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09-02-23 01:48夏帮青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加工思维过程

夏帮青

摘要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将内隐学习渗透到外显学习过程,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内隐学习新课程教学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13

内隐学习是1978年由雷伯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程序性而非描述性的知识。不同于外显学习过程,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并难以用语言对这种学习的过程及其内容(如语法)予以描述。在教学领域中,如在困难选择题模糊选项的取舍上,由于时间限制,被试者在无法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予以精细分析时,往往凭“第一感觉”或直觉作出判断。这种“第一感觉”和“直觉”可以说是内隐加工的结果,其中包含以往知识经验的内隐记忆在无意识中自动发生的作用。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只注重在明确意识支配之下的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很少涉及普遍存在的、无需消耗认知资源的高效的无意识内隐学习现象。内隐和外显机制都是人类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作用,但这两种机制并不是绝对割裂的。教师积极利用不同认知机制的优势,将内隐学习渗透到外显学习过程,激活内隐无意识自主加工,能提高学生认识过程的效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下面就内隐无意识学习在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策略作初步的探讨。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在其著的《学习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多重要的学习是在学校以外的一些随便的、比较无计划的日常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其头脑中储存着大量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巧、技能和知识是内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会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正是矛盾的关键所在。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指出:“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人们学习。”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角色上,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条件和环境、激励、帮助学生学习,以利于其内隐记忆中类似的知识经验在无意识中被快速自动激活,使缄默知识显现,并对当前的学习产生无意识迁移的影响,使外显的学习过程与内隐学习的知识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的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具有跳跃性、直接性、敏捷性等特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也表明,直觉性思维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处理,因而它能容纳的实际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同仅靠语言记忆相比,表象记忆在数量上可以高出前者100万倍左右。因此,直觉思维能跨越空白和残缺,对一大堆相关表象同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迅速、敏捷地进行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思维,很少因细节上的不足而中断。在识别隐蔽和变形事物上有很大优越性。因此,教师切实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所揭示的学习机制,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的猜想与推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思维、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不要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直接猜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时,可以设问:假设恐龙没有绝灭,地球上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可以设问:人类能否进行无性繁殖?人类怎样征服遗传病?……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猜想的结果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归谬引申,让学生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

3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外显与内隐学习的结合

兴趣来源于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我国学者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或称卷入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在高动机高卷入状态下,个体倾向于在外显记忆知识基础上对刺激进行精细加工,这时刺激材料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因控制性加工的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而在低动机卷入状态下,一些信息在积极认知加工的情况下被无意识地加工、储存,从而使材料的预期作用得以自动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教学活动中,要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通过精心选取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内隐与外显学习的有机结合。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顿悟

内隐学习理论指出: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无意识性,即人们能在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以触及学生情感和思维深处为出发点,突出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索性、创造性为中心,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增强教法、教学组织的灵活选择性和开放性。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内隐知识的储存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相互激发、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眭。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学生首先会激活头脑中与此问题相关的内隐知识,并根据已有知识、一般的观念和逻辑思考来构建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当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已有内隐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激活灵感,产生顿悟。一旦集体的内隐知识被激活了,学生就会顿悟他们知道什么,并尝试建立起他们的知识与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之间的桥梁。由于不同的学生知道的东西不同或者思考着不同的东西。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中直觉、灵感与顿悟的内隐加工。

5渗透生物学内隐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内隐学习理论指出:人们在认知及情感领域的内隐无意识加工,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这种隐性学习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载体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教育和改造人,提高教学效益。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生物学教学必将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培养人的素养转轨。在上“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节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Flash课件,该组镜头由《黑镜头》一书中的世界新闻摄影奖的部分获奖作品,如《苏丹的饥荒》、《母亲的哺乳》、《手——乌干达的干旱》、《饥饿的女孩》等一些20世纪最难忘的瞬间摄影作品来制作而成,并在最后加入旁白《黑镜头》第二页中的一段话:“饥荒使人丢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温饱,于是人性的尊严不复存在了。这些照片展示了非洲大陆的绝望,让所有的观者过目难忘……”通过将近2min的播放,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通过这些照片及其注释,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还有许多人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一种沉重和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接着,教师讲道:在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按400kg计,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t。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t。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然后,再问: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怎样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引入本节课。这样,极大地增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进取心。

综上所述,生物课教学应将内隐学习渗透到外显学习过程,使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辅相成,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互为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加工思维过程
认识“超加工食品”
思维跳跳糖
后期加工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