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螺旋

2009-02-16 09:51
科学大众(中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被试者苏格拉底螺旋

汪 慧

法则内容

人出于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德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

有位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从每个学生的旁边走过,边走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中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这时,苏格拉底举起苹果缓缓地说:“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是什么让一枚假苹果变得香气四溢呢?原来是“沉默的螺旋”在作怪。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的著名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1973 年,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指出,人出于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沉默的螺旋概念是描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如意见甲方的沉默造成乙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乙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甲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更明显。

在此之前的1956年,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考察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当人们在可以顺利地看到事情真相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能判断事情的真相,这些人也会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阿希将被试者组成7 人小组,请他们参加知觉判断实验。7 名被试者中,只有编号为第6 号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者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当呈现一套卡片时,要求7 名被试者依次作出判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正常,7 名被试者都选了同一条比较线。在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第6 号被试者听着这些判断,困惑越来越大。因为他要等到第6 个才说自己的看法,必须先听前5 个人的判断。他必须要在相信自己还是跟随大家这两项中做一个选择。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者,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者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做了从众的判断。

与上述实验的结果相似,“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沉默的螺旋”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须的和谐和一致。因此,它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客观上是为了“促进社会一体化,保障基本行为和观念达到足够的一致水平”。这一理论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观念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的严刑,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的个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得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

今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会处处遵循这个法则。

如果你到另一个城市的体育场去观看足球比赛,并恰巧坐在主队运动员座位上方的位子上,周围都是主队的拉拉队。当主队的前锋踢进一个球时,周围的观众都站了起来鼓掌欢呼。这时如果惟独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你肯定会觉得非常别扭。所以你自己也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即使心里非常的不情愿。

这就是因为有一个巨大的沉默的螺旋在你的心里转动,不管自己是否愿意做出某种行为,你也会尽量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沉默的螺旋还可以解释群体思维错误出现的内在机理,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对此体会会更深。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对大量错误的群体决定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群体的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因为在群体决定时,本来有不同意见者也碍于群体的压力而不再或不敢坚持己见,也会觉得集体的决策似乎是对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听从大家的意见。同时,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决定是大家做出的,责任由大家分担,个体较少负有直接责任,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猜你喜欢
被试者苏格拉底螺旋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呜嗷,怪兽登陆
德西效应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苏格拉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