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华
苏联想以汽车拯救通胀
1966年初,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提出,因“伏尔加”、“莫斯科人”和“扎波罗热人”的产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应当再建一座小轿车厂。
见勃列日涅夫来了兴趣,柯西金乘机继续说道:“我建议从国外购买一座汽车制造厂,要配齐全部生产流程,但所有成套配件将由本国生产。在获得外国工厂之后,我们将拥有全新的技术,并在国内各汽车厂全面推广。”勃列日涅夫问:“购买一座这样的厂子要花多少钱?”柯西金答道:“根据国内专家的计算,大约需要10亿美元……”话音未落,勃列日涅夫就不耐烦地打断他说:“10亿美元,太多了!”柯西金耐心地解释道:“我想提醒一下,在最近3年,通过出口石油、黄金和毛皮,苏联每年都有100亿美元的进账!另外,阿拉伯国家在大量采购我国武器,每年还有9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转入我国家银行,这样买座汽车厂就如同买儿童自行车一样轻松。”但勃列日涅夫并不赞同:“不行,购买汽车厂一事必须暂缓考虑。”
柯西金不肯就此认输,打出了自己最后一张王牌:“如果我们想抵制通货膨胀,就必须尽快办!要知道,现在居民手中攥着800亿-900亿卢布,以官方汇率计算,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几乎等于荷兰、比利时和丹麦等国家的年度预算总额。并且我国国民储蓄每年都呈爆发式增长,而老百姓又不太信任银行,都把现金攥在手里,压在箱底。为了保证50和100面额卢布的正常流通,印钞机不得不一刻不停地转动。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箱底钱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出笼的猛兽,形成巨大灾难。对于解除这些巨款的潜在威胁,首饰和进口消费品已经无能为力,只有寻求更有分量的东西,这种重量级产品就是用西方技术制造的国产汽车。”勃列日涅夫听完这些后说:“好吧,给克格勃主席和外贸部长下道指示,叫他们弄清在哪个国家能搞到更便宜的厂子,然后跟对方讲讲价钱。我给你半年时间。”
美国好礼遭拒
出人意料的是,苏共政治局这项重大决定却很快被美国人获悉。在莫斯科高层会议仅一个月之后,汽车巨头亨利·福特二世便率代表团赶到了莫斯科。在见到柯西金后,亨利·福特就竭力游说其购买一条小型轿车生产线,并说本公司研发出两种小排量轿车,有别于美国以往的传统车型,是专门为西欧和苏联客户研制的。如同老练的外交官和商人一样,柯西金和美国车老板捉起了迷藏:他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而是借口说自己说了不算,汽车厂采购问题须经政治局集体讨论。而实际上柯西金是想拖延时间,等待来自克格勃和外贸部的情报。亨利·福特抛出了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如果苏联能以50亿美元购买他的车厂,他准备使用加拿大的施工技术(因加拿大的气候与苏联相似),无偿为苏联修建一条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干线公路。
纯粹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苏共政治局最终还是回绝了亨利的建议。1966年,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日渐衰微,法国总统戴高乐带头起来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也产生了动摇。苏联高层为充分使用这一政治形势,加大美国与西欧盟友之间的裂痕,决定向西欧采购汽车厂,只是想看谁家更便宜。
一石三鸟
这样,在1966年,通过苏联克格勃的指挥渠道,东德的一对夫妻间谍从上司沃尔夫那里接受任务,要搞清西欧哪家公司能以优惠价格向苏联出售汽车厂。这对夫妻间谍京特·吉奥姆和妻子克里斯特尔,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东德情报总局渗透进了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身边,搞到了大量重要情报。
接受了任务后,京特·吉奥姆夫妇开始为苏联钻研起经济问题来。经过多方活动,京特拿出了自己的调研报告。他指出,加强苏联与意大利、西德和法国的经济联系,将对它们产生明显的政治影响,将使它们不再看美国脸色行事。京特还断定,考虑到意大利汽车工业正处于不景气状态,“菲亚特”很可能会全盘接受苏联方面的条件。沃尔夫感到京特的报告十分宝贵,立刻亲自飞往莫斯科,向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做了汇报,后者又马上把他引见给柯西金。柯西金充分肯定了京特的报告,并高度评价了东德情报总局的工作,然后将德国同志的报告递交到苏共中央政治局。
1967年,根据京特提供的情报,苏联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签订了合同。这是一笔意味深长的交易,因为该公司还同时从西德工业巨头“宝马”和“奔驰”公司采购零配件,并与法国的“雷诺”公司有业务往来。这笔交易因此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奇特效果,将意大利、西德和法国这三个重要的西欧经济体牢牢地与苏联捆绑在一起。
就这样,根据东德间谍的一纸情报,苏联与意大利达成了建设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的合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是苏联有史以来在国际交往中最优惠的,一座汽车厂仅花了5.5亿美元!为表彰东德同志的出色功绩,沃尔夫被苏联授予“红星”勋章,京特·吉奥姆也被破格晋升为上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