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华
近年来,我们泰州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的不利形势下,经过积极应对和多措并举,2008年至今,全市劳动就业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净增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8万人,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均超往年。实现了保增长和促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认清经济形势对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促进城乡就业稳中向好发展
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融资难。为此,我市建立了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金、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思路,建立起微小企业贷款风险专项资金,用于省内金融机构向微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贷款向微型企业的覆盖力度,由财政进行部分或全额贴息。2008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全省各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进行了基本运作、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支持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泰州市得分居全省第一。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增强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造血功能。
靠前服务各类企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产品市场萎缩等诸多难题,只有适时为企业“松绑”,才能为企业赢得发展空间,保住职工的就业饭碗。我市各地和各部门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制定具体措施,化解危机,保障就业。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了服务企业十项措施,即建立面向基层企业的普遍走访和困难企业重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监督企业规范用工;指导企业因企制宜,合理制定工时制度,简化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程序: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服务,采取数、质、量并重的综合措施,切实化解企业“用工难”的矛盾;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最佳结合点,妥善处理企业运行困难情况下面临的就业、社保、维权等突出问题;清理整改过时的政策规章,围绕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支持企业实施改革调整,积极稳妥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规范劳动保障涉企行政行为,为企业运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加强失业调控。首先抓住重点监测企业,建立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对全市30家用人达到300人,受经济结构调整或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近期已出现或可能出现从业人员较大规模减少的企业和5家个体工商户的用人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状况的变化,并进行追踪监测,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并为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奠定基础。其次抓住社会失业率制度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就业统计的分析研究。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消除以往就业统计重城镇、轻农村的做法,准确界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标准,通过抽样调查和全面普查两种方式,分别调查统计城镇和农村失业率,再合并统计出社会失业率,从而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综合开发城乡人力资源。再次,抓住失业保险待遇审核发放的关键环节,强化失业保险功能。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和保生活的作用,不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对农民工的覆盖比率。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建立失业人员基础台账,对失业人员及时提供就业再就业培训,加强扶持促进就业的政策宣传,鼓励引导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二、把握劳务输出地农民工返乡状况。促进回乡人员及时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提供转移就业的岗位不断增多。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各类企业提供空缺岗位93409个,进入市场求职人员总数为87176人,求人倍率为1.07(提供岗位数量与求职人员之比),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大为缓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一些企业长期不能招满招足必需的生产者,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因此我市一方面加强宣传发动,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用工管理,规范劳动合同,强化社保扩面,确保工资正常增长,以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把握动态,分类指导。我市外出就业农民工大多去向为上海、苏南、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贸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受这次世界金融海啸影响较大。一些企业由于金融海啸影响,订单减少,生产经营困难,为维持经营成本,企业不断减员,一些大中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旦倒闭,往往让数千人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保障。为了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我市依托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加强走访了解,对外出务工农民逐一核实,建立返乡农民工基础台账,详细纪录年龄、技能和以往就业信息。按照分类指导、分别对接、分层援助的工作思路,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供即时岗位信息,最大限度保障返乡农民工就业不滞留,生活有着落。
大力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我市就业工作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加之出现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更加重了就业工作的难度。仅靠公益性岗位援助和企业自然吸纳,很难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工作意见》,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对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租金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008年,全市培训创业农民8100人,新增创业农民1.89万人,由创业带动就业5.68万人。
三、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打造就业集群。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迅速扩大规模,加快打造千亿级的特色产业。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支柱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纺织服装、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向高新化迈进。通过产业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失业存量。
加快建设重点园区,吸纳劳动者就地就业。用改革的思路、超常的举措推动开发区整合资源,突出创新,强化特色,集聚产业,集约发展。高起点规划,做到产业发展、商贸服务、社区建设合理布局,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衔接,新型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相互促进。鼓励引导进入园区企业优先招用当地劳动力、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将就地就业与外出就业的生活成本、工资差异和比较优势算给劳动者看,说给劳动者听,引导劳动力在当地就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保证了企业生产所需的人力资源。
加快培育重点企业,促进稳定就业。重点企业往往具有吸附就业能力强、就业人数多的特点。为此,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大企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下决心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制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提升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成长型企业吸纳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强化与大企业大集团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以增强企业抗市场风险的有力举措,抵冲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
加快引进重点项目,增加就业容量。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发展的后劲,关系着就业存量的扩容。我市全力以赴主攻1亿美元和10亿元以上的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税源型项目。力争在招引重大外资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千方百计争取一批国资大项目落户泰州。沿江地区加强岸线资源的清理整合,抓住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机遇,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滨江临港产业。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人力并举,推动项目建设与开发就业同步增长。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