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汤志平
摘要:湖南桑植民歌门类齐全,个性鲜明,节奏和润腔方法独特,并且精当地运用了衬词和儿化音,为声乐演唱提供了范例,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桑植民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桑植民歌;艺术特色
湖南省桑植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与鄂西、渝东、黔东毗邻相连,是一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桑植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变迁历史,使得桑植民歌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音乐艺术价值。2005年11月,在首批公布的全国50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中,桑植民歌名列其中。这意味着桑植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重要文化遗产,将受到特别的保护和珍视。本文试从四个方面简述桑植民歌的艺术特色。
1、桑植民歌的每一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桑植民歌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几乎涵盖了传统民歌的所有曲种有“民歌的海洋”、“民歌之乡”的美誉。桑植民歌的每一个门类都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从山歌、小调、花灯等几种主要的民歌种类,可以看出桑植民歌鲜明的艺术个性:
山歌桑植山歌曲调高亢激昂、开朗明快,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如反映互助友爱、勤劳勇敢的《勒歌》:“新打船儿两头翘,郎坐头来姐坐艄,二人都是划船手,那怕洪水万丈高。”属于高腔山歌。反映敬重父母、爱护姊妹的山歌:“五句歌儿五句对,只准上前不准退。上前不准伤父母,退后不准伤姊妹。天下只有和为贵。”属于低腔山歌。介乎两者之间的为平腔山歌,这类山歌绝大多数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反映婚姻自由的山歌:“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口里出是非。”反映如意情人相互思念的山歌:“太阳落土四山黄,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大海,姐望郎来归绣房。”表达真心实意追求爱慕之人山歌:“月亮起来亮堂堂,照到河里打鱼郎,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恋不到情姐不归乡。”还有表达男女情意的山歌:“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小调桑植小调其曲婉转动听,悠扬悦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词长短不一,想象丰富,感人肺腑,多表现高兴、沉思、抗争、离别、悲伤等情感。如“正月是新年啦,郎要上四川,双手扯住郎衣肩,你早去早回还啦。”表现的是离别之情。再如“初一日上金寨,反抹围裙倒刹鞋,路有人盘问我,哩年罗,青春年少望郎来哟,可怜罗,伤心罗。”表现的是悲伤的情形。“姐儿坐在三个妹子三,花果坪罗两个妹子啥,身穿花衣格呀格子格,花围裙罗两个妹子啥,上是格,下是格,格子飞,多是扯,扯是溜。呀子喂,早些来啥大姐啥。”表现的是喜气洋洋的情形。
花灯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喜欢表演和观看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桑植花灯分为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懒花灯等。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其余均由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来演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一唱一合。间或伴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如“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团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金童女玉下凡来”:“唱得青山团团转,唱得小妹挨拢来”。白族花灯调中,除了有修饰音“噫嗨呀嗨喂”和“呀花噫呀”外,在唱词中常有怀念先人的内容,如《十送》中唱道:“三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歌穿起走江西,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二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方,莫忘大理街。”与花灯相近的还有九子鞭、三棒鼓、车车灯。九子鞭唱腔有十多个,唱词多为叙事性的。三棒鼓,唱词有固定的,有即兴演唱的,边唱边抛鼓棒。车车灯。以推车为主,角色不等,边唱边表演。
革命民歌红军时代的桑植革命民歌,在形式上仍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但却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不打胜仗不回乡》,属于小调;娓娓动听、流行全国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于五句子山歌;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属于花灯。还有旋律优美的授篮曲《红军来了做主人》。这些民歌赋予传统的曲式以新的思想内容,不仅情绪向上,而且旋律优美,让人久唱不厌,久听不厌。
2、桑植民歌曲体多样,结构奇特。艺术感染力极强
桑植民歌曲体多样,有一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体。其它民歌无法与之相比。尤其是桑植民歌中存在大量的三句体歌词结构,在中华民族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三句体歌词结构体现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千百年来,桑植人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天有三义(主宰之天、有形之天、义理之天)、地有三形(有象、有效、有度)、人有三急(屎、尿、屁),把“三位一体”作为最高追求。桑植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筑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留中”的和谐精神,其和谐精神渗入到人与自然、人与事、民族与民族的各个方面。三句体歌词擅于表达人的内在情感,乐感和谐,使人进入一种“咀之不尽,挹之无穷”的意境。
桑植民歌中,还有一些曲式第一乐句由五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六小节组成,曲体结构呈现出非对称性,但唱起来却异常细致、完整、严谨、顺口,听起来别有韵味,并不给人以杂乱的感觉。
桑植民歌的曲体结构形式和旋律特色,为中国民歌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我国当代著名歌唱演员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便是著名作曲家白诚仁以桑植民歌曲调为蓝本创作的。
桑植民歌不仅中国人喜欢,而且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鸣。1987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舞蹈赛演出会上,桑植民歌手尚生武第一个登上舞台,深情地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桑木扁担软溜溜》、《棒棒捶在岩板上》等五首民歌。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已改编为交响乐曲,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金色的旋律”。本世纪初,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了她的压台歌。
3、对衬词、儿化音的精当运用,使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桑植民歌里衬词用得多。而且特别讲究,经常用得非常精妙,十分切合内容的需要,从而使音乐形象更加突出。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流》中,表现鸳鸯神态的“嘿嘿啦啦。嘎嘎喳喳”,非常形象动人。又如《远看大姐身穿花》中,用“叽叽哩哩,夸夸啦啦”刻画大姐一路上“埋三怨四”的心理活动,显得十分得体。
由于桑植语言卷舌音重,因此形成的“儿”化音也多,这些“儿”化音在桑植民歌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哥”、“哥哥”唱作“哥儿”、“哥哥儿”,“妹”、“妹妹”唱作“妹儿”、“妹妹儿”,“么姑”唱作“么姑儿”等等,使人听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
桑植民歌对衬词、儿化音的运用。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唱者的内心世界,烘托气氛等方面展现了特别的魅力,并且使得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4、桑植民歌独特的节奏和润腔方法,为声乐演唱提供了范例
特殊的节奏桑植民歌经常出现垛垛儿句,如《十打》、
《给我买把包边扇子来》,节奏由2/4转到7/8,这在中国民歌中极为少见。垛垛儿句的出现,使桑植民歌节奏过渡得十分自然,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得张驰有度,从而把人的感情渲染到了极点。
桑植民间打击乐非常丰富,桑植人善于从民间丰富的打击乐中吸取营养,并直接融人到桑植民歌的演唱中,形成一种新颖的歌体,使歌曲音乐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如《一个雀子儿一个头》的节奏即直接来自围鼓的节奏:
光光才‖光才‖才才才光卜其卜‖光——‖
特殊的润腔方法桑植属于西南官话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桑植人独特的语音声调,桑植人把方言的声调和民歌的声腔完美地融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如《嘀咯儿调》。
桑植民歌中凡遇到同音重复和级进时,总是用很弱的颤音,通过气息的控制使第二个音产生微弱的飘浮感,如《嘞嘿山歌》。当演唱高腔山歌时,声音冲出后又突然收回。让嘴唇、下腭快速抖动,喉结上下轻微移动,如《高山砍柴不用刀》。桑植民歌中的这种独特的润腔方法,对地方戏曲的发展生产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湖南张家界阳戏的曲调唱腔。就是从山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其中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做“窄音”,具有突出的地方风味和民歌风味。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戏剧。唱法新奇,音韵极具穿透力,堪称中国戏剧之一绝。
5、多民族和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使桑植民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桑植古称充县,素为多民族聚居区。在桑植居住生活的民族有17个。桑植的民风民俗基本上是以土家族为代表。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据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每逢婚嫁丧娶或佳节来临,勤劳俭仆、骠勇强悍、重义尚武的土家人就会身着盛装,汇聚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繁衍,歌颂民族英雄,祈祷人寿年丰、天下太平,表达青年男女间的爱慕之情。
桑植白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白族姑娘总是喜欢一边洗衣裳,一边唱着民歌。桑植白族的先民白宋末元初由云南大理辗转江西,最后来到湖南桑植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大理古老的、优秀的文化,使桑植民歌锦上添花。他们保留了大理白族民歌在音乐曲式、结构和旋律进行上的基本特点:从乐句到乐段的发展,既不生硬地工整对称,又自然流畅地进行;在行腔中加上各种衬词和装饰音,使曲调美妙清新。自然纯朴,风格奇异。他们还保留了大理弥渡“花灯”的艺术特色,再吸收其他民族花灯的丰富营养,形成了独具桑植特色的桑植花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仗鼓舞”,使之与苗族的“猴儿鼓”,土家族的“摆手舞”,开出桑植民族歌舞中永不凋谢的三朵鲜花。
进入现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以后,桑植民歌很快增添了革命的新内容。像“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这一类革命歌谣,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工农兵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革命歌曲广为传唱。传统的民歌成了鼓舞红军斗志的精神武器,并在革命的军队里得到了新的发展。红军将士不仅唱民歌,而且创作民歌。比如歌颂军民鱼水深情的《门口挂盏灯》,便是贺龙领导桑植武装起义后。由红四军参谋长黄敖填的词。二六军团会师后,在湘鄂川黔创造辉煌战绩的1934年除夕之夜,贺龙便是用唱革命歌曲和玩花灯的热闹形式,同工农兵代表在今张家界市区进行联欢的。任弼时在当时省委召开的联县扩军会议上带头唱民歌,指挥合唱《送郎当红军》,用唱革命民歌推动扩红,结果出现了“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参军热潮。
桑植多民族民歌相互融合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在传唱、发展过程中,又巧妙地与宗教信仰、舞蹈等结舍起来,产生了傩戏、土地戏、柳子戏、目连戏等多个剧种。戏剧音乐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影响,反过来又从内容和旋律上丰富和充实了桑植民歌。民歌、民舞、民谣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使桑植民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英国、日本学者曾先后来到桑植,在民间傩歌傩舞这一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传人——向宏治、谷兆芹两位老土司那里探索人类歌舞的起源问题。
桑植民歌虽然只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里的一角,但它以众多的门类,鲜明的个性,深厚的根基。浓郁的地方与民族风味,独特的旋律和演唱风格。越来越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