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
清人刘蓉写过一篇《习惯说》,说他以前读书时,屋子中央有个一尺见方的窟窿,他每次思考问题或休息踱步时,总要绕道而过,很不方便,但他绕来绕去便形成习惯,也就不再觉得那窟窿碍脚了,一日,他父亲叫人取土把窟窿填平,刘蓉踱步再经过那里时。反觉得地面好像隆起,颇感别扭。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一件事本来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天长日久,就自觉地在思想上认同,在行为上适应。近日下乡采访,一老干部的行动令举座皆惊。那老干部是作为县领导陪同采访的,吃饭的时候,他说:“我出去一下,办点私事,马上就回来。”等了10多分钟,终于把他盼回了,当请他上桌吃饭时,他却说:“我已经吃过了。”原来他单独到小店里吃盒饭去了。同去的人被他的举动搞得非常尴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为公家做事,政府给我发了工资,给了我出差补贴,再吃公家的就是我不对了。”话回得令人哑口无言。按时下的习惯,上级到下级单位办事,吃餐饭已习以为常。然而,往往就是类似的令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习惯麻痹了人们的思想。如果像这位老干部那样挺身而出,按正常方式行事,一些人反倒觉得不合时宜、不近情理。
其实,这样用习惯眼光看问题的人还大量存在。倘若你下基层时拒绝宴请,就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为假正经。倘若你按政策解决了个人问题,也许会有人上门取经问你打通了哪些关节。给谁送了什么礼等等。这些提问者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反常现象习以为常,因而已习惯于用反常的眼光看问题。
可见。习惯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能量,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良习惯还能使人神经麻木、颠倒观念,会使人们丧失警惕、混淆是非,甚至导致好坏不分,香臭莫辨,诱导人们误入歧途。(王志高)
责任编辑:刘忠
空挂“鸟笼”为哪般
报上说,某单位领导在会上谈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某个人在家里挂了一只空鸟笼,来访的客人便问,你的鸟是死了还是飞了?你是不是不会养鸟?等等。于是,隔了几天,便有不少客人拥上门来,有的送来了鸟,有的送来了鸟食,还有的送来了养鸟方面的书籍。
故事的寓意是,从空挂的鸟笼使原本不打算养鸟的人养鸟,联想到权力使一些不想腐败的人腐败。告诉人们要把鸟笼装上锁,或者干脆不挂,让鸟笼不管挂多久还是空的,让权力不管有多大还是廉洁的。
这个故事十分新颖深刻,很有警示意义。现在有些人一旦当了官、掌了权,便有人求、有人送、有人“进攻”。天长日久,有些人就招架不住了,身不由己地陷入腐败的泥潭,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让“鸟笼”空挂在那里呢?空挂在那里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是表明主人的兴趣爱好?还是一种暗示?喻示?诱示?空挂一个毫无用处的“鸟笼”在那里,既费事,又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完全没有必要嘛!
所以说,这样的“鸟笼”不如不挂,正象有些权力不如不给一样。不仅不给他,而且要限制他、监督他,把权力交给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说了算。让掌权者只有为人民谋利的平台,而没有为自己谋私的权力,看他还怎么腐败?!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