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09-02-23 01:48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会生命教育

於 剑

新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应达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情感目标。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一根主旋律,如何让生物课堂的音符在生命教育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美轮美奂,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研究的一大热潮,个人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1渗透母爱,学会感恩

1.1“妈妈的爱很特别”

母爱源于母性,是出于本能对后代的一种关心,一种疼爱,是亲代对子代的一种保护,是亲代对子代的一种信任、理解、支持。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生命第一课——母爱,成为生物学情感教育的一大课题。可以在认识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次女性特征——月经时引出卵细胞的生存的艰难,进而连接新生命的“怀胎十月”的艰险,再通过安排学生调查准妈妈们的怀孕体会,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孝顺。在学及血压时,学生讨论高血压的症状、缘由以及应对策略,有学生会说到自己身边的人如妈妈,血压偏高,妈妈不吃红烧肉和鸭煲等甜腻食品。这时教师夸赞学生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之余。引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教育。“妈妈的爱很特别,似一段缠绵的话语,似一份勤劳的早餐,似一次缝补的衣裤。爱妈妈就请让妈妈开心。”教学中渗透母爱,即意味着渗透一份亲情、一份真情,进行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的情感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完整品格的完美体现。

1.2“感恩之心不可抗拒”

感恩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生命需要活动,需要流动,需要友情,更需要亲情。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到学会走路,学会思考,再到成家独自生活,在此过程中无不透露着亲代对后代凝聚大量心血:不小心跌倒,不当心撞伤,不注意的烫伤,无意识地被欺负等,正是在长辈们的共同关注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平安成长。

在谈及人体摄取的必需养分时,教师让学生对比父母们上学时候的伙食条件与自己的伙食,感受当时贫困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艰难,进而引出今天幸福生活都是父母用他们的“心血”换来的,引导孩子树立“立志成才,回报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论及血液的时候,说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血量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父母一代的血量在逐渐减少。在学及血压的测量时,教师设计“你为父母量血压”的课堂演练,并分发给学生安排他们回家后尝试给父母量血压,尽份自己的孝心。在提及安全用药与急救时,设计家庭常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如“父母突然发高烧,自己该怎么做?煤气忘关,发现以后应该怎么处理?药房买药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达成共识。生命不可抗拒感恩之心,更不可置若罔闻。父母的心最通子女,长辈最了解自己的晚辈。子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宽慰。长此以往,亲情甚浓。不仅可以产生亲情感应,形成亲情互动,更有利于营造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

2渗透健康,学会自理

生命之源,始于健康。生命要发挥本色,人类必须要拥有健康体魄。健康的身体从平时的习惯养起。学及感觉器官一眼球时,围绕“近视”这一主题开展调查活动,结果各小组统计结果显示全校70%同学列入近视人群。于是一场“保护眼睛,爱护视力”的全校大行动拉开帷幕,有的学生负责写倡议书,有的学生负责搞全校签名活动,有的学生则是开展护眼演说,有的是制作班级护眼醒目标识,有的围绕如何护眼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更有学生把护眼行动变成了歌谣,传唱四周。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促进了学习,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自理意识。通过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统一,学生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行动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课以后,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许多学生不再原地作业,而是四周远眺,观赏绿色植物,起到了很好的提神醒脑的作用。一些常用隐形眼睛的学生纷纷带上边框眼睛。另外,许多学生要求父母为其购买适合要求的眼药水,清目爽神,一举两得。

学及“合理营养”一节时,教师结合健康,阐述或探讨健康饮食的标准,自主控制过度饮食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首先畅谈自己的想法,进而质疑自己总结的经验,诱导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荤素搭配,菜汤结合,口味清淡,真菌水果,种类齐全,午饭宜多,晚饭宜少。”最后提议学生自己回家后动手做菜,争取学会做道拿手菜,慰劳辛苦的父母们,以表孝心。学及安全用药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家人,其次要求总结自己的生病史,总结生病的常见类型,并对应购置相应药品,以备急用。所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注健康,就是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学会自理。

3渗透方法,学会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命的外延很广泛,课堂之上,教师无法言尽。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关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确是生命教育的一大课题。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但却万变不离其宗,人总可以摸索出规律。遵循规律,犹如驾驭一头猛兽,欲冲破栅栏却又无法摆脱。认识生命,也是有法可循的。观察法、设问法、实验法、调查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都成为探知生命的有效方法。学习植物时,教师可安排学生种养自己喜欢的花草,许多学生用水培养吊兰非常成功,吊兰都开出了小花,有些学生自带盆景,贡献于班级书柜之上,每天负责浇水、除草、晒太阳,勤劳的养护铸就了它的茁壮成长。有一天,一学生发现自己养的吊兰枯萎下去了,情急之余询问我可有良方?我回答说,你能够自己先观察发现一下,找出一些致病的可能性呢?“叶黄、水臭、根黄。”“很好,你能猜测一下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水臭后根变黄,叶变黄。”“很聪明!”于是我上课时提及根的作用时邀请他介绍自己的发现。他的介绍非常精彩,大家都洗耳恭听。在学及动物时,为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命,首先从自我做起,养起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鼠、鸽子、小乌龟、小蝌蚪等小动物,每次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进而鼓励学生倡导学生把它们带进教室或实验室,实行班级承包责任制,体验饲养情趣。当时有个学生送了只小黑狗给我,在实验室饲养了一个月,由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轮流负责饲喂,每顿饭由专人监管,每天卫生由专人打扫,每天由专人陪它玩,一时间,学生们的饲养热情被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情感被点燃。

4渗透情感,学会珍爱

爱心教育是每个人从做学生起必学的第一门课程。小学时,学校为培养孩子的爱心意识开展了“护蛋”行动,有些学生特别小心,回家的时候都不敢跑。这个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爱心意识,提高了爱护事物的能力。到了中学,爱心教育依然没有停止,如饲养小蚯蚓、小蝌蚪,培养小麦苗、蚕豆苗、水绵等,领养校园花草树木等。为此,学校曾专门开展了“迎奥运、塑生命”生命艺术节,展现学生的运动、实验、问答、演讲、爱心的风采。

我曾经在校园中见到了以下的景象,印象尤为深刻:

镜头一:有个七年级的女生手捧纸杯,只见纸杯外围罩着厚厚的报纸,杯口透出一簇小麦苗,在精心照料下它们长得非常茂盛。

镜头二:五班有个孩子在操场上抓到了几只蟋蟀,兴高采烈地跑到我跟前问我要不要,我回答,谢谢你,你愿意和我一起饲养它们吗?他之后用几周的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

镜头三: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安排轮流饲养蝌蚪,每天两位学生到我这取钥匙去实验室饲喂小蝌蚪,用自己每顿早饭吃剩的一点蛋黄,并且坚持为它们换水,直到蝌蚪变青蛙。

教育的爱因此而升腾,生命的关怀也由此而延伸。生物教学应该切实地去理解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意志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老告诫我们不能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加工”人,而应当以有机生成的方法教育儿童,即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知、情、意全生命的生长过程,像种子那样,总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内在法则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所以,“人的生长与生态情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形成生命和谐发展的生态圈”。

猜你喜欢
学会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