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达莎
[摘要]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技术和艺术的不断发展变革,纪录片的种类日益繁多,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本论文所涉及的是一部著名的人类学纪录片《哭泣的骆驼》。它讲述了蒙古国戈壁荒漠上一段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感人故事,通过对影片制作特点,内容分析,来发掘其中对感情的书写,以及对自然,对生命的膜拜。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生命;情感;自然
《哭泣的骆驼》讲述了蒙古国戈壁荒漠上一段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感人故事。骆驼产仔的季节到了,乌干纳一家也迎来了新一批小骆驼。其他小骆驼的到来都波澜不惊,只有一位可怜的骆驼妈妈难产了。经过两天艰难地挣扎,这最后一只小骆驼终于降生了,这是只温顺可爱的小白驼,可它那刚经历生产痛苦的妈妈却对它不屑一顾,弃之不理,无奈,乌干纳一家决定从镇上请一位著名的乐师,来为这母子俩做一场霍斯仪式,优美的乐声中,焦躁的母骆驼渐渐平静,心中的母爱随着这流淌的音乐迸发出来,终于,泣泪涟涟的母骆驼俯下身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在古老的音乐仪式下,小骆驼也终于重拾母爱。
看这部片子始终很纠结,因为实在有些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这部作品是由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的两名学生拍摄的,其中一名就是地道的蒙古人。据说作者本人也没把这部片子当作纪录片,可是它却以纪录片的名义在世界获得大奖无数,例如2004年德国国际电影节最佳本国纪录片奖,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欧洲电影学院最佳纪录片提名,2003年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隐藏在剧情片背后的优秀的人类学纪录片,因为它表现了蒙古戈壁荒漠中真实的生命状态和人性的真善美。
风吹过沙丘,天高,云淡,地荒。通过影片中无数个空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戈壁荒漠上这样的自然风貌和生命状态。也许,这里曾经水草肥美,溪流潺潺,但那些都已经随着漫天黄沙尘封于历史中了,时过境迁,如今,这里荒凉的令人不敢驻足。但是,那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依旧驻扎在这里,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热爱这片荒漠,固守着祖先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古老传统,他们心满意足的生活在这里,羊奶、酥饼、驼群、《劝奶歌》、祭天仪式,多少年来不曾改变。他们敬畏这里的天地,尊崇这里的生灵,正如拍摄者所说:“我们不希望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存,并始终追求索取和给予的平衡”。他们的生命坚韧而多情,也许是神的抚慰,也许是信念的力量。影片具有明显的故事性,建构起整个故事框架的就是乌干纳一家九口人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行为的展示也正是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最像纪录片的部分:强调展现真实生活的片段,直接表现被摄人、物的真相,全片没有权威性的、主导性的声音,没有解释性的字幕,更没有任何形式的记者采访;多使用长镜头,像是借给观众一双眼睛,来窥视这家人的自然生活情态;声音运用简单而直接,作者的主观视角被削弱了,最真实的生活流程被呈递在观众面前,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动物的生命,在这部片子里与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尤其是与人类之间那种相互依赖,犹如一家的生存状态更是展露无遗。羊,骆驼,这些不仅是乌干纳一家生活的来源,更是他们生命的伙伴,片子里,展现动物的生存环境时多用了小全镜头,把骆驼、羊群等置于蓝天、黄沙之中,表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展现动物与人相处的镜头多是中近景,甚至是特写。例如乌干纳与小羊羔亲昵玩耍的镜头。乌干纳妈妈安抚焦躁的母骆驼“你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呢”,以及给小白驼喂奶的镜头等,使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谐共处的情谊自然的流淌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如第一只小骆驼吃奶的镜头以及它没有心机地忽闪着机灵的双眼,好奇地望向这个陌生的世界的镜头,小白驼孤单的望着远处的妈妈的镜头等。和一些对比性的蒙太奇组接镜头,如孤单的小白驼的镜头对比小羊羔守着妈妈吃奶的镜头,表现小白驼和妈妈疏离的镜头对比其他骆驼母子温馨亲昵的镜头等,这些都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主观评介和态度,正是这些特殊的关系镜头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反省。这也是人类学纪录片的独特之处,
在本片中,自然界不只是简单的作为表现人、动物的背景出现,而是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含义以及饱含作者的一种对戈壁荒原特有的情怀。片中展示这些自然环境的镜头多用了境生像外的空镜头和引导人去观察和体味的长镜头,抒情色彩浓重。风暴,沙丘,龙卷风,枯木……这些类似于图画的、造型性很强的镜头给人的感受是,既有对荒漠的恐惧,又能体会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子民对这一方水土的眷恋。当然,我想,也许还能引起许多观众对远古时代的草长莺飞,水绕山丘的想象和念恋。作者把这些相对真实的戈壁景象铺开陈列在我们眼前,是人类主宰着自然,还是自然一直把我们擎在手掌心?通过这些意味深长的空镜头和长镜头的展示,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吧,但肯定都关乎生命的意义,关乎生存的价值!
影片中展示了蒙古戈壁荒漠上人们的两次祭祀活动。一次是祭天仪式。一次是为小白驼母子举行的霍斯仪式。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细节均表现了蒙古民族那种对神灵的态度,比如给初生的小骆驼戴绳套的时候,奶奶把羊奶淋到小骆驼头上,以祝愿它长的健康壮硕。这些展示让我们很轻易地捕捉到蒙古游牧民族那种尊崇天神,并信守天、人、自然和生灵共生共息的感情“承诺”,也许正是信仰的文化力量才让蒙古人民与生态环境合二为一。
《哭泣的骆驼》为我们纪录了一个自然、真实又温馨唯美的故事,全片结构清晰,叙述生动,普遍运用的长镜头。原生态的现场声等都让我们坚信它的真实性,也是它获得纪录片大奖的基础;境生像外的空镜头,细节的敏锐捕捉,造型性很强的艺术化构图,引导人们进行哲理性思考和体悟,这些特点則是使其获得大奖的精华所在吧!故事是本片的核,真实纪录的画面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手段。影片在和谐中也展现出了一些冲突,主要体现在原始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对立。收音机,电视机闯入了牧民们的原始生活。也许戈壁上的生活再和谐也难以抵制科技的侵入,有些平衡势必将被打破,老人认为电视机是无用的,而孩子却对这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老人代表古老的文明,孩子代表现代文明,这种对立将会有个什么样的结局呢?作者没有说,只是在影片最后给了这样两组画面:一个是大全景:天、人、驼群,画面温柔却有些清冷,另一个是狭小的蒙古包里乌干纳兴奋的摆弄电视机,画面热闹却嘈杂。作者什么都没说,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其实,也许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自然界的生命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但也许正是这些不确定性造就了生命的魅力,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探究。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充满悲天悯人大情怀的作品代表了人类学纪录片的理想和信念,它将永载纪录片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