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电影的现状与问题

2009-02-12 08:47季中扬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邵 霞 季中扬

[摘要]生态电影是指一切包含生态观念的影片,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成熟的类型片,对现代大众的思想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生态电影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视野狭窄、表现手段单一、思想深度不足等缺憾。中国生态电影应该一方面立足于电影的艺术性本位,把生态观念有机地融入艺术形象中;另一方面,要从文化角度反思生态问题,提升影片的思想高度。

[关键词]生态观念;生态电影;文化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由此直接导致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诸多物种不断灭绝。面对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主义思想,要求人们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物种的多元性……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生态主义思想也不断得到深化,甚至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了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等学科方向,而生态文学、生态电影更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广泛地传播着生态主义思想。所谓生态电影,就其广义而言,指一切含有生态观念的影片,包括科教片、纪录片、故事片等。生态电影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成熟的类型片,对现代大众的思想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但中国的生态电影却几乎刚刚起步。本文将对中国当代生态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概略性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思考。

中国的生态电影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刚刚起步,还没有切身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所遭遇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峻问题,因此,在80年代初出现的生态电影基本上都是介绍珍稀物种的科教片,如《草蛤》、《蓝色的血液》等,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影片,如《鱼桑争秋》、《防治沙漠化》等,这些影片还不完全具有自觉、自足的生态意识。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影视界逐渐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电影,如故事片《大气层消失》,纪录片《沙与海》、《远离的愿望》等。这些影片开始完全站在生态主义的立场上,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并将这种关注融入引人入胜的叙事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尤其是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通过讲述一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男孩与一只大白猫一起寻找污染源的故事,来反思、批判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沙与海》、《远离的愿望》等纪录片也采用了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等艺术手法。这种重视将生态思想与艺术形象相结合的趋向开启了中国生态电影发展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影先后面临着电视剧以及电视娱乐节目、网络游戏等的强烈冲击,这就迫使电影要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以曲折的叙事、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当然,生态电影也不例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电影中的科教片、纪录片越来越少,而精彩的故事片却越来越多。如2002年上映的《嘎达梅林》,就是把生态思想有机地融入英雄故事中,影片开头是满眼绿色、碧蓝的天空、天真无邪的孩子,而片尾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鲜明对比,很容易给观众带来触目惊心的震动,让观众在对比中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此后,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保护藏羚羊的故事,戚健导演的《天狗》讲述了一个战斗英雄保护山林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直接地关注着当代生态问题,而且影片把这种关注与思考通过曲折的叙事与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取得票房收益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两部生态电影的成功对于中国当代生态电影的发展显然有着值得深入思考的启示。

综观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当代生态电影虽然在国内、国外屡屡获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缺点与不足。

首先是视野比较狭窄,关注的生态问题不够深广。当代生态电影关注的问题不外乎是沙漠化问题(如《沙与海》)、珍稀动物保护问题(如《可可西里》)、林木资源保护问题(如《天狗》)、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如《大气层消失》、《毒吻》等),此外,诸如水资源保护问题、气候变异问题,以及由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疾病与自然灾难等深层次的问题都没有在银幕上得到足够的表现。相比较而言,欧美生态电影的关注面就比较宽广,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温室效应(如罗兰·艾默里克导演的《后天》)、冰川融化(如卡洛斯·萨丹哈导演的《冰河世纪2》)、龙卷风(如简·德·邦德导演的《龙卷风》)等自然灾难,以及珍稀物种的生存状态(如吕克·雅克特导演的《帝企鹅日记》)、生物变异(如罗兰·艾默里克导演的《哥斯拉》)、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如罗兰·艾默里克导演的《永不妥协》、理查德·皮尔斯导演的反映禽流感的《致命接触》)等问题,无不在影片中得到表现。尤其是灾难片,已经成为好莱坞影片中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类型片。

其次是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可观赏性有待于提高。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生态电影以科教片为主,过度突出思想性,相对缺乏吸引眼球的看点,新世纪以来,虽然诸如《可可西里》等故事片的可看性大大加强了,但是,像这样优秀的影片并不多见。还没有积累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经验,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与特色,相比较而言,欧美生态电影中的故事片则有效地吸纳了一般剧情片与动作片中的艺术元素(如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的《荒岛余生》、罗伯特·李导演的《纽约熔城》等),并且重视影片的视觉震撼性(如《后天》),还往往启用大牌明星(如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协》),形成了一整套生态电影的生产路数,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是思想深度不足。当代生态电影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往往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如反映动物保护、林木保护、环境污染等问题,未能将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升到关系人类生存与未来这样的高度来表现。本文认为,欧美生态电影中的灾难片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些影片有效地利用了电影的特色,通过把毁灭性的灾难场面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如《后天》中地球的瞬间冰封,使得观众在视觉震撼之后,不能不对眼前的场面进行反思,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生态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未来这样的终极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电影的思想性必须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如何深入思考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并且把思考的结果以恰当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这是当代生态电影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针对当代生态电影的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生态电影首先应该立足于电影的艺术性本位,把生态观念有机地融入艺术形象中去。具体而言,一方面生态电影创作者应该立足于对当下生态问题的切身体验,贴近现实生活,从各方面挖掘生态电影的素材,然后充分利用电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将其展现出来。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必须来自生活、关注生活,并能够激发人们思考生活,

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众的艺术,因此,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创作素材,这是生态电影的立足之本,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的《永不妥协》是这方面获得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当代生态电影还应该在剧情与艺术形象上多下功夫,因为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娛乐与审美,因此,好的生态电影必须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艺术性。

其次,当代生态电影还应该不断提高对当下生态问题的思想认识。生态电影与一般商业电影不同,它在获取资本利润的同时,还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就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上。本文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一方面学习、借鉴欧美灾难片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应该把生态问题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思考,深入反思与批判现代文明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切中当代生态问题的要害,才能使中国生态电影在思想性上超越欧美生态电影,当代著名生态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曾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人类一切文明与文化都建立在与自然抗争的基础上,但是,抗争在一定限度之内才是合理的,而现代文明与文化早已将抗争演绎成征服与奴役,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异等生态问题,可以说,现代文明与文化系统本身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认识到这个根源,并且把这种思想认识转化成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真正激发起观众反思现代文明的利弊,才能唤醒现代大众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现代文明与文化朝向有益于全体人类未来的方向发展。以生态电影来反思现代文明与文化,激发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并非完全是理论设想,事实上,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的《荒岛余生》和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杰作《喜马拉雅》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地肩负起生态责任。当下生态危机是由人类一手造成的,人类必须对此承担责任。缓解、消除生态危机,恢复、重建生态平衡,确保这个星球上所有物种持续、安全、健康地生存,这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关注人类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成为更多影视工作者的创作自觉,我们也期待着出现更多优秀的生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