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辉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许多诗篇都和自然有关,他所描述的自然具有两面性。在他的笔下,自然既有明亮美好、审美愉悦的一面:也有黑暗冷酷、神秘可怕的一面。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自然;矛盾性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n Fm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虽然大学没有毕业,但却先后被哈佛等44所大学聘为教授或客座诗人,他应邀到全国各地朗诵自己的诗作:4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50年在他75岁生日时,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向他祝寿。尊称他为美国民族诗人。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晚年,他应约翰·肯尼迪总统之邀在其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歌。可以说,与其它诗人相比,他一生中享有的荣誉是同时代其它诗人难以比拟的。
弗罗斯特能够在美国诗坛中独树一帜,名噪一时,他的诗歌内所反映的独特的自然观是主要原因。不象浪漫主义诗人那样,总是赞美自然。在弗罗斯特看来。大自然是具有双重性的,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黑暗冷酷的一面。他的诗歌从这两个对立的层面展示大自然。
一、明亮美好、审美愉悦的大自然
弗罗斯特的诗歌,有歌颂大自然美丽、仁慈的,相信大自然能带给人类愉悦、快慰和希望。
品读一下《冬日伊甸》:冬日菜园在桤树丛生的洼地/穴兔出洞在阳光下玩耍嬉戏/此时的菜园最接近天国伊甸/雪尚未融化/树木还在休眠。菜园的静、穴兔的动,冬目阳光的温馨,伊甸的美妙,以及自雪皑皑的地上兔儿嬉戏的情景,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了多么美妙的自然画卷。好像真的感觉到了夏娃、亚当的呼吸。一切回归原生态,顿觉所有烦恼烟消云散,只剩下一颗平静的心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一首《毕业赞歌》描绘了一幅具有极高审美性的自然景观图。桤木林中有一个幽僻之处/总是伴着猫鸟的叫声沉睡/林子下方有座长长的石桥/石桥下是小溪静静的流水/有位梦幻者爱去林中徜徉,/并爱采集许多雪白的石子/他爱把石子放在掂量/揣测每块石子悦耳的声音/当他把石子投进潺潺的小溪/美丽的幻象会随着水声浮现/当思想的石子搅动我们心里的离情/未来也浮现在眼前。桤木林、幽僻、猫鸟、石桥、小溪、流水、梦幻者、雪白的石子、悦耳的声音、美丽的幻象,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幽美场景浮现在眼前,读着这首诗,就感觉游走在世外桃园,如此之场景、如此之自然,必然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另一首诗《雪尘》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感,色彩分明的自然画面:一只乌鸦/从一棵铁杉树上/把雪尘抖落到/我身上的方式/已使我抑郁的心情/为之一振/并从懊悔的一天中/挽回了一部分。在这首诗中,白雪覆盖的大地一望无垠,四处充满着静谧。一只乌鸦从一棵铁杉树上振翅而飞,抖落的雪尘纷然而下,鸟、雪和树都充满着动感。乌鸦是黑的、大地是自的、铁杉是绿的,这幅自然景物画面色彩明晰。诗中人原本神情抑郁。心绪不宁,但这道自然风景的出现帮他走出懊悔的阴影。重新找回了一些愉悦的心情。
正是由于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具有明亮美好、审美愉悦性,所以常耀信曾说:“读他所有的诗歌——或者一些诗歌——能够成为非常高贵和有效的经历。除了上面分析的三首诗,《窗前的树》、《给解冻的风》、以及脍炙人口的名篇《雪夜在林边停留》、《白桦树》等读后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二、黑暗冷酷、神秘可怕的自然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自然又常有某种神秘可怕性。显得冷酷无情。
达布斯(1934)指出,他的“自然以毁灭威胁着人类。”常耀信(1990)说,他的自然世界“可能是使人恐怖令人破胆的。”胡荫桐(2001)说,他的自然风景。具有威胁性”。黄宗英(1998)认为,在他的抒情诗里,“大自然不仅常常显得对人冷漠无情,而且总是危机四伏。富有敌意。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这种黑暗冷酷、神秘可怕性在《曾临太平洋》、《大暴雨之时》、《意志》、《荒野》、《一堆火柴》、《熟悉乡下事之必要》、《星星》、《害怕风暴》和《那就是一切》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熟悉乡下事之必要》描绘了一幅大自然对人类冷酷无情的画面。一场大火烧过后的房子只剩下一根烟囱孑然独立,象四周掉光了花瓣的花蕊,除了菲比鸟的飞出飞进,一切都巳经面目全非。读了这首诗后,孤独、悲哀的感受涌上心头。在《意志》这首短诗中,诗人通过描述在白色的花朵上白蜘蛛捕住了一只白蛾这一细微的自然现象的描写,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这种令人吃惊的场面能使人们看到统治世界的“黑暗陷阱”,想到居住在这个世界里的居民(也包括人类在内)的无能。表现出对控制世界的神秘力量的恐惧。具有一种命定的意味。《一堆火柴》以描述一个远离家乡的讲述者开始,他深陷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中,象林中的鸟,充满了恐惧,而且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该去向何方,反映了自然界的无情。
欣赏一下《害怕风暴》:当风暴在黑暗中与我们作对/当这头野兽挟着雪/不停地撞击矮屋的东窗/并用一种压低的声音吠叫:“出来!出来!”于是我心中生出一种疑惑/是否我们有力量随日出而起/并自己拯救自己。风暴、黑暗、野兽、雪和吠叫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内心升起一种无名的紧张,甚至闯到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的味道。想要寻找武器。随时准备保护自己。
《荒野》描述了一个荒芜和孤寂的世界,大雪和夜一道降临那么迅捷/压向我路过时凝望的一片田野/田野几乎被雪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只有少数荒草和麦茬探出积雪/这是它们的——周围的树林说/所有动物都被埋进了藏身之所/我太缺乏生气/不值得被掩埋/但孤独早已不知不觉把我包裹,读完这首诗,感觉浑身颤栗,既因为大雪和夜的寒冷、树林的霸道,也因为荒芜和孤寂的可怕以及掩埋的阴森、人的渺小,非常好的显示了大自然的黑暗冷酷。
《曾临太平洋》这首诗,读过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破碎的海水发出朦胧的喧嚣/巨浪洪波升涨一潮高过一潮/一心想要对海岸来一番洗劫/大海对陆地从未曾这般发泄/天上乌云低垂令人毛骨悚然/像黑色的乱发被风吹到眼前/人们难以看出海边悬崖峭壁/有大陆支撑,而海岸则像是/幸运地有悬崖峭壁作为后盾/似乎怀着恶意的夜正在来『临/那不仅是黑夜而且是个时代/有人最好想到洪水就要到来/这儿将有比海啸更大的灾难/在上帝说出熄灭那光明之前,诗中透露的一切信息无论是低垂的乌云。恶意的黑夜,灾难的海啸,都显得神秘可怕。读过以后感觉心情压抑,噩运就要降临身边。看不到任何生命之光,只感觉世界就要灭亡。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了解到面对大自然,弗罗斯特的态度是矛盾复杂的,他时而把大目然当作朋友,时而当作敌人,但更多的时候,他表现出一种智者的冷静和包容。因为在弗罗斯特看来,生活“充满着矛盾冲突,生活既悲惨有欢乐,既有美的一面,又存在着丑,生活是混沌无序而又统一的。也许正是这种亦正亦邪的矛盾性帮助39岁的弗罗斯特大器晚成,因为人生本来就充满矛盾,理解了弗罗斯特,就是理解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