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个村的故事

2009-02-23 03:30姜长春
群众 2009年2期
关键词:福龙村民企业

李 鼎 姜长春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许多新农村建设典型,往往都是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联系在一起的,江都市邵伯镇渌洋湖村建设小康村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渌洋湖村过去被人们称为江都“北大荒”,近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张福龙的带领下,挖穷根、开富路、办实事。迅速跻身小康村的前列,不仅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也书写了渌洋湖村在小康路上大跨越的传奇。2008年,村三业产值实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79元。在张福龙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倾注三农”先进人物,成为“名人”之,后,渌洋湖村也开始引起各界关注。

办企业,为村民致富攒足“钱柜子”

在渌洋湖村,张福龙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典型。1993年,张福龙创办的渌洋工具厂,年销售规模已经达到600多万元,净资产120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大老板”。看着自己用滴滴汗水积攒起来的一幢幢厂房,一台台机器,再看看村里一条条泥泞的土路,一个个为温饱而东奔西走的乡亲,张福龙心情格外矛盾。他毅然作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决定:把自己苦心经营10年、资产过百万的企业无偿捐献给集体,用自己的财富作基石,铺设渌洋湖村致富的平坦大道。从那以后,张福龙就将自己整个人、整个事业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绿色的土地,把自己的一切与渌洋湖村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

工厂交给集体,企业姓“公”了,张福龙反而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为了节省费用,他到上海、南京出差都是夜车去、夜车归,利用白天时间办事,减少住宿费开支。为了谋求企业的发展,他不惜重金聘请了15名高级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热处理、高强度螺栓、模具制作等5项技术难题。为了开发新品,他在40℃高温的车间里,熬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到2003年。当年的小作坊已成为“亚威机床附件有限公司”,企业的年销售规模已发展到4000多万元,产品也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大“家”的财富不断增加。

2003年,市里动员企业搞改制。亚威公司怎么改。上级领导为难了:当年人家无偿把企业捐给集体,现在又要人家花钱买回去,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呀!有人说,企业现在的净资产扣除置换500多名职工身份的改制成本,已所剩无几,不如把企业还给张福龙。一听说要把企业无偿“还”给自己,张福龙的脸都“红”了:“说好了捐给村里的,再还给我,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吗?还不让大家戳着脊梁骨骂吗?”于是,他又做出一个比10年前捐出企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自己贷款120万元买回企业。

企业虽由私变公,再由公转私,但张福龙一如既往,他说“企业无论是捐出去,还是买回来,都是乡亲们的‘钱柜子,我们要一起改变渌洋湖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95年到现在,他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分钱开支,村里所有来客招待,全是自掏腰包。10多年来,企业除上缴了几百万税收外,发放工人工资1100多万元,支持村里发放村干部工资等100多万元,还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投入,有600多万资金一直流动在村里发展经济。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启村民“共富时代”

“要让全村3000多名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子,光靠一个厂还不够,要让有限的土地、湖面发挥最大效益。”2004年12月13日,张福龙从工厂里拿出6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组建了渌洋湖村农林综合开发合作社,成为扬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入合作社的村民,一人算一股,不设大股。合作社规定,入股农民每0.9亩田,每年发300公斤水稻、25公斤小麦,60岁以上的老人外加300元生活补贴,另外,所有社员都安排工作,领取工资,入股土地年终分享红利。而张福龙自己则不要合作社任何股份,只做一个只干事、不领饷的董事长,并承诺:“亏本由我的企业垫付,赚了社员分红。”

土地集中经营后。张福龙把循环经济理论转化为实践——种草养鹅、棚户养鸡、鸡粪喂鱼、鱼塘养鸭、稻鸭共作……所有的资源串在了一根链子上,先后发展了10个特色产业基地,每个基地分开是一个个特色产业板块。合起来就是一条可循环的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效益。他带领村民建起了5万平方米的鸭棚,搞起了炕孵场,还建起了蛋品和肉禽加工厂,办起了农家旅游公司。合作社建立以后,二次分红一年比一年高,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00元、145元、170元和180元。

合作社开辟了村民致富的新天地。“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能富起来,加入合作社后,一切都改变了。”这是许多村民共同的感受。村民虞万友一家感受最深。入社后,地不种了,虞万友一家都“解放”了。虞万友到合作礼养鸭子,这两年,每年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妻子到厂里上班,一年能拿1万多;儿子出去做安装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到了年终,还能从合作社拿红利。现在,有700多村民在村办厂上班,还有100多“3860”人员(指妇女和老人)以及没有技术特长的村民在合作社做事,全村没有一个闲人。2008年,合作社开出的工资是218万元。张福龙说,“这些都是老百姓增加的收入”。说到合作社,渌洋湖的村民个个露出自豪的神情。“我们村的合作社可有名了,连回良玉副总理都夸,渌洋湖村的合作社能够让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分红,确实很好。”

开发自然保护区,打造小康村别样风景

到渌洋湖村采访,记者虽然没有看到类似大城市整齐划一的居民小区,但却看到了在别处看不到的原生态田园风景,一眼望不到边的意杨林,正在清淤的鱼塘散发着泥土气息,依池塘边建起的成片的家禽养殖区呈现着勃勃生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建设什么样的小康村?没有同定的模式,不能强求一律,而要因地制宜。近年来,在推进小康村建设中,张福龙不搞花架子。他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好事入手,不断加大投入,渌洋湖村的落后面貌得到逐步改变,赢得了村民的赞誉。他先后拿出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兴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购置了16台(套)大型农业机械,全体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从此结束。捐资15万元,帮助重建了村小学。张福龙带领村民5年时间投资1300多万元,铺了8条水泥路,长达25公里。2007年12月28日,四面环水的渌洋湖村8条通组公路相继建成。水泥路通组又通户,下雨天穿皮鞋能到邻居家串门。以前,湖区癌症病人特别多,罪魁祸首就是吃水问题,张福龙带领村民打200米深井办起了渌洋湖村的第一座深水井自来水厂,一分钱不要村民出,水龙头装到了家家户户。一连串的大手笔投入,使渌洋湖村迅速与现代生活方式亲切“握手”,小康村的锥形正一天一天变为现实。村民夏粉定掩饰不住高兴对笔者说:“在我们村,工资有得发,粮食有得分,有线电视、自来水什么的都是村里免费给装的,就连来参观的城里人都羡慕。”

渌洋湖村是扬州市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张福龙和渌洋湖村委一班人充分发挥渌洋湖村紧傍大运河、背靠邵伯湖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着力把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建设成集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风景区,已经显现了独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渌洋湖自然保护区以其林茂鸟喧、波平如镜的神韵,正在走进城市人的心田,每年都能吸引扬州、江都等地l万余名学生来这里举办夏令营活动。他们生产的“渌洋湖”牌大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分别获得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证书,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吸引了秘鲁、日本、刚果等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也来这里参观考察。目前,他们规划建设的渌洋湖生态旅游度似村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验收,去年10月已完成一期工程并申报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张福龙说:“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开发不仅将成为渌洋湖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更将成为渌洋湖村的一张王牌名片”。

责任编辑:杭邦华

猜你喜欢
福龙村民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坚守职责赢尊重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来,给点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