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彤
前两天几个朋友吃饭,安慰一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老同学,其中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对我那老同学拍胸脯许诺:“你要是真不痛快,就到我们公司来。”老同学苦笑着说:“那我不是从一个屋檐换到了另一个屋檐?将来不是要跟你低头了?”
老同学的志向我知道,他和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一样,特别渴望有伯乐那样的高人把自己从一堆平庸之辈中拣出来,而不至于“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老同学在喝多了以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齐国有一个高士,齐宣王慕他之名,召他进宫。但是这名高士却压根儿不领情,他说玉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被破坏,虽然依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原来的样子。结果这名高士安步当车回家去了,人家就是愿意待在自己家的屋檐下,就像玉愿意被埋没在深山里一样,人家什么样的屋檐都看不起,哪怕是齐宣王的屋檐。
我懒得告诉他齐宣王是什么时代,也懒得跟他说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读点书多不容易,纸还没有发明出来呢,四海之内有多少文盲?哪像现在,MBA都那么多。所以古代文人轻狂就轻狂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就不如跟陶渊明似的索性辞了官回家“荷把锄头在肩上”,不要在工作岗位上“散淡”,明明是没有进取心,还偏说自己没有野心。
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屋檐”,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屋檐都依着我们的尺寸来构建。比较切实的方法就是,先想好一点,是“愿意”在这个屋檐下,还是“不愿意”在这个屋檐下。在人家屋檐下,就要想办法把人家的屋子收拾好,这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用现代管理理念来解释叫“企业忠诚度”。“不愿意”就索性不干,像战国时的那位高士。
既在人家屋檐下,又偏要自己盖个小厨房,人家不让他盖,他还觉得自己挺委屈,现在这样的人不少。其实,你要喜欢盖小厨房呢,自己找块地儿盖,不要非得在人家屋檐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