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

2009-02-19 03:12
银行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日本银行自由化管制

卢 瑾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国际金融市场上频现日本金融机构的身影。金融机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急于向海外扩张?日本金融机构海外兼并的前景如何?本文从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分析此次金融机构海外扩张的背景和前景。

日本金融自由化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的金融管制十分严格,主要存在以下管制措施:(1)限制存款的低利率水平,(2)专业银行制度,(3)外汇管制制度。这三大措施不仅隔绝了国内与国外金融市场,而且从地域和金融产品上分割国内金融市场,保证专业银行的利润并重点支持制造业大企业的发展。银行受到的管制和保护过多,只注重网点的扩张,规模大但经营能力不强,利润来源单一依赖存贷款利差。90年代以来到2003年前后日本经济一直低迷不振,期间还遭受了泡沫经济破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IT泡沫破裂,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没有即时做出调整。长期的管制对维护日本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却阻碍了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渐进性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银行继续获取管制“租金”,在经济成长放慢时期继续扩大信贷规模。在70年代和80年代银行业的信贷扩张超过了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增加了对房地产部门的贷款,银行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信贷扩张后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银行等私立金融机构信誉下滑,风险陡增,百姓为回避银行风险,将资金大量存入政府的邮政储蓄网络,促进了邮政储蓄空前膨胀,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官办金库”。庞大的邮政储蓄的存在,吸收了巨额民间资金,制约了日本金融系统改革的深化,成为日本金融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阻力。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基本完成于90年代末。战后日本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使80年代、90年代日本社会中金融资产大量积累,这些资金寻求投资对象,客观上要求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部分资金处于对高收益的追求流向海外。这一时期实体经济由快速发展转向低速增长,金融资产的积累、全球化、金融创新和政府放松管制推动资金流向快速改变,推动了资产价格上升。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目标是取消银行的“管制租金”,最主要的金融自由化内容是利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顺序经历了先大额后小额,先定期后活期的放松管制的过程,资本账户自由化历经先非银行金融机构后银行,先金融机构后个人,先放松资金流出后放松资金流入的过程。政府通过发行日本政府债券扩大了市场流动性,金融市场放松管制也使股权市场吸引了国外的风险资本。

金融大爆炸

始于1996年的金融大爆炸直接目的是推进金融系统改良以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客户友好性,主要目标为:第一,投融资选择多样化;第二,改进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推动竞争;第三,发展客户友好的金融市场;第四,建设可信、公平、透明的商业系统。

1994年4月,金融体系改革法开始实施,允许银行建立证券和信托子公司。1997年取消针对金融控股公司(BHC)的禁令,彻底取消了对银行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限制,促进了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态业务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互相渗透,开始实行全能银行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日本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体制,瑞惠、三菱UFJ和三井住友大和三大金融集团已经实现了混业经营。

金融机构全球化的背景

在经济国际化和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对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的要求大大上升。由于同期海外市场的高收益,日本企业纷纷避开管制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日本的银行机构也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进行全球化的业务布局。日本银行业国内业务盈利能力不高成为全球化的另一个诱因。日本的高储蓄率使日本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剩余资金,负的实际利率使银行核心业务几乎无利润可言。任何净收益的增长,都是通过减少在坏账处理、裁员以及证券出售等方面的成本。日本主要银行从2000财年、地区性银行从1994年起就一直亏损到2003财年。2004年以来的利润增加主要由于取消过去积累过多的坏账准备金,会计处理上带来信贷成本下降,从而出现利润。也就是说,日本银行业在90年代以来收入常常连信贷成本都难以弥补。惨淡的盈利能力迫使日本银行业需要从长期视角制定业务规划,推行多样化经营,转向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如投资银行业务和全球支付服务。业务多样化的类似提法也经常见诸于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各种工作报告之中。

从金融自由化的角度看,日本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器有:(1)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资金流入流出方面的放松管制;(2)日本国内金融资产积累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3)日本银行业的国内业务资本收益率很低。

日本金融机构的全球化

8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全球化

8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全球化以跨国兼并为主流,兼并的对象多是美欧金融机构。据统计,1984年日本银行海外资产3411亿美元,1993年达到21810亿美元;在1980年《银行家》杂志统计的世界10大银行中,日本只有1家,而1988年世界10大银行中全部都是日本银行。但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不景气,日本的银行为它们的高速扩张付出代价,盲目的扩张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滞后,导致日本银行呆坏账水平高,海外机构也未能幸免。亚洲金融危机给日本经济最大一击,包括当时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在内的十多家金融机构倒闭。为降低营运成本,日本金融机构纷纷将已经迈出的海外扩张的步伐缩回。另外,海外业务还存在难以监管的问题,银行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机制很容易出问题,1995年大和证券因隐瞒巨额亏损被处罚,被迫全面收缩海外业务,损失高达十多亿美元。

新一轮金融全球化

2004年前后日本开始新一轮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在经历90年代中期的合并与重组之后,日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有了改善,80年代的海外收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轮国际化有以下特点。

首先,把重点从机构的设立转向关注业务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实质性成长。国际信贷份额扩张。例如,三菱东京UFJ银行的前身之一东京三菱银行在1988年收购了加州联合银行(UNBC)65%的股份而加州联合银行的业绩保持稳健增长,为能从该子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2008年8月三菱东京UFJ银行以3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余下的35%的股份。信贷是日本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日本银行最擅长的业务,同时也是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日本大银行在2007年以来在全球银团贷款市场的份额都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而美国竞争对手的份额则出现了下降。日本银行占全球信贷市场份额储蓄上升原因有:(1)日本国民的高储蓄率和低存款利率水平。(2)日本本土公司的融资需求疲弱增加了海外贷款业务对这些银行的吸引力。(3)欧美银行由于次贷冲击以及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紧缩了信贷资产规模。次贷危机给三菱UFJ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日本银行带来的损失相对较小,许多欧美银行因次贷危机遭受损失而纷纷开始收紧信贷,这给了日本银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银团贷款的绝好机会。(4)汇兑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也便利了日本金融机构开展海外信贷业务。(5)满足日资企业国际化布局之后的融资需要。

其次,并购对象业务及地区分布多元化。收购对象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有亚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2005~2007年日本金融机构收购了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亚洲银行并宣布在印度的扩张计划,2008年的并购业务上涵盖保险、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领域。保险方面有7月东京海上收购了费城统一控股公司,商业银行方面8月三菱UFJ收购加州联合银行剩余35%股权,投资银行方面对美林、摩根士丹利和雷曼兄弟公司的出手。

再次,扩充传统业务优势和提升投资银行等新业务能力并重。日本银行被不良贷款问题困扰了十多年,因此对收购欧美银行资产实际上相当谨慎,2008年年初时,日本大金融机构普遍不敢轻言抄底,认为还没有看到次贷危机的底部。直到下半年,美国各家银行的问题纷纷暴露以后,日本银行认为已基本见“底”,方才出手。但即便如此,9月份才收购雷曼兄弟部分业务的日本最大证券公司野村证券10月份财报已曝出巨亏。但是收购投资银行显示了日本银行多元化的决心。

短期来看,日本金融机构的收购行动盈亏难料,但不论结果如何,这轮海外兼并日本金融机构都谨慎了很多。从长期看,日本金融机构选择收购对象的共同特点是有利于分散金融集团的业务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务日本海外企业,有利于其未来的全球多元化布局和长远发展。

对于日本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日本金融监管当局基本上是持支持的态度,从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定期发布的金融体系报告可以看出,监管当局支持国际化和业务多元化,特别是对投资银行和提高支付清算等业务能力的建设的态度是明确的。不利的影响是,一方面未来资金流入流出日本将更加方便,国内货币政策效果降低。另一方面海外金融机构的监管更加困难,经营情况监管当局难以掌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日本银行自由化管制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管制会计理论在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俄罗斯媒体语言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换个视角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
不可随意套用“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