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五)

2009-02-23 03:30
精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反应速度武林演练

问:韩老师,我听说有一盘孙禄堂的实战录像在国家档案馆收藏着,在民间还有一盘王芗斋教实战的录像带,据看过的人说,这两位大师打得很难看,跟拳击似的前蹿后跳,出拳也跟拳击差不多,您怎么看这事?

答:最近有好几位爱好者跟我提起你说的这两盘录像带。很遗憾我没有看到。跟我说这事的人他们也不曾看到。

我的看法是,不管这两位大师打得是否难看,甚至是否真的存在这两盘录像带,小伙子们对待大师的态度都令人欣喜,他们明显带有新一代的特征,敢想敢说,不像二十多年前我们那拨爱好者,怎样也不会想到大师“打起来很难看,像拳击似的”。在二十多年前。包括拳击在内的所有外国拳术都被武林贬为低档次,像狗屎一样不招人待见,别说猜测孙、王一级的大师打起来像拳击,连普通的爱好者都不愿跟拳击沾上边,谁要说他打起来像拳击,他会臊得慌,觉得很没面子。

还是新一茬的爱好者见识广,思维活跃,有能力有胆量把大师的武功往“像拳击”上联想,这表明云山雾罩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尽管对大家构成吸引,却并不能完全控制大家的大脑,大家怀疑的触须尚保持最起码的敏锐。

就是因为不曾丧失怀疑的触须,二十多年来,武术(包括大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分值在悄然下降,而拳击的分值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假如大家怀疑的触须彻底钝掉,武术与拳击的分值又怎么会此消彼长呢?

对录像带的关注也是一种进步,我们那会儿的爱好者,老辈人讲什么就信什么,从来没想过要用可靠的证据与掌故相印证一下,我们以为掌故就是事实,现在想来,那时真是傻死了。

关注大师的实战录像,对,就应该这么做,不然,我们何以测定传说到底掺了多少水分?人世间不存在如实反映真相的传说,人即便没有造神的故意,也难免添枝加叶的本能。事实经三个人的嘴就能当评书听。

还是实战录像可靠,打得像不像拳击,一目了然,铁证如山,谁也翻不过来。

假若最终找不到录像带怎么办?好办,悬而不论,存疑,把问题挂起来,不肯定也不否定他们打起来像不像拳击。

问:韩老师,我是练传统武术的,专攻八极拳和形意拳,我打算去参加K-1或者终极格斗大赛,我这样的想法莽撞吗?

答:我不知你的实力如何,不过,以勇气论,兄弟,我认为你堪称当今传统武术界的第一条好汉(张家泼曾参加过K-1比赛,但张家泼是练散打的)。你就是被人从擂台上抬下来,位列最末一名,也不减我对你的敬佩。

说起来,练传统武术的实在该去参加K-1或终极格斗大赛,综观全世界,凡数得上名的拳术,如拳击、泰拳、格雷西柔术、职业摔跤、自由搏击、空手道,甚至散打(指张家泼)的习练者都去参加了。现在就缺练传统武术的了。以传统武术在全球的知名度,不去参加实在令人遗憾,从补缺的角度讲练传统武术的也应该去走个过场。

从捍卫荣誉的角度讲,传统武术也应该去,非去不可。武林一直自认为“中国武术天下第一”,而K-1和终极格斗大赛恰恰是汇集了全球各路高手的顶级赛事,假如练传统武术的人能在全球观众面前一展雄威,勇夺冠军,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真正不负“天下第一”的骄傲——假如不去用事实印证,何以称天下第一?中国乒乓球、美国篮球号称天下第一,人家可不是用嘴吹出来的,是在赛场上一场场硬仗拼出来的,咱武林也该放下“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去用拳脚证实一下了。

传统武术界也有组队出国比赛的能力,传统武术界连持续一年多的“武林大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都运作成功了,出趟国,资金当不在话下。

传统武术界要想证明自己的高明,除了参加K-1、终极格斗大赛之外,也可以借鉴“武林风”的操作方式: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外国拳手来中国打对抗赛,或如像“武林风”赴日比赛那样组队出国打对抗。

遗憾的是,传统武术界一向自诩高人一筹,却不敢搞中外拳术对抗赛,甚至连与散打的正式对抗都畏惧。与此同时,传统武术界却热衷于吹嘘和外国人、和散打爱好者私下交流的战果,并用那些微不足道的战果标榜自家如何身手不凡。

兄弟我所以高调赞美你,原因也就在于此,你做了传统武术界不敢做的事。

我不清楚兄弟你为何要去参赛,也许你做为练传统武术的一分子,在为武林的丑陋感到脸红吧?但我认为你不必,假如你没拿“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忽悠说传统武术天下第一,你干吗要去正这个名?要正名,也该是“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鼓吹者们去。

最后,我很担心你的实力,如果你的八极、形意功夫,是按照八极、形意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练出来的,兄弟,我劝你就别去了。

问:韩先生,您在多篇文章中反对“心不跳、气不喘”的训练法,您这么讲有科学依据吗?

答:有科学依据。从运动生理学来说,任何方式的运动都是带有负荷的,只不过。不同的运动方式给人体施加的负荷有大有小,中速出拳比慢速出拳负荷大,快速出拳又比中速出拳负荷大。而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着运动效果的,大家练拳术,当然都希望得到好的运动效果,原先打一拳一百斤,训练后打出二百斤。原先躲不开别人的拳脚,训练后能从容躲开。拳术能力的提高,用运动生理学的话说:是肌体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重建(人体机能的外在表现即身体素质,表现于武功是身手敏捷、力大灵活)。

那么,采用多大的运动负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呢?运动生理学的结论是:“惟有肌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在恢复期才能发生结构与机能的重建,运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即指此意。”(见《运动生理学》2002年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训练后“机能发生重建”。超过了原先的水平,比原先身手敏捷、力大灵活,这样的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还有一个更恰当的专业称呼——“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不管任何一项运动,武术、足球、拳击、网球,其训练都是为了获得“超量补偿”。而且是“超量补偿”越明显越好(越敏捷力大灵活越好)。

超量补偿明显与否,首先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练习次数(频率)三大因素。

粗略地概括,运动量与超量补偿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1)运动量小,超量补偿不明显。

(2)运动量大(即超负荷训练),超量补偿明显。

(3)运动量太小,则超量补偿不会产生。

(4)运动量过大(即过度训练),超量补偿不但不会产生,还会造成负增长。

由此我们得知,要想获得满意的超量补偿(满意的武功提高),就要采用超负荷、大运动量训练,让自己心跳加快、气踹起来。

此外,超量补偿(武功的增长)还受制于训练周期、恢复方式等因素。

问:韩老师,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您

的文章我差不多都看过,我发现,您从来不说“弘扬武术”这句话,您是不愿唱高调,还是根本不想弘扬武术?

答:弘扬武术或者弘扬什么,是件浩大的工程,有能力担负起这件事的是政府或者什么组织。作为个体的人,你可以有弘扬的意愿,可以为此做一些努力,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己任,个体的能力有限,以一己之力去弘扬武术,犹如拿自己的身躯去代替火车头、像马驾辕一样拉着火车跑。

代替火车头给火车驾辕,这样的举动无疑十分悲壮(也可以理解为痴心妄想)。而悲壮在大众的印象里总跟无私、牺牲、奉献什么的连在一起。

在武林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歌颂某武术家一生弘扬武术,还有些人标榜自己弘扬武术。就是说,为把武术传扬四海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很多。奇怪的是,圣人既然如此之多,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如果很多的话,我应该时常不断地碰见才对呀。

相反,武林倒是给我这么一个印象:武林俗人怪人小人恶人奸人什么人都有,就是没有圣人。圣人都是吹出来的。

武林有爱武术成痴的人,有执于真理远离武林的人,就是不见有甘愿牺牲自己去弘扬武术的人。

在我看来,一个爱武术的人,能像赵道新那样,为“还原武术的本来面目”著书立说,不惜得罪整个武林也要把实话说出来的人,已经够难得,够了不起了。

问:有人说“应感而发”就是不通过大脑,把反应时间缩短为零了,请问韩先生,事情是这样吗?

答:人的反应(准确说叫“反射”),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或锻炼得到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是不需要学习就有的本能,比如你手无意中触到烧红的铁块,你肯定会立刻缩回去,这种反射就是非条件反射,不用学习或者锻炼。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时间——只不过非条件反射不必通过大脑,而是通过脊髓,需要的时间比条件反射来得短。

“应感而发”是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反射,既然是训练造就的能力,它当然就属于条件反射。既然是条件反射,当然就需要比非条件反射还要长的时间。

问:中国武术有一个特点。好看的武术不能实战,实战的武术又往往不好看。请教韩先生,有没有既好看又能实战的武术?

答:如果你把武术好看的标准定位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上,既好看又能实战的武术就不存在。倘若你换一个标准,从人体运动美的角度来看待武术,既好看又实战的武术它就存在——任何一种武术,不管是八极拳还是散打抑或外国的泰拳、拳击,你只要水平足够高,在实战中运用得当,它们都是既好看又实战的。

“拳论掌故演练说手”尽管美轮美奂,却是从来不曾在现实搏击中实现的神话,不但普通的爱好者不能把神话在实战中打出来,武术家们也不能。武林百年来虽然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大武术家,但能把“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这些神话在实战中打出来的,一个也没有。

不管在武林界,还是思想、宗教领域,云山雾罩的神话向来是心怀叵测者迷惑大众的道具,因为这些人清楚,质朴理性的实话无法迷惑大众,能达到惑众效果的只有天花乱坠的妖言。

“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这套花活,对于其鼓吹者能满足他们的某些私欲,对于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却是噩梦一场,一场噩梦。百年武林,我们不见有修炼神话武功的成功者,我们只见一茬又一茬练神话武功的失败者,其人数之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堪比恒河沙数。噩梦啊,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百十年来,它榨干了多少年轻人的青春与热情,使多少小伙子青丝换白发,让多少人直至进棺材仍两手空空,带着无穷的遗憾离去。

说到对美的欣赏,当我们观看足球、拳击、篮球时,我们能从人体运动美的角度来激情澎湃地赞叹盘带射门、直勾摆拳、投篮盖帽,我们何以不能把这种角度——从人体运动美的角度,投放到对武术搏击美的欣赏呢?

在武术搏击中,巧妙的躲闪,快速的进攻,集速度、力量、时机、距离于一瞬的截击,都是既好看又实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从人体运动的美,而不是从“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美中,来欣赏“实战与好看的并存”。

一旦我们抛开“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由人体运动美来寻找“既好看又实战”的武术,事情就容易了。

而追寻那些“至今未曾在现实武林中得到证实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不但是对武术的苛求,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自我折磨。我们干吗要用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虐待自己呢?

问:韩老师,我是一名八极拳爱好者,看您在《韩起答<精武>编者问(三)》里说:“用八极‘小架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几乎是奢望。”我不理解是什么意思,请您给做些解释好吗?

答:反应速度是运动科学中的术语,指人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快慢。把它用到武术中,譬如你跟人动手,面对对方的拳脚,你能快速做出防守。你就是反应速度快,反之则慢;当对方出现防守漏洞,你能迅速发动攻击,也是表明你反应速度快,反之则慢。

不管是运动训练学还是格斗类项目(包括武术)的成功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反应速度,必须进行“接受刺激信号的反应训练”,即训练要在“人与刺激信号”之间进行,相对于武术来说,主要是你与对手的拳脚(刺激信号)的互动。所以说,武术中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对抗训练,就是最好的提高专项反应速度的训练(用非对抗的刺激信号,对于武术则属于一般性反应速度训练)。

练习八极小架,人在练的过程中,缺乏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尤其是没有人打你),所以小架无法提高反应速度。

灵敏性呢?灵敏性指人迅速、准确、协调地应对突变的能力(见运动生理学或运动训练学)。对于武术来说,灵敏性主要指“对攻防的万千变幻及时做出反应并迅速准确协调地运用拳术技能的能力”。灵敏性如何提高呢?从运动训练学到运动生理学都指示我们,灵敏性主要是在各种“突变的练习”中得到提高,比如由躲闪迅速转入攻击。由攻击迅速转入防守,由静止迅速开始启动,由左移动迅速改为右移动,等等。由此大家也能看出,用于反应速度的训练也能提高灵敏性。

我们来看八极小架,它有“面对突变立刻做出反应,并迅速、准确、协调地转换攻防动作”的训练吗?

练小架。顶多有个由静止到发力的突变,而且该突变还是自己在心里酝酿的,不是面对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当然熟练的拳脚技能,优良的反应速度、拳脚速度和爆发力也能促进灵敏性(见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但流行的八极拳却强调说:小架是练功夫的,不是用来技击的。就是说,很多人自己先就否认了小架是实战拳法,不是实战拳法当然就谈不上掌握实战的拳法技能,而与实战的拳法技能无关,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拳法速度(至于小架无从增长反应速度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完了)。

唯一有指望的只剩下爆发力一项了,我不否认练小架能增长一些爆发力。但我更加否认不了的是,比起八极拳传统的“兔子蹦”和“铁牛耕地”,小架在提高爆发力(尤其是下肢爆发力)的效果上相形见绌。

为什么这么说呢?谈到如何提高爆发力,你不论是去请教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的专家,还是去请教全世界各项运动的教练员,你会得到一个一致的忠告:去做“超等长”运动(即肌肉先做离心收缩、后做向心收缩。什么意思,暂不解释),而兔子蹦和铁牛耕地(拳头跳离地面),恰恰是——当做兔子蹦时,是下肢在做超等长运动;当做拳头跳离地面的铁牛耕地时,是上肢在做超等长运动。看了吗?老少爷们儿,想知道八极拳传统功法的科学性和秘密吗?兔子蹦和铁牛耕地早就在那等着你,只不过它们不会开口说话,要让你自己长出慧眼来识珠。

某些人总以为韩某人反对传统,这回应该看清楚了,我反对的只是传统中不科学、不合理的东西,至于传统中科学、合理、能练出打人功夫的东西,我非但不反对,还全面接受,大加赞扬。

不过,兔子蹦和铁牛耕地的科学性除了“超等长”之外,在应该以多大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进行训练,训练周期怎么安排(比如一周或一个月之内练习多少次,每次使用多大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等等问题上,都缺乏解释,比较模糊和粗糙,当然我们不该苛责古人,古人在完全没有接触过运动科学的前提下,能凭经验摸索到练上、下肢的爆发力要采用超等长运动(古人当然不知道“超等长”这个词),已经很了不起了。

既然“小架”在不能提高拳脚技能、反应速度、拳脚速度之外,连提高爆发力的效果都一般,它又怎样来发展灵敏性呢?凡事咱们都要讲个道理嘛。

猜你喜欢
反应速度武林演练
百踢百中
为什么鸟群飞行时不会彼此碰撞?
动物也秒懂
叮铃铃,叮铃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我喜欢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