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窗外 人生如戏

2009-02-21 07:22周冠英程绍驹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场景凯特肖邦

周冠英 程绍驹

摘要:凯特·肖邦在其短篇小说经典《一小时的故事》中,借鉴了戏剧创作手法。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典型的戏剧结构、常用的戏剧表现手法,和精心设计的戏剧化的场景为读者呈现了一曲女性寻求自由的悲歌。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戏剧结构:场景

十九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她的小说胜在结构简单,却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精妙的想象力。发表于1894年的《一小时的故事》,是她最为大家熟知的短篇小说精品。小说情节极其简单:患心脏病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火车事故中不幸丧生。经历最初的悲痛后,却逐渐感觉到前所未有、无与伦比的轻松和解脱,竟为丈夫的“死”兴奋不已。正当她欣喜若狂,开始憧憬美好未来之际,丈夫却侥幸躲过一劫平安返回。极度的失望终致妻子心脏病发作猝亡。小说情节简单,却颇具巧思。寥寥千字,却细腻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短短一小时里内心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澜。结尾以主人公的猝死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苏珊,兰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的角度,认为该作品表现出“特别清晰的女性主义意识”。也有学者提出该作品再现了19世纪末男性掌握中心权力话语的美国社会中追求自我的女性的困境。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读者的问卷调查,认为,虽然小说呈主要关注的是男权社会里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拟从小说戏剧化的情节结构、戏剧手段的采用、场景的设置和充满意象的描写探讨该小说的戏剧化特征及对女性自由主题的诠释。

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有的按照形式看来是叙事的作品却具有戏剧的性质。反之亦然”。与小说相比,戏剧创作最大的特点是情境,戏剧必须把人物集中在一定的时空里,关注人物之间矛盾的发展。而《一小时的故事》的情节框架符合传统西方戏剧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人物的一致性规律。虽然“三一律”由于自身的缺陷。在近代戏剧创作中巳不被奉为金科玉律,但易卜生的许多作品仍然体现了这种精神。遵循“三一律”的戏剧作品,开端几近高潮,而前因及有关的重要情节则往往在冲突的发展中倒叙出来。从该小说来看,作品开端主人公即面临重大人生危机:丈夫去世,未来的日子将何以堪。而随后,妻子在房里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则通过全知视角的叙述。使读者心中的疑团一点点解开。眼看着自由和独立近在咫尺,故事却因丈夫意外归来。情势逆转,导致了悲剧结果。

《一小时的故事》结构具有锁闭式戏剧式结构的典型特征。所谓锁闭式结构也称“回顾式”,采用这种结构的戏剧,其完整过程并不按时间顺序柬展示,而是截取生活的某个横断面,把一切都集中在这个断面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柬。该结构方式的呈现总是从危机出现的一刻开场,运用回顾的方法,将开场前发生的事件和当前的戏剧动作融汇在一起,揭示“危机”产生的缘由,从而显示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迅速将剧情推向高潮。锁闭式结构的核心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前苏联霍洛道夫于1957提出了“开放式”与“锁闭式”两类戏剧结构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两分法。后来,又有了戏剧结构三分法: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一小时的故事》情节发端于客厅,又在客厅结束。从太太患“心脏病”的提示开始,又以她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画上句号。两者仿佛舞台的“入口”与“出口”,呈现出时空上的锁闭。《一小时的故事》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类似戏剧序幕的引子“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小心翼翼。极为注意方式方法的”。寥寥数语便使悬念陡生,在漫不经心中自然地引出下文,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随后“好戏”开场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阶层等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一一呈现:马德拉太太家的居所是两层小楼。暗示着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对太太房间的简单描述中,显然她过着养尊处优、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随后对太太内心情感变化的细微描写,却使读者了解了她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一段描写处于情势突变之前的铺垫。在此之后,激变发生,妻子猝死,医生宣告太太的死因是因丈夫平安返回,喜极致心脏病发作,此时,读者对太太的真正死因已心领神会。这样的结尾令读者回味无穷。太太真正的死因与故事中众人的看法截然不同,两者的强烈对比具有反讽意味,深化了小说女性渴望自由却终走向灭亡的悲剧主题。肖邦在短小的篇幅内,通过紧凑的情节,明晰的线索构成的“戏剧结构”,使作品呈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一小时的故事》在情节设计上运用了悬念、吃惊、激变的戏剧手法。悬念是激发观众观看兴趣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它使观众产生某种心理期待。在小说开头,叙述者轻描淡写地提到主人公患有心脏病,大家对告诉她丈夫的“死讯”表现得小心翼翼。后来,马德拉太太又执意避开众人,反锁在自己房间里。一步步悬念的设置,推动读者逐渐接近真相,使情节趋于高潮。吃惊也是戏剧结构中经常采用的手法,它指观众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出乎意料的震动,从而制造突出的戏剧效果。小说临近结尾时。丈夫的突然返回着实让读者吃惊不小,因而对后续情节的发展产生强烈期待。激变同样是戏剧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激变指剧情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比如突然由逆境转到顺境,或由顺境转到逆境。小说结尾处,丈夫的回归使情势急转直下,眼看着自由梦化为泡影,妻子因极度绝望而突发心脏病死亡,人物命运发生急转,悲剧性得到充分体现。西方戏剧中的最高潮往往临近尾声,高潮过去,矛盾化解,冲突不存在了,戏也就完了。借鉴了戏剧化手法的《一小时的故事》所营造出的戏剧化效果可以和许多优秀戏剧作品媲美。

作品的戏剧化特征还体现在文中场景的设计和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的巧妙使用。在短短两千余字的小说中,肖邦精心设计呈现了三个戏剧式场景。首先是客厅:主人公在此获悉丈夫的死讯而悲伤落泪:第二个场景转移到主人公位于二楼的房间,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她的自我意识以丈夫的“死亡”为诱因悄然萌发;最后,场景又移回客厅:丈夫平安归来,妻子却猝然离世。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描写了这几个不多的场景,迅速展示出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在第一幕场景客厅中,丈夫的友人得知马德拉先生的死讯赶来,太太的姐姐也来了,由于太太患有心脏病,大家担心这个噩耗会给她造成很大打击,所以通报消息时,太太的姐姐“半遮半掩、吞吞吐吐”。马德拉太太听到丈夫死亡噩耗后,如他人期待地“近乎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泪如泉涌”。在世人眼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在肖邦生活的时代,社会要求女性必须虔诚、贞洁、服从、温顺。有外人在场的客厅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空间,在这千公共领域里,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身为“好太太”的妻子的一言一行,包括语言和思维都为传统伦理道德所束缚。随着场景的挪移,主人公由公共空间转到私人领域——她自己的房间。只有在这里,作

为个体的人,她才能够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就指出女性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重要性。此处,主人公“自己的房间”象征着女性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远离亲人、朋友的视线。主人公渐渐感受到自由的意义和快乐,以丈夫的“死亡”为契机,长久压抑的自我意识开始强有力的爆发,她突然意识到多年来安逸舒适、波澜不惊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虚空。当场景再次转回客厅,故事中不多的几个人物悉数登场,满心里憧憬着自由的主人公搂着姐姐下楼来,“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当成了胜利女神,目光中露出非常得意的神色”。此时,被误传死讯的丈夫开门进来,幻灭的沉重打击使妻子猝然离开了人世。由此看来,属于主人公的生存空间似乎只有她自己的房间,走出房间,即意味着自我的消失和消亡。

场景的巧妙转换完成了《一小时的故事》中禁锢与自由主题的传达。肖邦通过精心设计富于象征意义的场景,实现了禁锢与自由氛围之间的转换。文中门、窗、楼梯和意象丰富的春日景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禁锢与自由的主题得以确立。而将三个场景串联起来的门和楼梯,是使作者的巧思发挥作用的重要道具,它们使戏剧式场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锁闭的空间。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犹如被禁锢的生存状态,和被挤压的有限的生存空间,升华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在故事中,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蕴。《一小时的故事》中,“门”不再只是门。门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主人公初闻丈夫死亡“噩耗”后,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然后关门,此时关门象征着回归自我空间,门里的她开始慢慢了解内心真正的渴求。第二次,丈夫开门回家,从楼梯上走下来的妻子看见了他。此处的门处在家与外面自由世界的中问,阻挡了渴望自由、解脱的女性实现冲破樊篱的梦想。

客厅这个内涵丰富的大场景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聚焦在楼梯口和门口。楼梯象征着一对矛盾:上和下。起与落。楼梯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主题中自我意识的被缚与解放之间矛盾的循环。马拉德太太上楼回到自己房中,进入了只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当她再次开门在楼梯口遇到姐姐时,眼里是“狂热的胜利的喜悦”,两个女人搂着下楼来,重又回到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属于女性的空间不过是那问她自己的房间,楼梯之上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楼梯之下一切依旧,等待她的依然是冷酷的现实,是那个时代女性无法挣脱的宿命。

窗户在小说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敞开的窗,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视线。看到“房前空地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轻轻摇曳着”,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春雨的芳香”,听到了“小贩在街上叫卖”和“远处有人在哼唱歌曲,屋檐下无数只麻雀在唧唧喳喳”。此处,作者不惜笔墨地呈现了一幅充满意象的春意盎然的画面。欢快的春的音响、清新的春的气息和绚丽的春日色彩构成的画面与主人公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自然界中新生命的复苏暗指女主人公自由个体意识的觉醒。

结语

阅读《一小时的故事》就如同观看一场独幕剧,戏里不多的人物依次登场,演出自己或喜或悲的故事。马德拉太太的家就是社会的缩影,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截取的一个断面、一个点。这出“独幕剧”展开的舞台就是“家”,“舞台”被分割为客厅和位于二楼的太太自己的房间,客厅和房间由楼梯连接。这个家通过门和窗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形成了一个锁闭式的戏剧结构。这种巧妙的构思委实达到了戏剧浓缩、集中的舞台效果。小说还充分运用了意象、反讽等创作技巧,通过关键性的转折,造成情势突变,制造强烈的戏剧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的空间。肖邦通过娴熟的戏剧化技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幕精彩的女性渴望自由的悲剧。

注:文中作品中文译文选自朱虹主编《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葛林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场景凯特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肖邦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