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3:龙帝之墓》:一场杂糅中西文化的西方语境探险叙事

2009-02-12 08:47肖立青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肖立青

[摘要]根据《木乃伊3:龙帝之墓》的创作视角、叙事主体、叙事客体的定位及关系考察,可以发现这实为一场杂糅中西文化的西方语境叙事。本文就是重点讨论其中的它者话语效果,考察影片中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之外在表征和内在表述,根据该影片创作视角、叙事主体、叙事客体所反映的西方人创作主体的定位,分析和总结该影片通过杂糅中西文化完成西方眼光中的中国之叙述策略。

[关键词]《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西方文化元素;西方眼光;探险叙述

一、前言

影片《木乃伊3:龙帝之墓》(The Mummy:Tombof the Dragon Emperor)讲述的是2000多年前,残暴虐杀的始皇帝——龙帝遭到女巫紫苑的诅咒,和其兵将一起被变成了兵马俑,封印于地下宫殿中,到了现代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国青年考古冒险家亚历克斯来到中国,在华中北部进行考古挖掘,冲劲十足的亚历克斯找到了隐秘千年的龙帝墓葬,同时,他的父母,如今隐居于英国牛津郡过着平静生活的奥康纳夫妇,冒险家里克和妻子伊芙琳,接到了一次新的“任务”——冒战乱之险护送一颗叫“香格里拉之眼”的珍贵文物到中国上海博物馆。结果,这颗宝石发挥传说中的魔力,喚醒了千年龙帝,恢复了他的神力,并且试图与反动军队重振皇威,以暴政统治世人。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邪大战随即开始。结果以龙帝一方失败告终。

该影片充满东方景观。一方面,从其叙述背景不仅安排在中国,并且融入了许多中国本土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因素的角度来看,该片的创作代表了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从其中夹杂的西方文化因素来考察,又可以读解该片欲表达中西方文化融合与交流的愿望。也有不少观众批评影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反映“失真”,这是偏于强调叙述的自我话语的反应,缺乏民族文化国际化的视野。作为一部跨文化的商业电影,该影片在背景取材、道具制作、动作设计、灯光焰火等等方面也是成功制造了看点的,加上中西方文化的交糅,整个叙事有一定的互动话语效果。

然而,根据影片的创作视角、叙事主体、叙事客体的定位及关系考察,可以发现这实为一场杂糅中西文化的西方语境叙事。本文就是重点讨论其中的它者话语效果,提供一个赏析该片的视角,以期丰富辨别与鉴赏西方话语对中国叙述的方法。

二、影片中的中西文化元素

在电影的文化表述系统里,既包括了肤色、服饰、饮食、语言、建筑等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人际关系、生活习性、民俗仪式、价值观念等内在的意义。作为一部跨文化的影片,本片必定借助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符号来营造某种特定氛围。由于讲述的对象是中国,因此,发掘具有中国本土性的“文化资本是该片一个必要的叙事策略,诸如中国的黄色皮肤、功夫、汉语、古代服饰、古代建筑、地域风貌、民俗仪式、君臣礼仪、宫廷刑法等等电影文化视点均有体现。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地球上的中国版图,用繁体字标着战国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然后缩放闪出的“中國”字样。这不仅是用中国文化里的语言外在表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这些方块字的文化内在表述也让人读出了古代中国在世界和历史上的存在。片尾配以庄严音乐而出现的中国书法“龍、战争、荣誉、胜利、勇气、战士、永恒不朽、军队”等等字眼,也让人感到中国文化的辉煌。

中国的始皇帝收诸侯、统一中国后,修建了瞩世文明的长城。画面上呈现的长城图景以一条逶迤俯地的龙蛇之状为视角,加强人们对龙的传人的联想。而中国的皇帝即称为龙帝(Emperor of Dragon)。然后,故事交代了龙帝为了长生不老,招来术士和仙姑,运用古代炼丹术的阴阳五行,追寻古书中的中国智慧,以修炼长生之道。这又为后来出现的“香格里拉之眼”,即“永恒之眼”作了铺垫。据传说,这件宝物可以“指引人类得到不老泉的永恒生命”。影片中,龙帝就是靠着它的力量苏醒。

影片中还有对中国甲骨文、线装书、风水罗盘等典型文化符号的再现,表现了中国古文明的历史源远而精深。还有,那些表现威严肃穆的秦陵与兵马俑、广袤的沙漠、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迤逦雄伟的雪山、雪人、灯红酒绿的老上海,以及中国春节时的红灯笼、红条幅,爆竹、戏曲和杂技等场景,均为中国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民风,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镜像”。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是属于世界化传播民族文化资本的策略。

然而,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由西方人所作,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西方文化元素。如西方女巫的工作室、规模庞大的女巫图书馆,这些是西方叙述中魔法师做实验、查经据典时通常出现的地点。始皇帝变成三头喷火龙,这是一只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龙,旧上海西方化了的教堂、夜总会、酒吧、舞厅、餐厅等,是当时在华西方人出没的场所。冒险家里克等西方人的枪法和他妻子伊芙琳的击剑术的展现,可与中国功夫相对应,等等。另外,加上女巫紫苑口中念着颇似外语的中国古代咒语、亚历克斯在秦陵考古现场说的洋味十足的汉语,以及后来紫苑的女儿小玲与上述几个西方人交流时对英语的领悟和运用等因素,可以看出中西合璧、跨文化交流的倾向。

三、影片的西方探险创作视角和主体

视角,也称聚焦,是文艺作品创作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技巧。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述角度即是视角。在叙事文学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它不仅对叙述效果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还有助于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创作主体是叙述故事和掌握叙述过程的人。从叙事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叙述主体是谁的主要标准由叙述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语气、风格手法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组成。因此,在分析创作主体时,并不需要考虑作者其人,而关键是从叙事作品里体现出来的叙述主体所形成的特点是否能够符合叙事文本的内容。

对于《木乃伊3:龙帝之墓》影视文本的读解,也可以通过其中的几条叙事视角线索,探究出它们一同进入文本,并整体性地控制一个关于探险的叙述,终而汇集成为该影片的创作主体,即西方探险者兼言说者。

其一,影片一开始就用画外音解说的方式把叙述者的身份定为西方女人伊芙琳,而她的讲述其实又是她写的又一本新书,身为冒险家的伊芙琳在隐退的平静生活里,为了寻求刺激,靠写探险小说来记录和回味自己的战斗经历。通过她在书友会上发言和所贴的发表广告,我们看出此刻她已经完成《木乃伊归来》(The Mummy Returns)的写作,而且很成功地把她自己融入书中的人物。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当读者询问她如今的生活是否与战时生活同样精彩时,她带着对往昔眷恋和对未来憧憬的神情和语调说“但愿如此。”如今她正在冥思苦想关于下一个或神秘、或好战、或神奇的木乃伊系列探险小说的写作,而且口念台词、手挥长剑、上蹿下跳地捕捉写作灵感,热切地享受着刺激的灵感给自己

带来的鼓舞,这就为之后她与丈夫接受去东方中国冒险的任务作了铺垫。

其二,伊芙琳的丈夫里克在隐退的生活里也是闲不住的,他热衷于户外活动。且乐于挑战、富有征服欲。他在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河里钓鱼,因用渔竿钓不到鱼而恼怒地动用枪支把河里的鱼打死,然后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做晚餐。他每次从外边回来,都要摸一摸那套曾经穿去冒险的特工服,可以看出他是那么留恋以前的战斗,他对妻子的探险事业和探险小说很是支持、赞赏,不管是在冒险中还是在写作里,两人都会不分现实与虚幻地合作和鼓励,平日他在家里时是那么寡欲不欢,跟谁都没有心思交流,连儿子都跟他疏远了,只有靠沉浸在诸如《户外活动》(OutdoorLife)那样的书来填补平静生活的空虚,至于妻子的美貌,也只有其在探险中被挖出的宝物旁边时被他猛然发现,如影片中妻子站在龙帝的铜车马旁,此刻,龙威与美艳相衬,丈夫发出了“我好久没这么看你了”的感叹,因此,可以断定,当他接到去中国执行冒险的新任务时的“好奇”询问,实际上就是欣然答应的程序了,而当前来说服的官员用“此刻中国是个危险的地方”的激将法时。他的冒险和征服的欲望被点燃了。

其三,与奥康纳夫妇接受新挑战的同一条叙述线索,是承袭了他们(西方人)喜好探险、征服欲浓、名誉心强等性格的儿子亚历克斯正在中国北方地区开展考古和探索工程。他指点历史文献,分析图解,叱咤指挥,勇闯地墓机关,机灵好战,终因找出被封印的龙帝而功成名就。

另外,还有一条线就是亚历克斯的舅舅约翰逊已经在旧上海开了一家夜总会。而作为当时世界六大都会之一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外交、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中心。喜欢刺激和挑战的西方人到旧上海投机、娱乐,并称之为冒险家的乐园。约翰逊舅舅陪同康纳尔一家,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这场由西方人引导的、对抗中国腐朽帝王复活的惊险刺激的正邪大战。他的视角是旁观的、参与的,从中得到犹如探险游戏的猎奇和娱乐的满足感。并且还不忘投机地偷捡了宝物“香格里拉之眼”逃往下一个冒险之地。

以上几个叙述视角和线索,可以归纳出影片的整体叙述主体是西方人及其眼光。中国的龙帝之墓是他们探索生涯中的一站,其间的战争是他们冒险经历的一部分,它为他们的生活增添刺激和浪漫,也为他们的言说丰富了写作素材。

四、西方眼光下的东方叙述客体

既然这是一个西方人到中国考古探索、执行危险的特工任务、参与冒险刺激游戏的新书素材。那么影片中的叙述客体就是受控于西方人视野和言说下的东方中国。中国成为西方人探索和叙述对象的缘由,已由上一部分的分析作了说明,而对于这个对象在西方主体面前是个什么样的客体,还可以通过考察西方眼光里的中国形象,即中国客体化,加以论证。

首先,西方人在影片中不仅是叙述和叙述参与者,并且呈现一派主动性姿态:亚历克斯和他的教授到中国考古,是探索与发现中国的专家,里克和伊芙琳负责护送“香格里拉之眼”到中国,一来可以物归原主并促成中西友好,二来可以通过帮助在现代战争期间的中国保全这颗宝石来拯救世界,成为送福音的使者。

其次,与此行对应的叙述客体——中国呈现出一副被动姿态。根据有关性别的社会构建方面的理论,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认为男性特征具有主动性(表现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而女性具有被动性的特征(表现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附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因此,从文化的社会性别角度考察,该影片中处于主动方的西方表现的是阳性、男性文化。而作为客体的中国被女性化了。她是古老而神秘的,被埋藏在千年大漠之下,等待西方探索者来发现、来唤醒,其邪恶力量是威武而腐朽的、最终被摧毁的男性帝王权力,而正义力量是以东方女性为代表的,充满了受人认可的积极女性气质——智慧、奇特、配合、美丽、善良等。两千多年来,她们一直默默地固守帝墓,直到西方人的探索,她们才得以亮身于世。反过来说,要不是西方人的“造访”,她们的古老的才华和美德也就会一直掩藏下去。影片中的紫苑和女儿小玲在西方人面前多处于协助、配合的地位,甚至在战斗到最后,她们干脆就把击败龙帝的武器和秘籍交与西方拯救者去承接和发挥。

再者,影片中的叙述客体被古代化了。首先从片名所用的词“木乃伊”来看,虽说现代考古学已发现世界各地都有木乃伊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文艺创作的话题,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应该属于最早发现于古埃及的一个文化现象。如今把它模混使用于属于东方的中国,说明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里是古老的,存在于对茫茫大漠和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等的遥远遐想中,而古老的东西虽然具有神秘的智慧,但是在现实中与属于现代的西方人眼光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如里克在河里按照手中的书本“Fly Fishing”学习一项古老的钓鱼方法——用假蝇做诱饵钓鱼,但是书上所教的技术对于他却根本不奏效,反而使他被渔钩刺了脖子,吃了苦头。结果,他放弃了渔竿,用手枪打鱼。这个情节隐喻了古代与现代的对立;或者说古代文明是落后的,有行不通的时候,此时必须要用现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有,当里克第一眼看到“香格里拉之眼”时,他的反应是——“这个丑东西?”这说明,神秘的东方此时在他眼里像是异物,既古老又丑陋。另外一个因素表现在后来的大战兵马俑军队的较量中,明显突出了中国一方的功夫、马车、古代军队和战马、众箭齐射等古代元素,与西方的军火、枪支弹药、飞机、汽车等现代元素的碰撞,最终,是现代元素取胜了。

总之,西方语境的主动性和优越性言说在该影片中,通过西方叙述者的拯救者姿态得以呈现。而被客体化的中国在片中以西化了的(小玲)为代言人,宣称自己在西方这个帮助者的影响下,决定要过上新的生活了。结尾处,代表“两千多年历史的女人”小玲,用英语向亚历克斯的帮助表示赞赏,并接受他的建议——不要生活在过去的哀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