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秀莲
〔关键词〕 幼儿;体育活动;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13.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B)—0051—01
自信心是人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向上的情感倾向。它是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然而,自信心缺乏的幼儿,通常表现为胆怯,遇事退缩,害怕困难 ,不敢尝试。那么如何解决幼儿所遇到的此类问题呢?我认为,让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而且活动本身对幼儿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体育活动能充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在体育活动中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着重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乐观、向上的人格,同时在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进行了反复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为幼儿提供参与锻炼的机会,促进自信心的形成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能以勇敢、积极的态度去参与体育活动、感受活动过程,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起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小伞兵》的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大胆地由高向低跳,可是却有几个幼儿胆子特别小,还没跳就退缩了。为了鼓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勇气,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我决定降低跳跃高度(由35厘米降至20厘米),然后再进行指导和鼓励。经过几次尝试后,他们紧张的情绪缓解了很多,也能够像其他幼儿一样自如地跳跃。随即,我又慢慢增加了高度。由于这部分幼儿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也逐步克服了胆怯的心理。
二、正确评价幼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研究资料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就越是不加质疑地接受成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幼儿才产生了对生活、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若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表扬、鼓励、尊重,则幼儿的自我价值感高,自信心强;若教师对其一味训斥、责备、羞辱,则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低,从而自卑、胆怯。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做到在言语和行为上处处照顾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以让每个幼儿在能力、情感方面都获得愉快的体验,在积极的评价氛围中,主动地投入活动,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技能训练时,由于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有差异,教师评价时就不能单以技能掌握的好坏为依据,应多从细节入手,发现幼儿的优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相信每个幼儿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经常运用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欣赏的眼神、鼓励性的微笑、点头等方式表扬幼儿的行为,可以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不断提高。
三、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增强自信心
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活泼好动的天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设置身临其境的情景,又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在“玩沙包”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同伴,讨论、尝试玩沙包的方法,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幼儿在尝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玩沙包的方法,如可以两人互相投掷,还可以夹在腿中跳,头顶沙包跑、踢沙包、跳方格……经过多次尝试和体验,幼儿不但知道了沙包有许多种玩法,而且通过不断尝试获取了经验,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玩法,这样既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又使他们学会了跑、跳 、投掷等多种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鼓励幼儿相互交往,提高自信心
在体育活动中,我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往,通过交往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提高自信心。因为群体中往往存在着竞争意识,竞争需要自信,竞争也可以使人自信。在平时组织活动时,我总是有意地让幼儿结伴合作,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比赛,让幼儿在合作交往、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以不断提高自信心。
其实,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强化。尤其是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教师更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在长期的强化教育中成为具有很强自信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