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摘要:钢琴名曲《节日舞》选自丁善德创作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五首。《快乐的节日》它是第一部以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为题材的钢琴组曲。是50年代中国作曲家追求钢琴民族化的尝试,很有中国特色,也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实现了艺术内容、民族风格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中国钢琴独奏曲行列里的。
组曲是由几首内容和曲式都相对独立的乐曲构成,每首乐曲都自成一格,可单独演奏亦可以组曲的形式予以综合的展示。本文从和声织体特色分析及旋律写作方面诠释了创作技法,在演奏方面探讨了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为演奏与教学时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与风格特征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快乐的节日》组曲;丁善德;风格;第一部
绪言
丁善德的钢琴曲都具有形象鲜明、富于想象、勇于探索、时代气息浓郁的可贵特点,为民族钢琴创作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写于1953年的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乐曲民族气质一目了然,他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敏锐眼光认识到虽然钢琴在20世纪越来越深的介入中国音乐实践,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对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的理解,产生于与中国不同文化环境的钢琴,要博得国人的青睐,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所以,要让中国的老百姓接受钢琴,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钢琴作品,必须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钢琴音乐语言。这对丁善德在为组曲进行音乐构思,考虑“写作手法及和声运用”,选择与艺术形象一致的音调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这种不用现成曲调素材,又富民族气质的作品,在我国钢琴文献中并不多见。为了发展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立足于中国音乐传统和钢琴音乐特点,笔者选取了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五首《节日舞》从曲体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通过理论的分析探寻作品创作的艺术内涵。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时代气息浓郁的民族气质的作品在钢琴演奏与教学方面探寻一些规律。
《节日舞》
《节日舞》为热烈、欢快的终曲,选自《儿童组曲》第五首,表现儿童们欢乐的节日场面,是一首充满活力的舞曲,也是整个组曲中写的结构最庞大、气氛最辉煌的一曲。乐曲是三部曲式,4/4拍,结构图示如下:
一、《节日舞》创作技法:
1、旋律分析
引子是一个由双手交替演奏的,以和声音程构成的,模仿节日锣鼓的节奏与音响的两小节的音乐。A段的主题由两个同头的短句构成,第一个短句落在属音上,第二个短句落在主音上。然后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发展。非常有特色的是主题段落高八度重复前的两小节的过渡句(11-12小节),三度音程的平行进行的上行音调与同音反复的直线音调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流动感。(作品1-12小节)
A段的音高组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右手的旋律部分是C大调,而左手的F音都是升高的。具有里地亚调式或G大调的感觉。如果是这样,就形成了复合调式的结构。但笔者认为,左手的升F只是一个色彩音,就是为了强调不稳定的属音而在其前面运用一个临时的“导”音。同时,由于这个临时的导音和属音之间形成小二度音程,既赋予了音乐以色彩性,又与全曲的音乐风格起到了高度的统一作用。B段从多个方面与A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节奏以引子的具有打击乐风格的节奏为动机。在B段中进行展开,表现了在节日里的少年儿童们扭着秧歌、跳着舞蹈的欢乐心情。这里与A段不同,它有一连串的色彩性的换调。调性的不断转换也逐渐将情绪层层推进,在再现部前进入属准备。A1段在较完整的重复主题乐段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尾声。但非常有特点,音乐材料是“主题头”的动机的连续运用,而且是由低到高进行到小字三组的c音上。将欢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总高潮:(作品99-102小节)
2、和声与织体分析
《节日舞》的和声是在功能性和声基础上予以民族和声的渗透。由于是组曲的最后一段,要加强和声的力度,以强调终曲的音响效果,因此须运用功能性和声进行。但要保持全曲的和声风格的统一性,也常常在其中运用一些非功能性的和声。同时也起到了装饰性与色彩性的作用。如两小节的引子,以C大调主和弦为基础,在第二拍加上一个升F,以强调色彩性;第三拍则加上一个调式第六级音,以强调民族性。(作品1-2小节引子)
A段也是这样,分解和弦也是建立在C大调主三和弦上,但作为色彩音的升F总是时隐时现的在其中出现。十五小节至十八小节,左手的柱式和弦也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色彩性。功能性的和声是有序地进行。但其中的升F,除了在重属和弦中是作为和弦音外,其余的都是色彩音:(作品15-18小节)
《节日舞》的织体形式变化较多,丰富多彩。(一)引子是和弦式的织体:(二)A段开始的织体具有对比式复调的形式,左手部分是具有旋律性的伴奏织体。表现了儿童们纵情歌唱的情景。(三)A段中间的主题乐段重复处,则用了丰满的柱式和弦做伴奏织体。使整体音乐形象与前面的歌唱性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比。(四)B段的织体是由引子的材料发展而来的。旋律与伴奏之间形成的犬牙交错的节奏关系,使音乐富于强烈的不稳定感及舞蹈性。表现了儿童们的欢舞的情景
二、演奏风格及演奏分析:
1、训练课题:综合训练(连音、跳音、连跳结合、双音、和弦的训练)
2、音乐情绪:热烈、欢快
本曲要求活跃、精神的弹奏。1-2小节是引子,虽然只有短短两小节,但却立即渲染出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弹奏双音时手腕要放松,掌关节的骨架要保持住,左右两手要整齐的落下。带重音记号的双音,弹奏时要突出出来。
第三小节进入主题,主题旋律具有明显的歌唱性和舞蹈性。它用引申的手法在反复中不断扩大。(作品3-6小节))-
第一次4小节(3-6小节),第二次6小节(7-12小节)。第三次为12小节(13-24小节)。这部分音乐采用短句法,多是一小节为一句,切分起句,这些都表现儿童小巧玲珑的特点。演奏时各个乐句一定要奏的紧凑,要连、跳分明,要注意音色的对比和各种力度的对比。
织体的疏密也层层递进。掀起了一个个欢腾的热浪,第一次是较为规整和平静的,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弹奏时,左手要打开掌关节,手腕要随着手指力量的转移而移动,注意腕肘的放松。
第二次在扩充中加进了平行三度式的、较为跳跃的音型,并且有较大的起伏。(作品9-12小节)。
12小节双手弹奏跳晋时要用手指尖的力量,要轻巧,跳跃,活泼。双手同音反复可用轮指法,指尖有向里勾的感觉。弹奏时要做到音色上的统一。
第三次则在扩充中进一步发展为一系列密集和弦的伴奏音型,使节日的欢腾气氛越来越热烈。(作品13-14小节)
左手和弦弹奏,指关节、掌关节都要撑好,“手掌、手腕和手臂则要充分地放松,做到上软下硬,使力量集中于指尖,沉落与琴键。”和弦变换位置时,指尖要迅速到位并贴键。(吴铁
英《简明钢琴教学法》)
节日舞的B段以乐曲开头的两小节引子作为承上启下的,整个段落以钢琴托卡搭写法一气呵成。B段是活泼而健壮的舞蹈主题(作品52-55小节)
作曲家运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性的换调,使音乐充满一往无前的活力。这部分音乐音域宽广,弹奏时要准确。演奏双音时,既要支撑好掌关节,又要充分放松腕,手腕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弹性是弹好双音的关键。触键时手指尖要快速下键,要做到双音的发音要整齐、均匀,音响不能先后出现。还要注意声部平衡,五个手指的独立与平均在这里也是很关键的。节奏及节拍重音的不确定性使音乐具有舞蹈的动感性,演奏一定要准确,要把儿童节日的欢乐很好地表现出来。
乐曲的A1段再现A段的音乐,继续描写节日的歌舞场面。最后,高的节奏鲜明的音型迅速结束了全曲,它们横贯五个八度,热烈的歌舞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右手要注重外侧手指小指保持音的长旋律线条。在弹保持音时,手指弹下后,保持住即可,不能僵硬,从肩到腕都放松。双手的弹奏层次要分清。低音区音色要深沉雄厚,手指要坚挺有力,高音区音色要干净透明。在尾声中,音乐越加强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音乐形象,伴随着强烈的舞蹈节奏,在高音区最强音中干净利落的结束。(作品98-103小节))
整个乐曲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一气呵成,没有间断的,从而把生气勃勃,天真烂漫的儿童节日欢乐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结论
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出色的钢琴家,丁善德的钢琴音乐作品,是融作曲家与钢琴家于一体的艺术结晶。他广泛借鉴与运用了西洋的和声风格与创作思维,同时又致力于与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力求创作体现具有我国民族神韵的音乐作品。《节日舞》即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作品表现了中国儿童的特有生活场景,无论是旋律还是表现内容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但在和声、调性、织体等方面,均借鉴了西方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这部作品成为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一部精品,同时,这部作品以极大的热情,把作者对新中国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全部倾注在音乐中间。表现了作者纯朴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现在研究这部作品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问题和儿童音乐创作问题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