、人多势众的节目,是所谓打群架的。我这儿就仨人,小节目一个,确实没法比,可内行不是光看这个的,内行看的是你说的手艺。该怎么说这个事呢?有的节目就像大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是内行,一般观众是好看就行,但我从专业看就看出别的了。比如你主持的这节目钱多,那当然会好看些,那我也就只能看见你钱多,你本人呢,你怎么样?我知道你的高低。有时候是节目托人,有时候是人托节目。

同样是说话,你可能以为自己还不错,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孔子的《论语》就是《锵锵三人行》啊。孔子述而不作,老和弟子们聊天,弟子们记录整理成文字,整个一聊天记录。就说话而言,那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哪朝哪代都有聪明人,都鉴定过了,都认为值得保留,这才传到今天。

再说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几十年如一日,跟成千上万人说,就是和你聊,把你都聊得开悟了。他老人家多能说呀,这才叫能说会道。

你再说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言能退百万兵,一通干聊,生生把对面将军聊得倒撞下马活活气死。聊死你,这什么功夫?

我还找来奥巴马演讲的视频,看中文字幕,我要研究为什么他的说话能有催眠的效果,他的感染力从哪里来,这都是我研究的科目。

你能不谦虚吗?简直是心虚。望尘莫及,这辈子也就是个欣赏学习吧,怎么可能以为自己还行呢?差太远了,我们都是一般人,有点机遇还以为自己又怎么着了,知道害臊吗?我这点本事当得起那么大传播范围吗?咱们古人说话的境界叫字字珠玑,这样的人才配得起这么大的传播面,我不配。所以我总是暗叫一声惭愧,老觉着自己猴戴帽子——装人呢。

主持人每天该练什么呢?

表面看,节目里的内容都是主流话题,很入世。但作为一个主持人,我琢磨,这些事儿其实跟外面的世界没什么关系。有些人是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不是。虽然天天聊的都是这些个事,但这些只是谈话材料,我最关心的还是趣味和表达本身。谁能把话说得有意思?甭管你什么思想什么故事,怎么表达?偏激点说,表达决定一切。你看平常生活里你喜欢一种朋友,就叫会聊天的,你根本不在乎他的观点,就是觉得好玩,不管他说什么,大伙都爱听他说,我对这个感兴趣。

再一个就是我觉得自己水平还太低,没功夫折腾别的事,弄我自己这一路还弄不完呢,我都不知道怎么来提高。主持人算个门类吗?可入这行,你都不知道怎么提高。学武术每天可以练功,蹲马步;唱戏的讲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职业学校培养技工也有一套办法,主持人每天该练什么呢?

我想提高啊,可我找不到办法,也没前人告诉我经验。一般来说,博览群书、增加知识总有好处。还有一说是做人,主持人嘛就是在电视上做人,那做人的水平又该怎么提高呢?

我觉得佛教给了我很多营养。我亲近佛教,也看佛经,但不算信佛。我不能证明佛教是最终的答案,但我老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好像靠谱,好像能通向真相。佛法有一点是我评价很多事情的指引,就是不着相。我给你说什么是着相,播音腔就是很明显的着相。不是说播音不好,而是成了“腔”就太着相了。

我没学过播音系,没研究过,瞎聊啊。播音腔啊,我的感觉是,跟革命有关系。电台的老编辑跟我说,最早在延安的时候,短波电台,要把共产党的宣传播到南京。那个短波信号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呢技术上来讲,播音就需要非常清晰嘹亮;再有,中国从“五四”开始,大街上演讲的青年都是慷慨激昂的,革命有革命的语言,高亢的激昂的,这种声音就没断过。

播音腔这个发音美学啊,它要发出一种金属般的声音。你想这个金属般的声音那不就是非人的声音么。我绝没有骂人或嘲讽的意思,我是很中性地推导出这是培养一种非人的声音,其实像京剧、歌剧,目的不也是培养一种“非人”的声音吗?非人的声音不一定是坏声音,也可能是超好的声音。

这是革命的美学,只能发生在革命主导的情况里。媒体多元化、言论自由化的社会里,你这个味道只可能是选择之一,不会是全部。这还跟意识形态有关系,咱们这种播音,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形容,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表达方式。

以前所有的中国人一上台,包括厂长讲话,都要换一种声调;今天,各地领导做报告,也都近似这样一种口吻。一个香港人或美国人要在内地一个隆重的场合上台讲话,那他绝不可能是这腔调。你说不是人话啊?我说播音腔怎么不是人话,人嘴里说出的话当然也属人话,也有意思,也算是一种创造发明。真正怕的是千人一面。我们可以预见,某一天所有主持人都说你所谓的人话,那时候我就弄一个播音腔,与众不同啊,这是你的创造!

老实说,我觉得播音腔和中国译制片也可以是一种声音艺术,但艺术最怕全都一个样。那么多专家琢磨的人类的某种发音吐字,也算千锤百炼。比如罗京,我喜欢他,在他的那个行当里,我感觉他达到了一个标准,但是不能成千上万的人都和他一样,那就恐怖了。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相声和绘画中学说话

最直接的本事是说话,这怎么提高呢?我一直在寻找,只要和说话有关的我都想听想看。包括卡耐基那些个交际推销术我也看,总有可以吸取的。比如主持一个会议,要介绍一个人上台,通常我们都说首先有请《南方人物周刊》著名记者张欢,再说他怎么怎么样;卡耐基的方法是倒过来,先不提这人是谁,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人,他写过什么什么,有什么事与他有关,引起悬念,最后一句再翻底:……这个人就是张欢,有请张欢。大家“哗”鼓掌。你看一个简单的小串场里也有技巧。

比如相声,马三立,太了不起了。我8个小时听同一段相声,一遍一遍反复听。我就能这么听,听多了你才知道他了不起的地方。比如说他的《白事会》,讲的是一般忌讳的死事丧事,却能把你给说乐了,一段里头囊括说学逗唱,有知识有文化有民俗,真见功夫。可咱马爷爷的表演却像没表演,若无其事,所谓“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还是用“着相”来论,有的演员太着相了,抖包袱太使劲了、太刻意了,就差下去胳肢观众了。你看马三立,似乎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是跟捧哏的一唱一和,下下都在点儿上,他的幽默感和节奏感就像天生的。他说家里老人死了,大哥大姐商量怎么办丧事,让你觉得,天津人聊天就这味儿,太地道了。大家都喜欢马三立,但里面的细微之处都能听得出来吗?

听他的相声我能听出一种美感,那种市井生活感简直就是生活本身在自然流露。他嗓音沙哑,有种幽幽的沧桑味儿,让我想起走街串巷漂泊一生的江湖艺人,浸透了人情世故,又让人笑透了人情世故。听他的声音,我甚至感到一种萧萧之意。

他的相声也不全那么好,有些明显是政治挂帅年代的应景之作,马上就能听出来拧巴,可以想见一代老艺人当年的无奈。

你说我琢磨这些对我做节目有什么帮助?我不知道,我只是欣赏,一遍遍地听,当背景音乐听,近似一种迷信:我干这行的,是不是该整天和这些老师在一起,让他们的声音环绕着我,就跟烧香似的,会不会他们的在天之灵能护佑我一下?(笑)

我喜欢看画,现在也学画。有些好朋友是画家,我向他们学习,他们教我如何去欣赏,比如去欣赏宋朝的画,那种快乐无以形容。后来发现画理可以入话理,比如说中国古人论画有6个标准,第一就是气韵生动。呆板僵硬的,气韵就不生动,生动就好看,就活了。

再一条就是经营位置,绘画的布局。我也用这个来看节目,为什么有的《锵锵三人行》是沉闷的呢,一个原因就是实的地方太多了。中国画就讲究虚实相生,比如刚才一大片话都是说正经的,我就得适时讲点段子,开个玩笑,得岔开点气。那你要全是段子呢,你就流于杂乱无章,过分刻意,或者是格调太低。

电视是个时间流程,绘画是个空间布局,实际两者的理是相通的。

你试试用看画的眼光来看节目。有的节目信息量太密了,恨不得把所有有用的信息都塞一块,这样观众就累了。你看说评书,为什么说了一段他喝口茶,或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是节奏,你得错落有致,竖着看起承转合,横着看摇曳多姿。

你看领导作报告,有时候为什么闷呢?一个原因,从结构上说,就是一大块一大块同类内容板结在一起,不开气。毛主席不这样,毛主席要念稿也不灵,可他自己的话说得挺活的。那时候全中国就他一人言论自由,一自由个性就出来了,他能跟基辛格开女人的玩笑。有的领导开会讲话大家特爱听,为什么?我就琢磨这个。你看我们刘老板就这样,他给你讲一个严肃的,大家听得挺郑重,这时他陡然翻出个极不严肃的笑话。大家全乐了。

过去的经典节目都是说一定要有主题,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再研究对策,最后得出结论。你看《锵锵三人行》完全不是这么一种结构,它是种种不同内容的拼贴。但拼贴怎么能浑然一体、自然衔接呢?我就看画里两个部分之间是怎么过渡的、怎么转化的,很有启发。

自己谈恋爱快感程度高

我是个非常讨厌责任的人,这个工作让我认识到,不负责任你饭碗就砸了啊。要说理想,我赞成言论自由,当然我不是什么主义者。我曾经跟那些主义者开玩笑,我最多就是个同情革命的开明士绅,我不会为了你们的事业付出生命,付出收入我都不肯。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似乎是好的,你们要干点好事呢我能帮忙就帮一把。

有时候节目政治上有风险,我真是窦娥冤哪。朋友都知道,我对这些政治经济,压根就不感兴趣。但我捧着这饭碗,必须要学习,我只是模模糊糊知道正义的方向,但我真的不知道正义是什么。不过我很认同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不伤害别人、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追求他的个人幸福,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

文道有一次讲得很有道理,观察中国人的道德观特别好玩:香港的八卦周刊,骨子里是一种特别陈旧的道德——搞婚外恋啦,他的婆婆对她怎么样啦,露点啦,全是这一套,全是小市民价值观,他们就用这个来拍案惊奇,就搞些这个。

我不是说别的,这玩意有意思么?我承认有快感啊,但快感程度低了,真的。你没吃过龙虾,你就觉得馒头好吃了。这个又不能说,你一说好像就有优越感了,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只能互不侵犯,你要是还侵犯我,这就太什么了。中国现在就是肆无忌惮侵犯个人的空间,越界了。

我尊重你对别人隐私的爱好,那玩意我都经历过,不管是作为编者还是读者我都体验过。现在我觉得这个快感程度低了,为什么不多关心关心自己呢?或者说我也谈过恋爱,聊别人谈恋爱不如自己谈恋爱快感程度高,这你承认么?

(女人对你意味着什么?)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之一。对不起,我口误了,女人不是东西,是大写的人。我也不敢说我爱女人,事实上也给女人造成过伤害。(妇女也给你造成过伤害?)那是应该的。

佛经里说:如其然如其然,是这个样子是这个样子,也不批判也不谴责,就是这个样子,我还是觉得惋惜。因为生命太短了,世界上有多少有意思的事情啊,他们不知道!知道什么是好的就不会狂妄了。现在多少人狂妄啊,没什么可争论的,就是你没见过。权力为什么能得逞?是你自甘愚昧。权力也有正确的一面,但错误权力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嘛,不知道才被蒙蔽。有些事你没法和人说道理,道理很简单,也就是这本书你看过他没看过,这个事你知道他不知道,没什么复杂。比如我做“中国远征军”,收到一个观众给我的信:抗日就是我们共产党啊,有国民党什么事!我承认你也满怀正义,可我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我为我的父母惋惜。首先是很多知识他们不知道,比如他们原来还认为抗日战争国民党就是在那里搞破坏,最后被我们赶到台湾去了。他们不能理解同性恋。咱们说最俗的,好多好吃的,他没吃着,这都让我惋惜。

平时我们老说群众,你能给我指出谁是群众呢;我们总说弱势群体,其实应该慎重使用这种抽象词汇。我的眼里没有群众,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不维护个人自由的社会,集体自由也不可能实现。历史上多少野心家打着人民的旗号,人民无所指,个人才有所指。

在我看来就是陈寅恪说的那个问题,“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话太根本了。你没办法给所有人这么去说,但是任何一个我想他好的人我都会去说,因为你知道这样有多好。

咱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每一个人都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一个中国人素质都很棒,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生活素养都高,你这国家能不好么?

我现在就接受茅于轼说的,在种种道德当中,中国现在最需要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最大的爱国。所有讲爱国的人,你在自己行业是不是行家里手,自己的活干好了没有?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的活儿干得保质保量,这国家能不强大么?

我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书都看。咱们不说什么历史问题,就说法国,老师带着孩子去卢浮宫。一堆孩子坐在卢浮宫的地上,老师给他们讲这个画好。法国一个出租车司机,即使不会欣赏毕加索,他也知道毕加索的东西是好东西。从小就欣赏美,从小看人类历史上一切的精华,人的眼界就不一样了,你说是不是?

我们富人是这么想的

(这就是你解决这个世界大问题的办法?)咳,我连自己都解决不了,还解决世界?我觉得这个世界对我很好,真的。那天有位老哥跟我说中国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候,结果招来很多人骂他,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的。我说,我不知道中国现在好还是不好,我只知道它现在对我很好。

过去有人给我算命,挺对——不缺乏。从我一开始一个月挣99块钱,到现在多不少,什么时候我也没有特别觉得缺钱,我从不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我在广东电台一个月100多块的时候,几千块钱的东西我不知道也没想要,也就不会不知足,小日子过得也挺乐呵。缺不缺乏在你的感觉,我的感觉是不缺乏。

我这个人一直都是比较被动,不会向外扩张。再有一个算命的,说我偏财运是零,就是没法在本行以外赚大钱,也挺对的。甭说买股票买彩票了,平常单位里抽个奖都没我的份,小时候个个小朋友都能从地上捡着钱交给老师,我走路一直低着头,一分钱也没捡着。

偏财没有,但资料显示我正财运很高,就说这人一辈子都是最原始的方式——干活拿钱,当然也是效益比较低的,一点一点地挣,从没有一堆大钱砸我头上,连广告都没拍过。偶尔走个穴,接个商业活动,虽然人家找我不见得是因为我主持得多好,大概是冲我有点小名。可我一定跟自己说,我是真给人主持了,干的是本行的活儿,体力劳动,拿的是劳务费,咱没拿名气卖钱,卖的是手艺。多阿Q啊。我在这方面有一个挺拧巴的心理:又贪钱,可按我的性格,每次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又是活受罪,所以我觉得我的钱不白拿。

碰上这种事,他们爱跟我说活动影响大,多少电视台播,多少人看。其实越这样我越不爱去,我想去一些影响小的商业活动,越内部越好。我是这种心态,挣钱最好能偷偷摸摸挣点得了。

这说明我本质上是不喜欢登台的,而且对靠名气还是靠本事挣钱有点较真。婊子、牌坊两头拉扯着我,我不干净,也不太脏,有个原则,但有时守得住有时守不住,没有统一人格,多种价值观在我身上并存,搞得好就和谐社会,搞不好就人格打架,濒临崩溃。

凭力气吃饭凭专业吃饭的好处是心里踏实,有一点生活自由。我不需要应酬,不认识谁我也无所谓,吃饭基本可以只跟我最喜欢的朋友吃,玩也跟自己人玩,不少做生意的、做官的就常常身不由己,不喝酒的自由都没有,玩也玩得不纯粹,夹杂了别的东西。

钱多少算够?能让我维持现在的生活就可以。但是呢,你有一个朝不保夕的感觉,你不知道你这份工资还能挣多久。干我们这行的,你怎么知道你还有市场呢?随时你就没市场了,那你有没有积蓄来维持这种工资水平下的生活?现在可以将来怎么办?你要这么说,就变成挣多少都不够,就变成没安全感。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不是说现在的钱就不够生活,而是说到以后,哪天观众不需要我了,我就不值这钱了,觉得没保障。

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戒贪,很多错误都是临时一贪。我的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好了,要感恩啦。当然也有个别时候早上起来特别想钱,一时兴起写情书,抬头就写:“钱:我想你,想得睡不着。”(笑)

有一次节目上我说我没钱,结果网上万炮齐轰,说你有什么资格哭穷,多少人还吃不上饭呢!把我给教育了,大伙非把我逼到有钱人行列,后来,我一开口就说,这个事吧,我们富人是这么想的……(笑)

一切都是因为生活太美好了

我喜欢没目的地看书,做我觉得有意思的事。

我不会主动想去旅游,但我一去可能就不想回来。我坐火车,从来都不睡,我爸也这样,一路上贪看车窗外的风景。

我还喜欢看画,有一段时间泡吧,但那个劲儿过去了。眼下就喜欢跟好朋友聊聊玩玩,一个人就是看书、看画。还喜欢录音拍照,为了记录说话记录生活,随身带个小本子,看见什么想起什么就记一记。

关在家里主要是看书,抓起什么看什么,翻到哪儿就从哪儿看起,没看完就搁下,可以说我没看完过哪本书。我屋里的书经常都是七八本到处劈叉放着,完全没类别,什么书都看。这两天看过一本关于林彪的书、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王世襄的《中国画论研究》,还有杨继绳的《墓碑》、齐如山的《北平旧事》、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再加上《醒木惊天连阔如》、《汉赋的历史》……太多了,我看书都是一些断片,散碎的。

正常情况,星期二、三录《锵锵》,星期四录《拍案》,周末我就与世隔绝。从星期天到星期一就又密集看话题资料,就是做功课嘛。

你可能想不到我基本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看电视。看新闻是我的工作,要不是工作需要可能连新闻都不看,所以要感谢这份工作让我不得不什么都知道一点。上网也很少,编辑们把相关话题资料汇总后发到我邮箱,我再打开看。这是工作阅读的部分。私人阅读时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把时间全都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我也崇拜偶像,一阵一阵的。比如有一阵我看U2的演唱会,看得如痴如醉,真棒!比如看电影《老无所依》,我很容易在一个小时内就崇拜一个人,哪怕是很烂的一个电视剧,碰对时候也能把我感动哭了,但完了也就完了。

我这种人,应该感谢时代感谢中国。基本上我想看的书我都看到了,想见的人也见到了,享受已经很多了。多少年前,可能我这种人是不应该出现在电视上的。今天能凭电视生活,而且生活得不错。我真的应该感恩。听说美的规律就是参差多态,不同的多元的平等的差异。我不是一个好的样板,更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先进分子,但中国电视上能容忍我的存在,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双百”方针好,要落实。

看来我是个高度自私的人,90%时间都在想自己的事情。这个高度自私的副作用也不错,我不会侵犯别人隐私,因为我不感兴趣。高度自私的人最后就明白,尊重别人的自私,才能换回想要的生活。这个高度自私变成高度自闭,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我采取的态度就是偷偷活着,不害人,对人尽量善意,做点善事——不用做慈善家,然后投入在自己的爱好里。我怕采访,说白了就是怕麻烦,就是怕工作之外引起别人注意。

社会是一个特凶险的社会,我又是一个特胆小的人,怕无妄之灾,就想活在自己单纯的个人世界里。我就觉得鲁迅的诗好:“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当然有时候你没事还有人给你找事呢。我的态度就真是破帽遮颜过闹市。你骂我一句,我就当没听见,甚至走街上你踹我一脚,只要没踹疼我,揉揉屁股头也不回囫囵过去算了。反正你也没对我造成太大伤害。这也算自保吧,别跟人起冲突。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觉得生活太美好了,我的个人世界太美好了。生活里太多的事情值得去做了。我的一切态度都是为了保卫我的个人生活。

我就是《三国演义》里一种中国自古流传的价值观:“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