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博
在古代,皇帝就是垄断的代名词,全天下的人、钱、土地、牲口等都是他的,可以随意处置、挥霍,所谓家天下是也。按照这个逻辑,皇帝的字典里应该没有“财迷”这个词,因为全天下都是他的,想拿便拿,想取便取,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敛财呢?然而事情就有这么怪,在中国有名有姓的几百位皇帝里,还真有几个财迷,比如治国上懒惰、敛财上勤奋的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到处偷坟掘墓找钱的大齐皇帝黄巢。其中,有一位财迷皇帝堪称旷古绝今,其揽财手段之高超,贪婪程度之下作,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给中国所有皇帝列个财富榜,他一定名列前茅,他就是汉灵帝刘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这种贪婪行为用了四个字加以概括——令人愤毒。
为了敛财,汉灵帝刘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多元化的历史道路。譬如,别的财迷都是见钱就捞,捞完为止。刘宏不一样,他喜欢搞产业化运作,一次捞个够不是目的,目的是一生捞不完。就拿贡品来说,东汉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每年都有一些国家派使者带些国宝奇珍前来讨好大汉天子。通常的流程是先递交一份贡品清单,清点后送入国库,成为国有资产。皇帝想要什么需派人前去提取,个别的还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才能到达皇帝手里。刘宏嫌麻烦,就赶在贡品入库前抽取提成,直接送到皇宫,美其名曰“导行费”。贡品年年不断,导行费也就年年不缺。
在导行费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之后,劉宏又注意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始了多元化的新举措。他第一个盯上的是田赋,就是今天所说的农业税。中国古代的农业税占到财政总收入的一大半。刘宏首先对全国人民撒了个大谎,说自己要翻新扩建皇宫,为了避免财政赤字,要把农业税的比率提高。全国有上千万亩田地,每亩多收十钱,一年下来也是数亿。即便这样,刘宏还嫌不够,他又撒了第二个谎,说修皇宫缺木头,要各地官员有多少送多少。许多地方官为了多捞政绩,特别卖力,按时保量把木头送到了京城。负责验收的太监们特别挑剔,木头十有八九都会被判不合格。不合格怎么办?刘宏就下令让各地方必须以原价的十分之一贱卖给中央,然后中央又按市价回卖给地方。刘宏和他手下的太监们就此结结实实地赚了一笔。过了几年,皇宫寸土未动,地方官才知道上了皇帝的当。
当全国人民都还在大骗局中痛定思痛的时候,刘宏又开始了新的行动。这次,他做的是房地产投资。
古代的财主有了钱都喜欢买房置地,让子孙几代都有吃有喝,所以被称为土财主。刘宏虽然贵为皇帝,但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土财主。他把敛来的钱财中很大一部分拿回河北老家去买田地、修房子,进行大规模的地产投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最热门的理财产品,刘宏财大气粗,眼光独到,购买的房产,无论是地段还是房屋样式,都相当具有市场潜力。再加上他强大的行政资源优势,没出几年,他又稳稳地赚了一大笔。
按说一连赚了几大笔钱,刘宏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赚钱的速度太慢了。看着儿子这么痛苦,老娘董太后出了个好点子:你手里的乌纱帽是干啥使的?刘宏一听茅塞顿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皇帝手里最大的资源不就是一顶顶乌纱帽吗?如果进行合法买卖,那生意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刘宏对乌纱帽实行明码标价。刚开始的价格比较实惠:年薪六百石的官职卖六百万钱,两千石的官职卖两千万钱……刘宏除了皇帝的位子不卖之外,上至司徒、司空、司马,下到九品县太爷,全部可以花钱买。当时,刘宏把卖官所得的钱叫做“礼钱”。
刘宏很快发现乌纱帽市场是完全意义上的卖方市场,于是他对价格又作了调整。比如,地方官直接接触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顺手拈来,因此售价比中央官员还要高出一倍。遇到贫困县,价格相对低一些。到最后,乌纱帽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出价最高者即可就任。花了本钱就要连本带利地收回来,所以,买官者在任期内都拼命地压榨老百姓,手段和力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忍无可忍。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张角兄弟三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名举行黄巾大起义,造反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公元189年,这个昏庸贪婪的皇帝刘宏终于在人民的一片怨声中结束了他荒淫腐朽的一生,终年三十四岁。
[原载2008年第12期《龙门阵》]
题图/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