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青春力量的朋克文化表述

2009-02-24 02:47王文捷
文艺评论 2009年6期
关键词:无力朋克青春

王文捷

对于“80后”作家而言.如何准确地诠释表现他们颇具张力的青春的丰富意义,一直是一个时尚而又同时充满争议的话题。当个性特异的春树在新世纪突然现身之时.她的青春颖悟和锐利形象强烈地吸引了大众眼球.其浸透青春欣喜、痛楚、迟疑和顽强的文字则被人们普遍关注。春树小说成名作《北京娃娃》以早熟而敏感的笔法.呈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类在理想与情感、家庭与社会、欲望与迷惘之间的撕裂与探寻,展示了他们在成人世界中不断奔突、呼号甚至绝望的历程。在此之后,春树又推出了小说《长达半天的欢乐》(以下简称《欢乐》),继续提供了我们清晰认识与映照“80后”青春的独特视角。不过,这部小说随即被批评为“无聊的自我重复”.同时也因作为一种“残酷青春的自白”.作品主题内容显得“过于灰色”并不“适合青年人”,在发行不到两个月之后即被禁卖。而作者本人,则一度成为“叛逆”与“另类”青年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此引发了仍然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即对于当下时代的青春,“80后”青年与作家们究竟是怎样去体验和书写的?春树笔下“叛逆”“另类”的青春表述.对时下中国青年究竟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意味?

一、青春的自由:无拘无束的自为状态呈现

其实对于青春的文学表现.不仅仅在于展示青年生活表面化的活泼好动个性,也更在于表现出青春灵魂最重要的自由探索的持续意义。正是这种内心精神自由度的探询与保持.可以促发青春拥有自在跳动并获得正确发展的机会。一个人的自由在于心灵的自由.一个人的青春也在于灵魂是否能折射出敏锐的自由光彩。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说青春总是以它不可抗拒的自由力量穿行于人生旅途,那么.这一寻觅青春完满和谐生活的旅途,必然充满人类自发而真切的幻想甚至盲动。《北京娃娃》主人公即一直处于这种盲目而奋不顾身的情状,其经历的种种热情、爱恋、真挚、轻率、沮丧、背叛、自弃与逃离。让我们看到新新青年向往的无拘无束的感性生活。在这种自由意识的观照下,小说表达了都市“80后”精神的痛苦挣扎和茫然无措,清晰地触摸到了孤独青春与人生那些特别的划痕。这位失去父母、老师与朋友理解与接纳的北京娃娃.仍然坚持着对自由与温暖的强烈向往和不倦追求.并绝决地偏离了当下青年惯常的生活与精神的前行轨道。人们注意到。作者这种穿行于纷纭城市的灰色青春叙述,并不非常特意地控诉或揭发青春面临的那些“不幸”。而是坦诚地呈示出激烈昂扬生命情绪中的灿烂伤口。这种缺少社会精神力量支撑而持之以恒的青春梦幻感觉,也可以看作是小说《欢乐》故事得以继续书写的意念,以及作者将故事主人公命名为“春无力”的缘由。

相对于《北京娃娃》,《欢乐》更为明显地昭示其叙述基于作家青春的“自叙”蓝本。在这种情节性不强的自我心灵史痕迹表象中,作者要“将自己生活的一段经历再次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既“不伪高调”也“不伪低调”.注重生活的细节体验不注重人生的总结,只有青春具体的情绪而较少整体的控制与审视。作者目的只是怀念她的青春,怀念和她“一起度过不平凡青春的年轻人”.欲图通过这部“后续”作品做一个“80后”青春的“总结”。虽然那些已成回忆的青春“现在看来很傻”,但写作之时怀有的真诚心灵与追求却是实实在在的。作者自在的“内心”已经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青春”。所以将来也“肯定不会为曾经的愚蠢感到后悔”。故而在小说里,春树描绘了一代人因自由抉择而无可奈何、在常人眼里甚至是幼稚痴愚的青春现实。这种真实自然的青春叙述。虽然可能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丰功伟绩,虽然充满着无力软弱、无边寂寞或孤芳自赏的意绪.但仍旧值得我们每一个经历过凡庸青春的人肃然起敬。

如果说没有哪段孤独的青春不会叛逆,也没有哪段青春不渴望自由。那么,亲自追寻梦想足迹的流浪即是青春一种最好的放逐。《欢乐》主人公因为不堪忍受既成生活的重压而选择了流浪。小说叙述少女春无力在石家庄、武汉、天津和其它地方漂泊又玩乐、颓废又探寻的过程。这位叛逆女生在更为广阔的城市空间中自在游走,从忧郁颤栗的青春阴影中超越而到达了最后的“欢乐”之境。春无力与不同繁华城市及青年人类的交游,不断对异类文学与音乐等文化的涉猎,使这种青春流浪不再属于生存奋斗而是空灵心智的求索。在这种青春持续的累积过程里,新一代青年笨拙慵懒的杂乱情感面团。各种无聊“坎坷”的奔波经历,无爱之性的令人心痛的伤感和欢乐等等,种种自然行为集成化地建构了他们臃肿而粘稠的生活。作为心灵的关怀,这些青春故事总是不断转向人物自由随意的内心景象流动。其中生命与青春的意义,无不潜藏着在任何境遇中都以自我态度和方法来选择的绝对自由。肉体可能被禁锢于现实空间甚至脆弱地消逝,但青春意志则是他人无法控制束缚而达到了自由释放。这部所谓的“颓废之作”流露的对青春“麻木”的反省。对曾经的精神意志“坍塌”的重塑,尤其是其中多次强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使得人们对青春本相的自由牵引作用生发许多感慨和欷歔。

人们通过《欢乐》的叙述,再次“偷窥”到了当下女性自为青春惊心动魄的“私人”历程。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种精神迷惘状态,则明显区别于社会既成传统积极青年价值观念的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春无力们这样的新新人类而言,在没有方向和重量一望无际的世俗物质生活世界里,由于总会有大量的人生与青春谜题需要破解.他们心灵经历的不足,其精神产生乖张、漂浮甚至畸形都是必然的现象。故此,他们一览无余的自由“反叛”姿态,带来青春的迷惘、荒诞、神秘等感觉,甚至失去生命的后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小说最后一章。春无力死在了朋友小丁的刀下。在疲累混乱生活中结束生命.意味着曾经青葱一样的岁月已灰飞烟灭获得永生.也无不喻示青春走上了艳阳天里金光大道的百废待兴状态。这正如春树诗句所表述的:“洗掉文身,你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人们终于发现,舒缓散漫滋味或者动荡冲突的种种青春形态.所产生的丰厚的自由意义也是可以与时空对抗的。这种年轻自由的力量光芒击中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可以让那些需要慰藉的悲观人们真诚地为人生许愿。因而无论何种青春只要有自由。都不必认为是一种无病呻吟毫无意义的青春。

二、青春的能量:莫名受伤的迷乱经验展示

小说中那些重复甚至无聊的胡言乱语与荒唐行为,满载的正是人们作为人生标记的最原始的自由青春冲动。春树平实坦荡地叙述了青春时代自然化的动感跳跃生活。其中,青春感性与鲜活的肉欲进发呈现出一种坚硬的存在状态。种种“没有限制方向的自我价值”的相关生活表象的描绘,则无不带有当下文学作品极具观赏性的迷人景观。在“反抗,自由,音乐,巡演,房子,车子,结婚,其它的,这样的摇滚生活”里,那些“蓝色的眼影”紧紧地贴着青春的“皮肤”。我们从这类轻描淡写的细致意象中看到的是,女人的能量一旦披

上勇气的外衣.其精神意识就立即显现出一种无法掌控的魔幻张办。这群“放荡”而纯粹的年轻人不想按照既定道路行走,在空漠的人海.喧嚣的城市中习惯性而又敏感地奔突。一种与生俱来又不为人知的忧郁和颤栗,显示了他们青春的强大爆发能量与社会冲击力。

小说书写的充溢着性爱欲念与血腥生活的这种青春奔突.也类似于一种消耗能量的“瘦身”时尚运动。它执拗地紧贴身体的内核并疏离于现实生活的实在形态,形成了一种乌托邦式青春消耗的灰色寓言形象:一批无所事事的文艺青年游荡在城市繁华的大背景下,透明的阳光与黑暗的夜色同时沐浴着他们青春的脸庞、胸膛和背脊。无尽的力量让他们莫名其妙地在城市空间不停地行走晃动,若有所思又怅然若失的表情与身影显得迷乱和受伤。春树在小说中,建构出了那种莫名的“欢乐关系”的状态。的确。这种“欢乐”也许源于一场自发的性爱。也许来自一些吞云吐雾后的迷幻,也许是一种被彻底撕裂的绝望感觉。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正是人们诟病的“更为混乱”的大量乱情琐事。主人公与李小枪、小丁、潭漪、麻花等人之间发生的“欢乐”场景,总是充满了一种没有任何掌控与节制的自为性意义:

我和李小枪已经有点晕了,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冲他嘻嘻地笑。李小枪拉住我的胳膊。也在笑。我们一边笑着一边接吻,感到兴高采烈。崔晨水气得够呛。他一直暗示我李小枪是个喜欢“戏果儿”的男孩.跟着他是极其短暂的和没谱的。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和一个刚刚还很陌生的小孩儿表示亲昵.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这种感觉真过瘾。何况我也没想和一个人在一起那么长时间。(《欢乐》第一章第一节)

众多此类直白的亲昵示爱叙述,早没有传统文学迫奉的隐晦含蓄想象的表达方式。女主人公“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的态度.使她“年轻潮湿的内心”的确显现得无比“空虚”。这种爱意“无拘”与“无力”形象,让当下“80后”青年陷入模糊的不伦不类处境,永远处于一团乌烟瘴气方向混乱的生活迷雾之中。然而从另一角度上说.在那些骨子里流淌着纯粹青春血液的新青年看来.虽然他们不时颇感迷茫.也一定程度失去对青春与爱情的客观认知与主动把握。但如果他们蔑视一切忌讳,能在那些不屑人们眼里自由地浮出生活水面,那么这样赤裸“消极”的观念和方式就没有任何关系。不合适宜而泛滥的性爱,是他们青春一种锐利的武器与幸福的仪式。春树说过,青春的真正残酷之处。正是“当我们醒来”时才意识到“青春已经逝去”。人们的确是在自己青春散场时才重新明白它的含义。而自由的青春不应该止于“春梦了无痕”的状态,它作为生命最温暖的被窝与最华丽的裙袂,甚至是可以拿来挥霍与浪费的。对无限丰硕的青春的拥有.即可以成为这种挥霍和浪费的理由。青春梦幻的巨大力量.足以让人们原谅青春种种不羁的矫情和荒唐。

换句话说,春树笔下春无力们的狂欢生活。已经带着对生活既定法则与秩序的不满与无奈。正在幼稚地创造着青春成长文本混乱无序的经纬。这些人物。承担着社会青年对象某种特殊意义的指涉.相关精神景况构成了莫名受伤的“残酷青春”特征。小说里似乎没有大众熟悉理解的社会普遍生活情节,更多是一些虚拟式寓言场景中不快乐人物的面部表情。其刻意的非常规的动作行为与感伤气息。不是朝向一种现实的解决和道德的表态.而是朝向一条极端消极浪漫的青春冲动抒情之路。在这条路上,春无力们求证自身,也主要不是通过改变社会精神和社会象征的形式.而是通过将自己变成礼会他者而“受虐”,由此获得自我感性勃发的欣快与癫狂的自在.从而在人物内心建立起一种精神自由的“欢乐之境”。这也正是春树灰色的“残酷青春”的意义所在:它试图通过这种莫名方式。复兴青春的本性以治疗那些不明来历的受伤。

在那种神经质的与欲望紧紧相连的叙述方式里,春树酷一代才华植根于青春歇斯底里气质的呐喊。春无力在与她的情人们的交往中失去了热情与快乐.她已经触摸不到生活那些依稀的美好与灿烂。她害怕孤独.不断贪婪地找寻一个个异常热闹的地点,同时也从不后悔一次次短暂的青春交往与分手。“我们已经上路,我们过着愚蠢的青春,我们乐此不疲。”这正是乌托邦的青春热望让觅爱者不遗余力奔突的写照。小说整个叙事基于青春女孩一种任性无常的自言自语.充满着年轻女性身心的微妙狂乱与不知所措。作者刻意堆积出种种自我混乱和分裂的生活体验:愤怒、激动、疯颠、鄙夷、颤栗、阴郁、呆滞、疑虑、失落、窒息、迷幻、妄想等等。描绘了一代人在当下心灵的求索和被现实塑造的分裂。这种自我分裂甚至是共同受伤的青春症状,也是沦为少数的“80后”的内心经验与表情。他们作为典范性的“欢乐”生活态度.带给西方人们似曾相识的兴奋刺激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三、青春的超越:朋克文化的精神意识探寻

小说打开了一个自我、纯粹的青春精神领域,也代表了中国当下青春写作一个重要的前卫倾向。春树希望人们通过小说了解她所沉迷欣赏的朋克(PLINK)人生。如果说,《北京娃娃》主要叙述少女尚未进入社会的成长经历,那么《欢乐》则展现她探寻朋克青春意识的失落和追思过程。她觉得50年之内,中国没有一本写朋克的小说能超越《欢乐》。对于朋克,她认为就是那种“有社会责任感,随时超越自己,永远都做一些令别人出乎意料事情的人”。众所周知。朋克文化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经济危机与困境。这种植根于音乐的青年文化探索。其核心意义标榜并追求一种简单纯粹的狂放宣泄精神,崇尚暴躁不安的侵略、攻击与叛逆,彰显自我特立独行的装束风格.反叛传统制度及枯黯生活,对社会具有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气概。他们代表着青年精神方向一种可能性和可选择性.是人类多重矛盾意识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朋克文化另类的责任感,可以说为青年走向未来的旅途增添了多样化色彩与波澜。不过当下的中国,并不是一个鼓励特立独行异类青年文化的国度,青少年都是按照成人道德模式和功利标准去塑造其行为。我们看到。这些成人们规范并沉醉的温良内敛的青春虽然端方周正.但也明显遮蔽掩盖了青年成长中可能面临的暴烈与血腥。而异类气质的春无力们打破了这一传统。她们在身体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还远远不够的时候,就开始飞扬跋扈地向社会申明自己非凡的自由青春主张。

《欢乐》呈现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青年生活,细致地记载了主人公在文学圈、“朋克”圈的种种事象,营构了普通人分不清是堕落还是升华的城市文化图景:都市立交桥、午夜飞行、放荡不羁灯火、地下摇滚等构成了他们光怪陆离的生活场域,香烟、饮料、逛街、拥抱、交往、淘碟、网聊等表面时尚的生活交杂于他们纷绕迷乱的世界。在那些茂密的水泥森林里,再奇异无比的年轻人类都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其中充斥露水一样的一夜情,梦魇一样的大麻,虚幻的对话,苍茫的眼睛,频繁的做爱,空洞的思想,自然也不时充斥着各种呕吐、

避孕、酗酒、失望、拒绝、奉迎、自杀等等现象。他们可以为一顿饭出卖自己.也可以没有理由长久地出走。小说中“朋克时代”、“摇滚乐”、“堕落天使”、“红星I”这些内容.糅合着名牌的消费、小资时髦的符号,人物支离破碎的情感.城市了无意义的琐事、过眼云烟的男人、短暂无爱的交欢等等内容。这些流水账般的生活日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式“朋克”们痛苦的成长、迷惑的性爱、血腥的暴力等状况。春树笔下残酷的青春物语,真正体现了“要的比多还多,比好还好,比痛苦还痛苦”的某种本质.表达的正是当下中国前卫青年青春的窒息与忧伤。

实际上,《欢乐》中这些让“眼里流出冰雹”的“朋克式”阴郁青春.映照出了当下青年不属于摇滚却又迷恋摇滚、追求朋克精神而未遂的矛盾痛苦的自我,并由此生发了他们一种执著的先锋文化守望情绪。也就是说,在这些异类青年群体自身意识的彼此同化过程里,由于缺少真实有效的本土的青春文化资源,西方朋克这样的文化形式必然成为他们心灵寄望的源泉,朋克文化精神往往成为他们青年生活中不可侵犯的追溯。尽管。春无力们是否是已经上路的一群中国年少的凯鲁亚克尚存争议,但作者在小说中,的确彰显了被社会边缘化不被认同的中国“朋克”的文化意象。在西方“朋克”那里。粗俗明了的语言诉说着人性的美丑与生命的悲观挫败.大麻、药物与上帝关爱同时得到歌颂。他们诅咒战争却又在生活中滥用暴力,崇尚性爱乱交也呼喊着社会关注那些单亲的孩子,生活混乱敏感于物质但又对未来充满向往,在颠覆旧有的糜废文化同时也创造新的糜废,成为物质与欲望、理想与环境不均衡压制下的变形产物。在主流社会视野中,“朋克”往往是无用的“废物”。是一群不懂现实世事消极混世的“神经病”。春无力们也不吝带着这种神经病式的苍茫、苍白、苍老的面容,会穿着印有SEX的T恤与小碎花内裤卓然于世。不管这种形象是否是一种“伪朋克”的假面,他们对青春生命的思索.非常明显是具有一些西西弗斯意味的重量承担的。对自我价值意义与青春重量的真切认知和探索,同样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朋克文化式的精神焦虑。

其实在每一代人中,无论如何都有一小部分敏锐的青年要承受这样的命运煎熬。他们可以体味到别人期待尝试而未尝试的精神“欢乐”。不过这种沉甸甸的“欢乐”,不只是来自于他们青春的落寞、迷茫和颓废,更是来自于拷问社会与自我的反叛和战斗。无论面对严酷压抑的现实还是虚伪的自我,朋克不单只是拿玩世不恭的无能力量去反抗或作自毁般孤独的嚎叫,而是一定要贴近“战斗”与反抗,甚至“战死街头”永不放弃。“当尸横遍野的时候,我要踏着白骨前进”的生活心态.正是中国“朋克”青年超越现实的理想精神的期许。这样看来,春无力这样的“朋克”们所处的人生迷惘与探寻过程,无论在任何时代社会都是一种青春生命的常态,我们对这样的异类精神的青年文化生活应予以充分的“理解”。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社会青年文化中滋生出朋克文化因素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作者将那些即将消失的青春记忆留下丝丝特别的痕迹,必然具有它作为社会思考与文学冒险的时代双重意义。而大众接受鼓励青年见情见性的真挚探索.也许比批判他们青春文化的“堕落”更能体现出社会的宽容和文明。

猜你喜欢
无力朋克青春
朋克态度
赛博朋克
PUNK SCIENCE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懒人美味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朋克男孩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