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权
[摘要]新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适应着国内的良好形势逐渐兴盛起来。在促使历史剧走向繁荣的众多因素中,受众心理是最主要的。而社会文化心理作为受众心理的主流,作为一种非个体的包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历史剧的勃兴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致力于探讨当代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欲望宣泄、娱乐消遣、后现代的消解性审美心理等社会文化心理对历史剧勃兴的巨大推动作用,对历史剧的创作、批评和欣赏都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勃兴;社会文化心理;欲望宣泄;消解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觉醒,随着电视剧艺术本体意识的确立,秉承了深厚的史学传统和文艺传统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历史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走红国内外。90年代以来的历史剧受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观念的加强、文化结构的转型、文化检查制度的相对宽松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历史剧走俏的同时,关于历史剧的评论也纷至沓来。其中多数却是奔着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剧、是否“戏说”等热点问题而去,虽说历史剧的兴盛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决定历史剧走红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受众心理,是受众高度欢迎的态度促成了它的走俏,社会文化心理作为一种非个体的包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受众心理的主流,它对历史剧的兴盛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文化心理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及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经过抽象而成的价值判断系统。其中,“当代文化思潮是民族集体意识中当代形态的各种文化观念的总和,它是社会文化心理中最活跃、最激进、最表层、最有创造力的因素。”(由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欲望宣泄、娱乐消遣、后现代的消解性审美心理等社会文化心理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内含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颇具活力的文化思潮,因此它们对历史剧的勃兴必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本文避开众声喧哗之处,致力于探讨这些社会文化心理对历史剧兴盛的推动作用,希望借此给历史剧的创作、欣赏和批评带来一些借鉴作用。
一、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欲望宣泄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人的本能欲望即“本我”常受“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常常需要一定的宣泄途径,才能求得欲念的满足。除了人的本能欲望以外,有论者认为,还有许多诸如政治、道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欲求也常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而难以得到满足。这些愿望在心理底层或暂时蛰伏,或躁动冲撞,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潜心理系统,在这样一个潜心理系统中,总有某一(些)方面无法达成的愿望在一定时间内的逃逸冲动特别强烈,从而使得心理底层处于激烈动荡的状态,常引起心理的失衡。因此,人们也常须依赖于一定的宣泄手段才能求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而文艺作品则是宣泄欲望、平衡心理的最好工具之一。历史文学在这价值层面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历史演义小说的作家不仅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传播历史知识,翊扬道德教化,鼓吹劝善惩恶,更喜欢抒泄愤懑不平和寄托政治理想。今天的影视文学,大多都秉承了这一传统,在追求娱乐性和思想性结合的过程中体现情感宣泄这一艺术价值。而电影和电视,则以其鲜明的梦幻特色,强有力的同化机制和社会许可的欲望释放等特点,使观众的不同层次的心理欲求得到满足,即获得一种假想中的替代性满足,基于此,我们认为,转型期的历史剧具有较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性的欲望宣泄倾向。它担负起释放民众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政治欲望,平衡大众潜心理系统的价值任务。
八九十年代,关注现世生活,重视情绪宣泄,注重文本表层娱乐的大众文化一出现,便成为国人宣泄情绪、调剂精神、丰富生活、平衡心态的有效工具。电视大众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最突出代表,自然也就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欲望宣泄的最佳平台。电视通俗剧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文革”时期的政治高压及其实行的封建文化专制的一种反拨。其中“戏说”剧对历史人物的随意开玩笑之风,“究其人文背景,是对十年‘文革实行的封建文化专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动辄遭来迫害,甚至是杀身之祸的反动。”这一类电视剧以其民间特性表现出来的“狂欢”倾向以及由此表露出的“酒神”情绪来表达对政治高压的不满。又以游戏的态度、方式暗中对抗着严肃的政治宣教,还珠格格对宫廷礼仪的反抗,刘罗锅对皇帝的戏耍、对皇权的挑战正隐喻着曾经出现过的民众与政治高压话语的对抗关系。
除了文革时期的政治高压和长期的刻板政治宣传令人反感外,现实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更容易引起人们对现行各种机制的不满。因此,许多现实题材的“主旋律”剧如《苍天在上》、《抉择》、《红色康乃馨》、《绝对权力》、《省委书记》等都以“反腐剧”的面貌出现,直接宣泄着对腐败行为的不满情绪。电视剧《红色康乃馨》更是通过演员演讲的方式在大结局中直接抨击现行各种机制的弊端。而一些历史剧则往往以“借古喻今”的巧妙方式来显示出这种心理倾向。其实,这是90年代以来大部分历史剧的共同特点。这是因为,借助历史剧去宣泄人们心头的愤懑不平,满足他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这是一种不易和官方意识形态直接相抵触的有效方法。其中宣泄的方法或隐或现,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塑造清官、明君等形象。明君康熙、雍正和清官于成龙、包青天、刘罗锅、纪晓岚、李卫等一个个理想的荧屏形象,都被人们拿来对照现实生活中的贪官和尸位素餐者,以发泄内心对贪污腐败、因循守旧行为以及种种不合理的现实机制的不满甚至是痛恨之情,并以此彰显召唤刚正廉明、无所畏惧的英雄们重整山河,使四海清平的愿望,二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口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宣泄人民对社会现实弊端的不满情绪。如:
(1)谭一德:“不痛快!实话说,人世间最不痛快的事就是当官,但不知为什么人人都想当,真正为公的官有那么好当的吗?难!”(《康熙微服私访记》I)
(2)康熙:“恶人猖獗,百无顾忌,为官的可以不听不见,但百姓往哪儿躲啊!”(《康熙微服私访记》IV)
这些人物语言,明显是对官僚作风的强烈愤慨。
又如《乾隆王朝》第3集,闽浙总督陈辉祖因在查抄甘肃总督王宜望家产时利用掉包计牟取暴利而被下狱,作为死囚的他在狱中对皇上说了以下一句话:
“您要是把天下的臣工全部都惩办了,那或许会冤屈几个清官,您要是隔一个惩办一个,那您可要漏掉很多的贪官哪!”
在这里,作者正是借古代一个对官场有着深刻体会的死囚的口,非常有说服力地影射了贪官泛滥的社会现实,从而也就道出了大众的心声,宣泄了大众的情绪。
由于“当通过古人之口说出那些不言自明的道理时,反而显得特有说服力。”所以借古人的口表达当前人民的普遍心声,往往容易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这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在国内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
二、娱乐消遣心理
受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以及物质生活水平和政治宣教等因素的共同限制,休闲娱乐活动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全民性的公开的自愿和自觉的追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娱乐消遣心理才凸显出来,中国电视娱乐功能也终于战胜其宣教功能上升到主要地位并一举征服最大多数民众。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人欲”被释放出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的欲望需求。其次是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入侵,使民众对精神享受有了更强烈的自觉追求意识。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向前迈进,人们普遍感到竞争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精神的高度紧张引起了身心的疲惫,因而在一天的工作之余,人们最想做的就是休息和娱乐,以消除身心的疲劳。所以,“不排除有的人出于一种特殊需要看电视剧是为了‘学习或者‘政治,但绝大多数人是在劳作一天之后找回片刻愉快,缓解疲劳。”
作为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剧正是迎合着人们的娱乐意识、消遣心理而走向兴盛的。今天,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娱乐历史已形成历史影视的创作狂潮。其中的现实根源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心理等因素之外,还跟知识分子当下的精神状态有关,转型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失意和“失语”的精英知识分子终究放弃了清高自许,欣欣然与大众合流与历史“共谋”。正是由于知识分子乐于“介入”历史,因而才使大众娱乐历史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文本,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喧哗局面。
而从总体来看,历史剧主要是以其通俗剧的形式及其必然具有的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欲望化等等艺术品格来显示出大众日益强烈的消遣娱乐心理。
通俗剧是一种相对于“主旋律”剧和高雅艺术电视剧的以故事为主的情节电视剧,它不刻意追求“主旋律”的宣教作用,也不必追求艺术的精致完美,“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娱乐”,以1980年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作为标志,中国开始了通俗剧的创作实践并在90年代初以《渴望》的轰动播出为标志进入大发展阶段。从此以后,通俗剧便逐渐成为了电视剧的主导形式。而通俗历史剧则以《武松》的成功播出为标志开始了其征程。其后主要向肥皂剧和“戏说”剧的形式发展,并和“主旋律”历史剧共同构成繁荣的荧屏历史景观。通俗历史剧普遍以强调平民意识,注重世俗生活、世俗情感等手法让观众从真实走入虚幻空间,并且在十分亲切的感受下获得休息娱乐。
当然,通俗历史剧更多的是以“戏说”方式表现出游戏性、欲望化倾向和“狂欢”化效果。“戏说”是在编导“拿历史说事”的目的下出现的一种对历史有强烈虛构性甚至游戏性态度倾向的叙事话语。按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的说法,“戏说”可分为两种,“一日‘游戏之说,二日‘戏剧之说。前者易出现轻浮、浅薄、不严肃、随意甚至胡编乱造的情况,一开历史玩笑,以历史名人取乐之过,而后者就是抓住历史本质,不拘历史史实,大胆虚构、呕心创造一‘不是历史,胜似历史。这便是真正的‘戏说之妙。”不管怎么说,90年代以来的许多历史剧都以“戏说”剧的面貌出现,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为了取悅品味不高的大众,“戏说”剧的游戏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插科打诨、夸张变形、荒唐滑稽,无所不用,有时候,“剧中的人物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跳进跳出,口中说着当代人的语言,讲着当代人的思想,谈着当代人的事情,搞得成功的则不仅博得观众一笑,还引起观众深入的思考。”因而有专家指责说,这些电视剧“有常识性贫困,如唐人着汉服,汉人诵魏句,古人说今话。”而且往往“情欲泛滥,沉迷于性冲击,具有‘煽欲癖,甚至以丑为美,为丑而丑,‘无戏不妓、‘拳头加枕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游戏化、欲望化、狂欢化的叙事手法,使观众从中收获到无穷的快适感。
除了通俗剧以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主旋律”历史剧如《唐明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末代皇帝》、《三国演义》等也越来越突出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这些历史剧,或者因其“人性化”的刻画而走向通俗化、娱乐化,或者通过更多的戏剧冲突和大量的虚构细节以满足大众娱乐心态。
三、后现代的消解性审美心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弥漫。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在理论界有削平深度、消解中心、解“元叙事”,丧失主体性和历史感或反崇高、反传统,非整体、多元论等多种阐释。但由于后现代以消解和颠覆一切既成话语体系为最终目的,因此说,“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消解性文化”,后现代精神的核心则是消解性。而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个体文化心理不断进行陶铸,因而就出现了一种后现代式的文艺审美心理——消解性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使人们喜欢通俗浅显的平面化艺术,追求多元化的艺术样式,乐于看到经艺术重构的有趣的历史,同时不自觉地疏离经典、崇高、一元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大量的后现代古装历史剧正是以其消解深度、消解历史本体、消解传统一元观念等特征来印证受众的消解性审美心理的存在。
首先是消解深度模式,追求平面游戏。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削平四种深度模式,包括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模式、关于显现与潜在的弗洛伊德模式、关于真实与不真实的存在模式以及关于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学模式。而“所有这些用来衡量和检测事物的认识深度的标准,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中,已经被新的实践、话语和文本游戏所取代。”因此有学者指出,“电视剧编导们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或时代感,艺术性或思想性,终极价值或精神升华,因为收视率与卖什么价显得更实际一些。这时,作品的深刻意义就不存在了。”同理,历史剧的创作者们,大多遵循后现代的游戏规则,逃避趋向深度模式,一味进行平面化的叙事,因而就出现了大量的肥皂剧、戏说剧、武侠剧、言情剧等纯粹的娱乐剧、喜剧甚至是闹剧。这些剧作以远离主流精神和反精英姿态体现其无深度指向,同时又以虚构、拼贴、反讽、戏拟、调侃、逗笑、打闹等叙事手段强化了其平面化,游戏化倾向。其中对古典名著的“游戏性”包装、演绎则是消解深度模式的最明显、最快捷又最能吸引观众发笑的手段。原作的悲剧意义、正邪斗争和对真摯爱情、友情的歌颂都变作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快感游戏。
其次是消解历史本体,喜好戏说空间。新历史主义者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及“历史是处于不断被改写之中的,除了文本形式之外,历史是无法企及的。”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商业文化便以消费文化的游戏态度去重构生动感性的历史画面。商业化了的艺术则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将历史的碎片进行拼贴,取代真正的历史。由于在把历史从人类记忆深处放逐出去之后,习惯于把重组的“历史”交还给大众感官的直觉活动及其娱乐性满足,因而在娱乐化为主的历史影视中,娱乐性的历史常通过虚构性话语,将现代主义的过去意识即“传统”或“记忆”变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过去”的形象或印象,满足着大众的感性欲望,对此,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以其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了证实。剧中的乾隆、和砷及刘庸几乎完全跳出了“历史”,他们在忠奸斗争的主题下都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帝王平庸、奸臣愚蠢、忠臣机智、诙谐,一目了然,谁都不再阴沉严肃,君臣关系也不再紧张对立,而是其乐融融:常常是乾隆与和砷一起合作去戏弄刘庸,而更多时候是刘庸捉弄皇帝和奸臣和砷,仅此而已。在这样游戏式的互相捉弄过程中,历史影视收获的是笑声,消解的是历史的真实和神圣。同样,《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中的历史均被处于戏说的状态,同样丢失了本来面目。而像《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剧,也在“真实”的旗号下提供了虚构的历史,其消解作用更为迅速而又不知不觉。总而言之,在商业文化中,尤其是在娱乐为主的文化艺术中,历史被推进了一种游戏过程,历史本体被虚化了。
消解一元观念,追求多元思想。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原則导致了其多元价值观念,认为“怎样都行”(费耶阿本奉语),这样它自然就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一元论,消解了单一化、片面化的思想。于是,后现代主义文艺便出现了创作理念、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受众欣赏趣味的多样性。观众的包容和作家大胆尝试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的历史影视作品。同时,由于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言说,故重拍、争拍以及剧作“撞车”等事件便时有发生: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皆由央视在原大陆版或港版电视剧基础上重拍播出。电视剧《隋唐演义》曾有4家单位争拍,而张艺谋导演则请包括苏童在内的好几位作家分别为电影《武則天》编剧,同一个历史人物。演员王刚塑造的和砷跟演员陈锐演绎的和砷却大相径庭但都得到广泛好评……
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是全方位的,后现代的消解性心理也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它也从多方面影响着历史影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