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 园
汶川特大地震带给我们心灵最深的创痛,是因校舍倒塌所造成的大批花季少年失去生命。据最新统计,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中小学生达五千三百三十五人。人们由此直面的是中国教育触目惊心的内伤,并发出了最强烈的责问;少数在巨震中没有倒塌的学校,负责基建的人们受到了英雄般的礼赞。然而,这并不表明,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校园基建中的腐败。平心而论,校舍的倒塌也有教育经费不足等其他原因,而这些正是中国教育更深层次的问题。震后正在重建的校舍,也许绝大部分建筑质量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但这也并不等于说中国的教育问题就永远消失了,教育毕竟不是造房子。校舍基建中的腐败,仅仅是中国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九牛一毛。
汶川地震的中心地带没有大学,因此,我们无法想象大学校舍倒塌的现象。我们的大学似乎逃过了一劫。其实我想,即使这种特大地震发生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屹立在中国大学校园之内的高楼广厦虽然不能毫发无伤,但也不会像汶川的中小学校舍那样不堪一击。说实话,我们的大学现在恐怕只剩下这些“大楼”了。
梅贻琦说的“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可是,在当下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大师何处寻?活跃在坊间和媒体上的几个“大师”,除了在这种交互利用的运作中彼此获取各自的利益外,实在乏善可陈。随着“五四”一代学者的逝去,我们无奈地发现,真正的大师几乎与我们的大学绝缘了。大师没有了,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除了“大楼”还有什么?于是,颇识时务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把造房子当做安慰自己的主要辉煌政绩。办学规模,基建面积,硬件设备……这些是教育成果最容易数字化的东西,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通货。中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与造“大楼”成了同义词。
观察一下今天中国大学校园里新建的“大楼”,我们也会心潮难平,无限感慨。
首先是豪华。矗立在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最新建筑,豪华是基本特征。从外表看来,它们的堂皇明丽几乎与域外的大银行、大酒店甚至总统府一类无异。一所中国著名的大学,近年在校园内建造了一座相当于六星级的大酒店。以我的一孔之见,这大概是全世界大学校园中最豪华的酒店。我不知道建造这个酒店的理由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与大学有关系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住这样的酒店。大概王公贵族、国家首脑、亿万富翁们是光顾这里的常客,可他们与大学有什么关系呢?有的校园里排列着庄严气派的楼宇,简直就像一条金融街。还有的大学校园中的摩天大楼,仅每年维持的费用就高达两千多万元人民币!这些“大楼”的豪华外表,无非在向世人招摇两点:暴富和俗陋——它们正是天生的一对。
其次是丑陋。在我们大学校园里,还经常见到一些极其丑陋的“大楼”。就像行走在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的小镇里一样,我们看到暴发户与破落户比肩而立,玻璃、马赛克的小楼与路边臭气熏天的茅厕同为街景。在我们著名的学府中,风景如画的湖光塔影旁边,一定造有一座火柴盒似的水泥物件与之交相辉映;图书馆必须盖成庙宇的风貌,以显得古朴庄重;高高的西洋主体建筑上,覆盖着中国古代的大屋顶,宛如一个穿着西装的汉子顶着一片瓜皮小帽,那模样让人在感到鄙俗之余,还留下一点滑稽;好端端的大块墙面反贴着洁白的瓷砖,着实讓人们联想起大街上的公厕……还有些坐落在不伦不类之处的雕塑,其形之丑,其状之怪,无与伦比,不堪入目,过往人们无不为之侧目、愤怒,而校方却置若罔闻。一句话:你能把我怎么着?
当然,更多的是平庸。绝大多数的校园建筑,或与政府机关一致,或与企业商厦雷同,或与居民小区无异。有的简直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总而言之,这些建筑什么都像,就是不像大学。同时,建筑质量不佳也是普遍现象,经常几年之内就要加固、重建。
中国的大学校园,原来有非常美丽的景致。例如北大(燕京大学)、清华、厦大、武大等等等等,风景之美,令人心醉。如今,外地来京旅游的人们,常常带着孩子来北大、清华校园游览。他们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建筑,感慨万千。基本上是新不如旧,今不如古。校园的景观,没有整体的协调,只能成为分割开来的孤立景点。
大学的官员们频频出国考察,如同探亲。国外的大学校园,至少发达国家的大学校园,建筑的风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和谐、协调的,因此都很美,像斯坦福、伯克利等等。为什么我们大学的官员们对此熟视无睹?他们的视觉为何没有感受?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
实际上,上述情形表明我们的大学缺少一个关键的东西:灵魂。
中国大学的所有问题实质上都指向一个核心的问题:它们在根本上还不是现代大学。(韩水法著《大学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个缺乏现代大学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大学,就会背离学术创造,即思想和科学创新的根本原则,如同一个不念真经的和尚,偏离了正道,走向了混乱甚至荒诞。因此,大学里的那些“大楼”,其紊乱、怪诞的形态,恰恰显示出中国教育千疮百孔的斑斑内伤。
今天,正值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祭,我们为消逝在垮塌校舍下面的年轻生命哀悼之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刻骨铭心之殇。
【原载2009年5月12日《科学时报·大学周刊》】
插图 / 华而不实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