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萌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国产片数量已经居世界前列,成为国际电影产量大国,然而大国并不意味着强国,我国国产影片的投入产出比仍然非常小,大部分影片票房不佳收不回成本。长此以往,势必将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制约国产片的长远发展。这与影片本身的艺术创作过程有关,但也与这一产业的规划不够科学有关。本文在撇除艺术创作方面的影响之外,探索如何建立起良性的投资回收链,刺激和帮助国产片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国产影片,投入产出;利润回报,电影投资,院线制,票房
一、国产电影投入产出现状
根据《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7年中国影片的单片制作成本约为700万人民币,不及英国的1/17(英国在2006年的单片成本就已经达到了1.2亿人民币)。报告中也显示。2007年我国影片产量是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增长了21.8%,位居世界第四。然而这么高的产量却没能带来同样高的票房产出,国产影片的投入产出比确实过低。平均成本700万,而平均票房只有128.6万,离总体收回成本还远得很。更何况在制作出的400多部影片中,还有200多部根本无缘上映和观众见面,更谈不上收回成本了。国产电影之所以收不回成本,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制作不出优秀质量的影片。所以影片票房不好,而因为票房不好,所以更难吸引到投资,更难制作出优秀的影片。
而另一方面,即使电影顺利上映,并且盈利了,情况也并不那么让投资商乐观,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电影制作环节中风险最大的是哪个环节,收益最大的又是哪个环节。电影的流程大致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对应的执行机构是制作公司、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在好莱坞,除了很多分散而独立的小公司之外,还有数个巨头横跨这三个领域,在上下游之间形成了垄断,从而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垂直结构,很好的分摊了风险。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一条龙公司。
我们借用吉莉安·道尔的《理解传媒经济学》一书中的文字来说明这个问题:一部影片的策划、制作和上映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必须事先筹集,但是制作完成的影片不是在影院一上映就能开始盈利的,这通常需要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制片人附属于其中一个龙头电影公司。那么这家龙头公司就会在内部组织制作资金,但是独立制片人需要事先以未来的票房收入为代价从发行人那里获取资金,或借贷,或通过第三者投资筹集资金。但是后一种融资方式很难实施,而且借贷利息也很高,因为制作影片所需要的营运资金就好比“风险资本”,除了还没开拍的影片本身,借贷没有其他任何财产作担保。
当影片开始上映有票房收入的时候,电影院首先要收回它的成本,影院老板直接划分掉一部分票房毛收入来回收他经营影院的成本。减去这笔被称为“影院难题的开支后剩下的收入由影院和发行人来分,发行人分九成可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影院与发行人具体怎么分票房纯收入却因影片、上映期的长短和其他条件而不同。“发行人总收入”回笼给发行人,由他扣除佣金和成本,包括所有广告和宣传费用。那么剩余的部分就分给直接投资者和资金提供者,让他们收回生产成本并赚取风险佣金等。最后,所剩下的利润才是制片人或制片公司的。
笔者将电影从拍摄到放映,以及资金链的流向做成了下图,方便理解,据图可见,投资方虽然处于整个链条中资本投入风险最大的环节,却在利润回报链中处于倒数第二个。这样的利润回报链,自然让很多资金持有者望而却步。
二、投资方、放映方风险分摊、双重回报:电影院投资电影制作
那么有什么样好的解决方案呢?当图右边加入一个箭头,让投资方和放映方风险分摊、双重回报。即是让处于利润回报链第一的电影院持有者去投资电影制作。这样有几个好处:
第一,电影票房收入的第一桶金进入投资者(即影院)自己的口袋,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影院,将会极大的增强投资者的兴趣和信心,为电影生产争取到更多的资金。
第二,投资者出于对自己投资电影的支持,在放映上一定会给予全力配合,从而帮助电影的票房取得更好的结果。目前很多影院对于小成本制作的国产影片给予的重视和支持都不够大,制约了国产影片的上映效果。如果影片由影院自己投资拍摄,那么可想而知在场次和宣传上都会得到影院的大力支持。
第三,电影院处于最接近消费者的第一线,对于观众的口味和喜好非常清楚,能够在电影制作之初就把握好电影的大方向,避免了电影远离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在电影的宣传和放映环节上,影院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国产商业片制作观念滞后,处于与观众接触第一线的院线的加入则会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电影一旦在票房上有所收益,将会极大的增强投资商的投资信心,从而增大了盈利的投资商再次投资商业电影的可能性。这样就使得电影票房的年年增长真正能够刺激到电影的再生产,使得电影迈上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影院投资电影制作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业界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电影生产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1)民间、海外、境外资本,(2)国有电影制作机构和其他非广播影视的国有企业,(3)各级各类党和政府机构的直接、间接赞助和电影基金。如果真如前文所分析的,影院投资电影制作有利于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那么在中国,电影院为什么没有去投资电影生产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期以来我国电影业的情况。在21世纪以前。情况是这样的:制片机构方面,制片和拍片是制片厂和国有制作机构的事,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都不允许介入。发行机构方面,31家国有电影制作机构也拥有在国内发行自产电影的权利,但是由于自产电影规模数量都有限,与电影放映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在发行时一般都委托中影公司和地方电影公司发行。放映机构方面,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大批影院以行政级别为单位,在机制上属于文化部门分管,排片和播映完全听从上级部门的指示,而电影主管部门每年制作和上映几部、哪些影片都是有计划的,组织团体观看也是那时流行的方式。
在上述的情况下,电影院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去进行任何投资,可见,电影院要想投资电影生产。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政策上允许多种资金进入电影制作产业;二是电影院本身成为盈利机构的现代企业。那么国内目前在这两点上准备如何呢?
首先,在政策上国家逐渐放宽了制片业资金准入门槛的限制。2003年、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第43号令),在放开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主体准入资格的基础上,43号令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扩大了投融资主体开放的范围,用法规形式巩固了电影产业改革的成果。
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电影制片活动,推动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国家正在逐步放开电影制片业的行业准入,鼓励国有和非国有资本,包括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电影制作业。
其次,对于放映业的未来发展,国家在政策上也指明了方向。2001年12月18日颁布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則》明确提出院线制将成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10条细则中4条用于明确院线的建设和发展: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
为了繁荣电影放映业,43号令也充分体现了对电影放映业务的扶持。对内主要是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对外则要求外商投资电影院须依照2003年广电总局、商务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进行管理。43号令进一步完善了院线制改革的有关内容,允许电影院线公司以紧密型或松散型进行整合,鼓励以跨省院线为基础,按条条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但不允许按行政区域整体兼并院线,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造成新的发行垄断,此外,还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
有了以上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自2002年开始的院线制改革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国有电影院纷纷改制,或通过行业内联盟组建院线,或以签约方式加入商业院线。这些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奉行的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谋求最大利润为企业目标。
四、院线投资电影制作的效果及担忧
实行院线制改革以来,我国多厅电影院的改造工作大大加快,电影票房明显提升,为繁荣我国的电影事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院线30余条,其中完全民营的北京万达院线更是行业发展模式的典范,在经历着自己规模不断扩大和软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2007年,院线公司开始意识到片源和发行的重要意义,开始尝试投资制作与发行。北京新影联院线参与了《集结号》、《画皮》、《大电影2》几部商业电影的投资;上影集团参与投资了《集结号》。不仅如此,院线也开始尝试自己发行影片。2006年北京新影联已经试水在全国发行《梦想照进现实》,吴思远的UME影院管理集团发行了自己母公司制作的《合约情人》,万达院线发行了《夜袭》等。当院线利益与影片利益结合在一起之后,双重身份的利益相关性将使院线想尽办法深度挖掘影片的市场潜力。而依靠院线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宣传与服务工作也能够做得比较到位,对影片的票房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电影产业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影业正在高速迈向产业化,相信在市场的导向之下,这必将刺激我国国产影片的良性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另一种也在抬头的现象。那就是,自从国家放开了电影各个环节对外资的限制以来,外资也在寻求进入中国的电影发行放映环节。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CJEntertainment和美国的华纳都已经开始了进入中国电影业的动作。华纳通过与上影集团的合作投资了上海永华电影城和南京上影华纳影城,这两个影院都加入了联合院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此类动作会越来越多,而具备雄厚经济实力和市场运作经验的外国巨头的进入,不仅会给本国的同行业公司造成威胁,也会影响到我国电影业的资金链。我们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先例,那就是英国,英国的几家综合影院是由美国巨头公司的子公司经营的,这意味着不仅大部分票房收入来自于好莱坞影片,本国影片放映的一部分收入也经常收入美国大公司的口袋,而不是收回国内电影人的手中。
电影是一个产业,也在全球化的道路中变得愈发世界化,如果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住我们的电影产业,不仅需要在电影创作中更好的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更需要在产业运作中占据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