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乃斌
狂虐的飓风带着猛烈的海水在苏格兰东北部登陆,并向内陆步步紧逼。灾难片《水啸雾都》(又名《末日狂澜》、《淹没伦敦》、《洪水风暴》)以英国泰晤士河口,真实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虚构了海啸冲击伦敦的景象:几十米高的大浪沿着泰晤士河逆流而上,越过大水闸,直冲大本钟;洪水所到之处,满目疮痍,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和国会大厦等等,都浸泡在水里,近200万人流离失所。危机之中,由于担心无法启动涡轮排水,英国首相授权军方炸掉大水闸……
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但谁又知道在数亿年以后会有什么结果?
和2004年的影片《后天.》一样,《水啸雾都》同样讲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将引发灾难性后果”,再一次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警告。
由于该片中对洪水的展现十分真实,吓坏了伦敦观众:如此惨重的灾难,是否真的会发生?
18世纪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厌恶伦敦,他就必定厌恶人生,因为伦敦有着人生所能赋予的一切。”不过还应该补充半句:“包括水灾。”
伦敦与水灾
伦敦的水灾记录始自10世纪。1236年,泰晤士河泛滥成灾,威斯敏斯特宫的大厅里居然可以行船。1663年12月7日,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在日记里忧郁地写道:“昨晚发生了英国有记载以来泰晤士河的最大潮汐,整个白厅都被淹没了。”
18世纪以后,由于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泰晤士河的水位每百年上升达0.8米。又由于大西洋由北向南运动的低气压,海水被吹向多佛尔海峡,使泰晤士河口的水位涌起,海水屡屡倒灌入泰晤士河中。1928年,伦敦中心区洪水泛滥,淹死14人。1953年,北海风暴潮导致伦敦300多人丧生、2000余人流离失所、6000多所房屋被冲毁、近6.5万英亩土地被淹没。
泰晤士河,这条英国人的母亲河,竟如此脆弱,又如此自由奔放,让它的子民们饱尝了水灾之苦。
修建大水闸
为了避免倒灌溢堤之灾,早在1879年,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就下令制定了泰晤士河洪水法。1928年和1953年洪水之后,英国又不断加固堤防;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洪水的威胁反倒日趋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10多年的可行性研究、反复论证和前期准备,1974年正式开工建造泰晤士河挡潮大水闸。历经9个寒暑的努力,花费5亿英磅巨资,1982年,大水闸终于竣工,并通过验收,于次年3月投入使用。
大水闸建筑在伦敦下游20千米处宽523米的河面上,由11座大桥墩把河面分割成4个宽61米、2个宽31.5米的船道以及4个不能通船的河道。大桥墩宽11米、长约60米,呈孤岛状排列在河床中。其银白色弧形外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船道之宽令人惊叹,航空母舰也可以自由进出。6个巨大的扇形闸门设计极为巧妙,各自固定在一个巨大的轮盘上。平时向下旋转卧藏于河底,丝毫不影响船只航行。风暴来临时,以巨大的油缸牵引,将其向上旋转立起,徐徐关闭。河道上的4个升降式闸门则卷扬提升。闸顶高出正常潮位3米,以便挡住汹涌的潮汐。4个最大扇形闸门的单扇自重就有3200吨,可见工程之浩大。必要的时候,水门可以升起,挡住从海上涌来的潮水。巨大的涡轮可以把水抽出河道,以调节闸内外的水面高度。
大水闸建成启用以后,被英国环境保护署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保护了伦敦12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25万人口。20世纪80年代,大水闸每年都要被提升两三次,以挡住澎湃的潮水。
饱受洪水困扰的伦敦人此后终于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水闸危机
不过,进入新世纪以后,许多有识之士发现,泰晤士河大水闸并非万无一失。
2008年大水闸建成25周年之际,英国气象局的专家希尔说:“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暴雨、水位上升和海平面提高不断升级,大水闸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对其威胁也就在不断升级。”他还表示,“伦敦遭受水灾的机会正在增加”。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顾问斯特恩爵士受英国政府委托,潜心调研后发表“斯特恩回顾”,针对泰晤士河的情况,他认为,“对抗气候变迁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不对抗所付出的成本”。
受“斯特恩回顾”的影响,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风险,英国政府发布“2100专案”,决定再投入40亿英镑全面整修、强化大水闸及整个泰晤士河防洪体系,将潮汐防范水平从预期的2030年提高到2100年。对此,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我们今天投资1块钱,可为将来省下5块钱甚至更多。”
然而即便如此,泰晤士河泛滥的危险仍然存在,依然不能让英国人高枕无忧。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是大势所趋,这种“天时”最近数百年不可逆转。据英国环境保护署评估,到2080年,泰晤士河的平均海平面将由目前的0.26米上升到0.86米,最坏情况下可能上升到2米以上。目前的伦敦城市机场和8座电厂都可能被洪水淹没。2080年以后,伦敦被淹范围可能不断加大,应对洪水的局势将益发严峻。
事实上,大水闸投入使用以后,20世纪80年代每年仅关闭两三次。随后,因应对潮水上升,到了2003年,大水闸在这一年中总共关闭了19次!上述对比数字就雄辩地说明了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泰晤士河的直接影响。
再看看晚近的历史记录和1791~1953年的泰晤士河潮水水位图,会发现潮位的上升几乎是一条直线。
其次,全伦敦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24米,相当多的地区地势很低,许多伦敦人生活在潮位以下,实际上“头顶一条河”。泰晤士河全长344千米,目前每天潮涨潮落超过0.5米。这种“地利”不可改变,潜伏着的直接威胁和巨大危险也就不可改变。
如果再考虑到下述一些极端情况,也难怪伦敦人在看过影片后一直忧心忡忡。现仅举三例:
第一,如果洪水来临之时,大水闸不幸恰恰发生了机械或电气故障。
这绝非耸人听闻,众所周知,凡是机械或电气产品,就必然存在着可靠性和故障率问题。美国的航天飞机可靠性应该很高了,不也发生过爆炸吗?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虑。因为大水闸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可靠性,多处留有冗余或备份。它采用了3套并列供电线路,配备了3套发电机组,闸门的起闭也设有备用机组等等。
第二,如果洪水来临之时,巧合了北海海啸、巨浪或地震,正如《水啸雾都》里所反映出的情况。
这绝非杞人忧天,因为大自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皆有可能。2008年2月27日,英国就发生了5.3级地震,震中就在英格兰东部。而据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贝斯特博士的研究,全球气温的升高有可能造成海底甲烷水合物或含有甲烷的冰帽融化,甚至海底结构的瓦解。而这极可能导致北海发生如海啸般的巨浪,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挪威和英国。
第三,如果洪水来临之时,刚好发生了战争,大水闸被炸或当局无法顾及水闸的开启。
这也绝非痴人说梦,因为世事难料。翻翻历史,你会发现,泰晤士河上的战争从来就不稀罕。想当初,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北欧海盗就都是逆泰晤士河而上,才占领不列颠的。而纳粹德国对伦敦的轰炸,许多英国人还记忆犹新。
由此可知,泰晤士河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实在是流淌在英国人心中的无尽忧虑。(文章代码:0214)
责任编辑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