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飞
目前,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鲜见让学生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等环节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迟滞,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主次不分。误把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二是以偏概全。有的同学概括时顾此失彼,只关注到部分材料,不能驾驭整体。三是无法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升华性概括。四是表述不畅。机械照搬文中的语句。
然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一至三年级段学生的概括,主要是指向事物直观形象、外部的特征:而四至六年级段学生的概括,则逐步过渡到以本质、抽象层次为主。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初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作抽象概括。
依据规律组织教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务实高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时,巧把文中的三幅插图放大。做成三个圆形彩色图板。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浏览课文,快速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并让学生按文中先后顺序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别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最后连起来概括三幅图的内容。学生图文结合,轻而易举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安排,有情有趣,易学便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实实在在地操练了概括能力。
培养概括能力,要重视丰富训练形式,契合文本特点。如描写人物的文字,可以训练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叙事的内容,可以抓住“六要素”,概括事情梗概;描写景物的精彩片段,可以概括景物的特征和作者的写法;说明事物的语言,可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材料,针对那些很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