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神韵——丝绸之路古代雕塑(上)

2009-02-12 08:47周家聪
收藏·拍卖 2009年1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

周家聪

古代的“丝绸之路”一直拥有极富浪漫和神秘的文化色彩,它将东西方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

甘肃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部位和黄金路段,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门户,文物古迹极其丰富。2008年11月12日至2009年1月12日,由甘肃博物馆、武威博物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大漠神韵——丝绸之路古代雕塑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展示,分别是“秦汉雄风”、“魏晋风貌”和“隋唐遗韵”,这是106件珍贵的文物非常难得地首次在广州亮相。此次展览的展品以甘肃出土的古代木雕、陶塑和铜铸冥器为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是了解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是古代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收藏·拍卖》杂志特获许可,将以连载的方式,在上辑中主推该展的“秦汉雄风”部分,下辑将推出“魏晋风貌”和“隋唐遗韵”部分,为读者独家呈现丝绸之路的瑰丽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领域内最具时代特质的,当推冥器雕塑——俑。美术史家巫鸿先生在其《说“俑”——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中认为,“俑”或“墓俑”是指专门用于随葬的一种雕塑作品(编者注:见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p587,三联书店,2005年)。尽管俑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我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但却在较大的范围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现实生活,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舆服制度、生活习俗等皆有重要意义;而且作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其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和题材内容,均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特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不平常的地位。

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和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也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在阴间使用,以此构建一个理想的来世生活环境。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而用之也。”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证明了在孔子前后的时代确实有大量的俑出现。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历代遗留下来的各类俑,数量相当巨大,质地多种多样,造型也伴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嬗变。

俑作为专门用于随葬的一种雕塑作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它最早是专指古代墓葬中随葬的偶人,后来外延有所扩大,又包括了车、家具、房屋、家禽等与生活相关的各类物品的摹拟品。在“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思想作祟下,古代厚葬风气十分盛行,尤其是具有显赫地位和雄厚家资的王公贵族及官宦之家,因此在其墓葬中常有大量的俑作为随葬品。大凡国家大一统的朝代,如汉、唐,国家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雄厚的经济基础,又促使人们在各个领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为用于厚葬的俑的大量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俑的多样性奠定了社会基础。

俑是古代工匠创作的雕塑工艺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优秀之作,体现着各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整个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次强盛的国家大一统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雕塑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两汉雕塑题材丰富,风格明快酣畅,对后世雕塑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陕西兴平霍去病墓的石雕系列,以其雄浑大度的气魄和概括简练的造型驰名中外。汉代的俑也同样具有汉代石雕的这种特点,以生动的姿态、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色彩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以简洁的造型、多变的体积组合和雄强浑朴的气度、大巧若拙的艺术手法达到了时代艺术的顶峰。汉代的俑是汉代雕塑艺术的精粹,反映了汉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开辟了中国木雕写意流派的先河。

汉人以厚葬为德,厚葬之风在西汉中期极为盛行。汉代的统治阶级既要信奉儒家思想和不违背祖先的:“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的信条,又要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以示其生前国力强盛,歌舞升平,于是,俑在汉代得到了大发展。汉俑是在秦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俑的制作方法,其种类、数量、制作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下的产物,统一、单纯、威严是其主要特征。汉俑与秦俑相比,气魄不足,但在题材多样、类型众多、反映社会风貌内容广泛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代的俑,在材料上以陶和木为主。而木俑则在河西走廊出土较多,著名的如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木俑。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段,汉武帝时在此设重镇。这里土质干燥,年降雨量少,使得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木俑保存完好。这里出土的木俑包括木雕舞俑与侍俑、木雕镇墓独角兽、木狗、木猴、木牛、木马、木鸡、木鹅等,技法古拙,题材丰富,风格鲜明,堪称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木俑艺术的代表。武威汉墓的葬俗受到中原和川青地区的影响,其木俑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武威汉墓出土的木俑根据各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简洁、单纯、概括而又生动、有力、传神,没有精雕细饰,也没有对细部进行忠实地描绘,而是以粗犷洗练取胜,无拘无束而自由奔放,显示出力量、运动的气势,构成汉代木俑的艺术特色,折射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面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域外艺术的式样、技术及工匠也流入东土。这一时期,在北方流行以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为冥器,在南方流行以青瓷为冥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虎子(溺器)等最具特色。由于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陷入大规模的混战之中,人们无暇顾及死后世界,再加之统治者的提倡,汉代的厚葬风气有所遏止,而代之的是较为节约的墓葬,随葬的俑数量种类都大为减少,而且大多简单草率,故此俑的种类与制作跟汉代是无法媲美的。到南北朝后期,社会相对稳定,厚葬之风又开始复苏。

这一时期的陶俑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崭新面貌。由于当时在全国各地先后凿窟造龛,使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也促使俑的造型与风格迈向一个新的境地。此时陶俑中人物的面形、表情和姿态,都与佛教造像尤其是菩萨、力士和供养人像基本相同,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理想,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女俑尤多瘦削形的秀骨清相,但也有少数头大身短、面形圆浑的类型。从众多的陶俑、石俑等造型风格来看,北方的俑古拙浑朴,南方的俑清秀端庄,南北风

范各有特色,互相辉映。

唐代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营养,出现了蓬勃的生气,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作为雕塑艺术的俑也概莫能外。唐代流行厚葬之风,据《旧唐书·舆服志》载:“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困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土庶。”因此,唐时俑的制作不仅盛极一时,而且艺术水平极高,题材、内容比以前更为扩大,不仅反映了官僚贵族们的生活,也间接反映了经济文化与国际交流的状况。由于已经掌握了更熟练的写实能力,并承继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俑表现的范围和表现的能力都加强了,而且抓住各种物像的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特点加以概括刻画,反映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例如:陶俑中就有武士(将官和兵士)、文官、妇女、小儿、乐舞人、仆奴、胡人等多种形象,其中特别以妇女和乐舞人数量最大,姿态及装扮的变化最多;动物中有马、牛、狮子、骆驼、鸡、鸭等。神怪的形象有可以御鬼的镇墓俑。所谓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是唐代陶俑中的重要门类。唐代以前,墓葬中多用镇墓兽、武士俑辟邪降魔。到了唐代初期,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墓葬中出现了天王俑,并逐渐地取代了武士俑,但许多天王俑仍然是模仿武士俑的造型。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作镇恶驱邪之用,这种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佛教天王像趋于写实,而随葬天王俑则夸张可怖,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这些作品形象地记录了唐代三百多年间王公贵族的豪华腐朽生活,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经济状况和风尚习俗。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唐代时对文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侧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所以,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的,更多的是音乐、舞蹈、服饰……表现在唐代陶俑上,突出的特点便是“胡化”,如“胡人舞蹈”、“西域奴仆”、“骑马商人”等形象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陶器常敷以铅釉,铅釉的颜色最普遍的是黄、绿、白三色,色彩亮丽,名“唐三彩”,所以这种陶器也称为“唐三彩”。唐代陶俑中也有很多“唐三彩”,且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有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唐俑创造了多种形象,广泛而生动地反映现实,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效果,具有高度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的墓俑艺术的转折点。宋元以降,由于葬俗的变化,特别是焚烧纸冥器习俗的流行,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急剧下降,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于死后的墓葬礼仪逐渐淡漠,随葬的俑人已经很少见到了。这一切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俑这种独特的随葬雕塑艺术品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宋代以后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