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兵
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文学和科学应该是成长过程里面非常重要的两只翅膀。国内的少儿图书市场,文学类一直是独领风骚,而科学普及这一翼比较柔弱,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出版者的重视和读者的认可。
科普图书艰难前行
回顾历史,从一百年前就有人一直在呼吁科普图书推广工作。1902年的时候梁启超做《新小说》,他列了十种小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科学小说。也是同一年,鲁迅翻译凡尔纳的小说,前言里面写得很清楚,就是科技非常有用,但中国人一读起来就瞌睡。所以鲁迅先生想从科幻小说引进入手,使读者阅读时既不瞌睡,又把科技知识学了。
时间过去了100年,时至今日,科学普及工作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们仍然还没有解决科学普及图书的策划推广工作。前些年科技部专门组织五十个院士写了一套科普书,结果书出来后没人买,基本上是失败了。
知识的单向灌输依旧是大量科普读物的最常用手段。我国的科普读物大多还在遵循“灌输论”,居高临下,让读者处在被动的位置,是典型的“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 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创作的科普读物缺乏人文情怀,而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作又缺乏科学精神。
以科普图书拓宽儿童视野
在前不久召开的“科普读物与儿童成长五人谈”座谈会上,著名儿童作家张之路告诉笔者,只有把科学变成可见的、文学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并把这部分东西拿到孩子面前,才是中国推广科普要走的一条道路。比如说拿一个啤酒瓶,里面放上水,这边让阳光射进来,啤酒瓶子后边是白墙,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倒影坐在白墙上,非常直观,非常简单,这就是科学、生活。当一个人接受了科学以后,他的智慧、视野就会加强,就会扩大。
“看到中国的孩子只知道学习语文、数学、英文,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直不起腰,我的心都在颤抖,或者是难过。”海豚传媒创始人、总经理夏顺华如是说。他说,今年元月份看到媒体报道,教育改革规划可能2009年年中出台,温家宝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感到无限地兴奋,一定要就中国孩子的教育广度给温总理写一封信,我们不能再只是语文、数学和英文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中小学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岩教授认为“一套好的科普图书,无论是对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非常具有适用性。”他告诉笔者,从应试教育来说,要提高学生成绩,就应该符合今天的学习观,现在的最新观点认为,学习是在一种多元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学习就是建构,而建构的过程就是要有更多方向的资料,才能更好地把它建构起来。如果使用一套丰富的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图书去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就比那种单一地每天念课本强多了。
学习源于好奇心
《十万个为什么》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畅销不衰,发行量总计600万套(8000万册),现在每年仍有10万套的发行量,可以说养育了几代人。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个是它的覆盖面相对小,另外它的形式比较单一,与读者互动不够。
夏顺华一直在寻觅一套网络时代下更适合我国少年儿童阅读的大型科普丛书,《什么是什么》进入他的视线。《什么是什么》丛书已经被翻译成30种语言,遍及45个国家,仅德育版就已经售出了5000万册。“学习源于好奇心”是德国Tessloff出版社创办者Raganr Tessloff在《什么是什么》创始之初,所提出的一个编辑理念。这个理念在当时是具有相当超前的意义,并始终贯彻和体现在《什么是什么》的每一个产品中。夏顺华开始追踪这套图书,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最终以实力和诚意获得德国人的认可。
海豚传媒策划总监徐鲁认为,《什么是什么》有大量的非常漂亮的图画,它里面有很多科学家给小读者的一些提问,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来回答,读来能让小朋友更喜欢。
《什么是什么》的市场表现会如何,笔者会持续关注,如果这个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品牌科普丛书能够在中国畅销,让在应试教育中拼搏的孩子能够获得阅读的乐趣,也不失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