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三通”路 浓浓同胞情

2009-02-11 10:02汤家玉
党史纵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三通台湾当局大陆

汤家玉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诗歌《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这头”的中国人与“那头”的中国人被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人为地隔离了近一个花甲——60年!然而,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是任何藩篱都割裂不了的!近60年来,多少人在企盼,多少人在奔走呼号,终于,坚冰被融化了!2008年12月15日,两岸民众盼望了近60年的“三通”梦终于实现了!漫漫“三通”路,经历了多少曲折与艰辛!

三十年前首倡议,祖国大陆备“三通”

1949年以来,为完成祖国统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三通”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1979年1月1日,是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大政方针:“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文告强烈呼吁:“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再次呼吁:“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台湾有关方面把祖国大陆的这种倡议,概括为“三通四流”,“三通”就成为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问题。

为了推动两岸之间的“三通”,祖国大陆方面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等台湾当局控制的沿海岛屿,此后,又停止了对其广播喊话及海漂、空漂等宣传活动,福州军区被裁撤。台湾当局相应的也停止了对祖国大陆的类似行动。台海局势的缓和,为两岸“三通”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通邮方面,1979年 2月,大陆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的对台电报业务,3月又开办了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月、6月先后开始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均经香港邮局转寄)。

在海运方面,交通部选择厦门、福州、上海、广州等重要港口,从船舶、候船室、航线、班次等方面,做好了与台湾各大港口通航的准备,随时可以接待台湾的船舶。祖国大陆还扩建和新建了一些港口,组建了专门通航的船队,拔除了海峡西岸8座灯桩。

在空运方面,1990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大陆与台湾民用航空运输公司不定期飞行的申请和批准程序的暂行规定》,中国民航局据此做了具体准备,扩充现有机场设施,扩大客货容量,增建新机场,改善导航、通讯、气象等航管基础设施。1991年11月15日,中国民航总局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祖国大陆做好了两岸直航的一切准备,随时准备与台湾有关方面协商。

关于通商,1979年后,祖国大陆方面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并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还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香港采购台湾产品,并开放台湾工商企业来大陆投资,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业务。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大批台商投资祖国大陆。

在祖国大陆的全力推动下,两岸“三通”得以起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两岸“三通”,对两岸同胞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然而,它却一度遇到了极力阻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歪曲祖国大陆的“三通”政策,指责中国共产党搞“统战阴谋”,抛出了对祖国大陆的“三不政策”,即:“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 并称“只有中共彻底放弃马列主义,认同三民主义后,两岸官方才有接触的可能”。

然而,两岸民众却不断冲破台湾当局的阻挠,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接触和交流。在两岸不通邮的年代,海峡西岸的民众就用风筝、气球、漂流瓶等向对岸的同胞传达信息。每逢传统佳节,沿海人民就将精心制作的月饼、写好的家书挂在风筝上,放飞到金门、马祖。相传,“海漂传书”是福建省晋江县围头半岛塘东村渔民的“发明”。这个村与金门岛田埔村一水相连,近在咫尺,曾经世代相互嫁娶。两岸分离后,亲人们只能望海兴叹。渔民们从翱翔海空的海鸥身上得到启发,用风筝把家信传到金门岛。

自1979年起,不断有台湾同胞来到祖国大陆探亲、投资、旅游,开展各方面的交流。于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首次(第一)”不断产生。

1979年,国民党原中将彭樟桂秘密回到湖南家乡探亲。他是从台湾回乡探亲的第一人。

1980年3月,在西德货轮约瑟夫•罗特号上工作的中国大陆船员,在该轮停泊基隆港时,受到台湾“海员总工会基隆分会”的邀请,登陆游览。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大陆海员第一次公开到台湾。

1980年5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乘飞机由印度回国,途中遇台风,被迫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大陆运动员第一次登上台湾岛,并同机场职工进行了接触,还合影留念。

1979年,台湾作家高准参加了在美国爱荷华州举行的、两岸作家首次共同参与的“中国文学前途座谈会”。1981年,他从美国赴大陆访问,并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报刊上发表《大陆行》游记。1983年,他冲破各种阻挠,终于获准回台。他是台湾公开访问祖国大陆、公开回到台湾的第一人。

1983年4月5日,上海余长发寄信去台北,被台北邮局退回,但在信封上留下一枚“台北”邮戳。这是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邮票的信件首次抵台。

1983年6月7日,国民党空军一架c-119型运输机在金门附近海域上空失事,47人中仅有9人生还,福建渔民发现了两具遇难者遗体。6月12日,海峡两岸代表在预定海域相会,达成了次日在海上交换遗体的协议。13日,曾经敌对的双方以亲切轻松的方式,完成了两岸“首次正式交往”。

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大陆开办。

……

在台湾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小额贸易络绎不绝,成为公开的“秘密”。两岸之间的这种间接的、单向的“三通”,强烈地冲击着“三不政策”,台湾当局不得不松动其僵化的大陆政策,对祖国大陆实行有限度的开放。

1984年1月30日,台湾“行政院长”孙运璇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祖国大陆人员接触。这是台官方对两岸民间接触的第一次表态。这年7月,台湾“经济部长”李达海说,台湾当局对于两岸转口贸易采取三原则:不与中共通商、不与中共驻香港单位人员接触、不干预转口贸易。这是台湾当局首次公开表示对两岸转口贸易采取默许的态度。1985年7月4日,台湾当局宣布对祖国大陆转口贸易采取“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三原则,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取得了“合法”的地位。1987年6月,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根据蒋经国的指令,完成了开放台胞赴祖国大陆探亲的“颖考专案”。蒋经国经过慎重考虑,于1987年7月15日宣布废除在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令”,打开了两岸交流的大门。次日,台湾当局又宣布,解除台湾民众前往港澳地区观光为第一站的限制,允许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解除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禁令,原则上决定开放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每人每年以一次为限,每次可停留3个月。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由台湾红十字会担任中间角色,协助台胞办理有关事项。在经贸方面,1987年8月,台湾当局开放7种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年底又放宽到29种。9月,台湾“经济部”对外表示:对“转口性”投资也不禁止,默认了台胞间接投资祖国大陆的合法性。1988年3月,台湾当局同意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会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同年8月,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正式宣布开放50项大陆重要农工原料可间接进口,使祖国大陆产品间接输入台湾“合法化”。1989年6月起,台湾邮政部门开始直接收寄到大陆的信件,两岸邮件总包直封,并经香港、澳门转运。这意味着两岸邮政业务开始间接互动。“间接通邮”业务开展的第一年,从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超过300万封。两岸贸易额也迅速上升,1978年为4673万美元,1979年达到7713万美元,1980年为39760万美元。从1980年起,在两岸贸易中,大陆一直是逆差,仅1980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就达6363万美元。大陆对台贸易的巨大逆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1988年9月,台湾第一艘装载赴祖国大陆探亲旅客的昌鑫轮从基隆出发,在琉球转换昌瑞轮抵达上海。同时,台湾第一批从祖国大陆进口的燃料运抵高雄港。1989年农历五月初五,台苏澳港19艘船队供奉妈祖神像,直航福建湄州“省亲”,首创直航先例。

自蒋经国开放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之后,两岸双向“三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它是一种间接的、严重不对等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的多,祖国大陆同胞去台湾的少,并且要经过第三地,时间长,成本高。例如,1988年9月,台湾“昌宏海运公司”经营的“昌瑞”、“昌鑫”两岸探亲客船,从台湾的基隆港经日本冲绳岛的那霸到上海,共运行了12个航次,运送台胞1880人次,终因绕道亏损,两艘客船运营3个月后,于12月3日被迫宣布停航。

天下势浩浩荡荡,顺者昌逆之者亡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掌握台湾政权后,公然抛弃他上台之初提出的坚持统一、反对“台独”的承诺,推行分裂路线,为两岸“三通”设置新的障碍。他提出,只有在祖国大陆承认台湾与祖国大陆具有“对等”的政治实体地位、不反对台湾开拓“国际生存空间”、明确承诺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之后,两岸才能进行直接的“三通”。1992年7月,台湾当局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海上、空中通航问题设立严格禁止条款。台湾“陆委会”公布的《两岸直航问题与展望说明书》,阐述了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与原则,再次为两岸“三通”设置政治障碍。

祖国大陆方面从两岸同胞福祉出发,提出求同存异,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干扰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搁置争议,务实推进“三通”。祖国大陆方面一再表示,“三通”是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而不是局部或间接“三通”。“三通”的核心是实现两岸之间的直航。两岸直航是指海峡两岸的飞机、船舶可以由双方机场或港口,载运旅客、货物和邮件,不经由第三地而直接航行至对岸,为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合作和各项交流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两岸直航的基本原则与政策是“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利互惠”,其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即两岸直航不能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只要将两岸通航看作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就可以通过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的方式实现通航。

祖国大陆务实、灵活的“三通”政策,得到了岛内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1991年台湾各在野党一致主张开放“航禁”,实现两岸“三通”。台湾“中华社会民主党”、“中华全民爱国会”等发表声明,赞成“三通”。台湾知名人士如国民党高级政要林洋港、台航运业巨子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台湾东吴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侯家驹等,纷纷发表谈话指责台湾当局的保守政策,要求开放两岸“三通”。岛内多家媒体,公开讨论两岸“三通”问题。台湾民意机构的“立法委员”如李庆华等,在其“立法”机关,与台湾当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三通”问题发生激烈争论。1991年,台湾老兵成立了“两岸直航促进联合会”,向台“立法院”请愿。1992年11月,台湾几十个团体举行两岸直航大游行,高呼“直航,直航,货物流畅”,“开放直航,两岸团结有力量”等口号。1991年6月,台《中国时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三的民众赞成两岸直航。

在强大的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政策,与祖国大陆协商事务性问题。1990年11月21日,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运作。海基会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接受“陆委会”的委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人称“陆委会”手套。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前中常委、台水泥业巨富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为陈长文。海基会成立时的定位是“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1991年12月16日,祖国大陆成立了具有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海协会一直把推动两岸间的“三通”作为工作重点,与海基会举行了多轮协商。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总共17次商谈。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两会商谈的事务性问题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台湾方面虽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为谋求所谓“对等政治实体的”地位,强调双方在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提出用“各说各话”的方式说明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协会负责人表示:“两岸没有统一,但我们是一个国家,这个原则是坚定不移的,至于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么一个原则,我们愿意讨论。”1992年10月28至30日,两会在香港举行商谈,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在商谈中,海协会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海基会先后提出5种文字表述方案和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最后一种口头表述方案的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11月3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该函还附上海基会增列的第3项口头表述文字。12月3日,海基会函复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由此可见,两会达成了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就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确立,从原则上排除了两会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汪道涵向海基会提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前景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消费市场之一,台湾资金再不进来,就有可能失去重要的商机,两岸应当尽快实现“三通”。经过协商,两会达成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

“汪辜会谈”期间,汪道涵提出,在全面实现“三通”之前,可先进行海上“定点直航”。这一建议合情合理,在岛内产生很大反响。台湾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江丙坤、国民党部分“立委”、新竹市长等都表示支持“定点直航”。虽然这一构想在台湾当局最高负责人的反对下未能实现,但它反映出“三通”是民心所向。两会会谈的具体成果直接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当年,台湾对大陆转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74亿美元跃升到170亿美元;台湾跃居大陆吸收外部投资的第二位;间接投资金额较上年增约一倍,且台湾大企业大财团开始成为投资大陆的主要角色。两岸文化、科技方面的交往则呈现“层次高、范围规模扩大、内容深化、方式多样化”的新特点。

就在海协会与海基会几经磋商,确定于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之际,李登辉访问美国,公开鼓吹分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根本上动摇了两岸关系的基础。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大陆被迫采取果断措施,与“台独”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祖国大陆一如既往地推动两岸“三通”。1997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重申两岸及早开启政治谈判的建议,呼吁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同年11月11日,海协会发布新闻稿,表示欢迎辜振甫在适当的时机访问大陆。

在祖国大陆的积极努力下,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振甫是近50年来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亲自会见辜振甫一行。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为“三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就在两岸关系呈现出缓和迹象的时候,李登辉又抛出“两国论”,使两岸关系再一次跌入低谷,计划中的汪辜再次会谈也遭搁浅。

实现“三通”,是大势所趋,分裂势力可以延缓这一进程,却不可能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岛内争取“三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据台湾官方统计,由台湾打到大陆的电话数量已由1990年的252万次、1400万分钟,增加至2003年的4亿3564万次、15亿1000万分钟,增幅分别为173倍和108倍;而大陆打到台湾电话分钟数则增加25倍,仅2003年大陆对台通话次数就高达1亿8578万次,较2000年同期增长25.8%,通话时间5亿2000分钟,较同期增长50.5%,平均每日电话量达119万次。两岸互寄邮件也由1989年的1300多万件,约300吨,增加到2002年的4500多万件、983吨,增长了3倍多。两岸贸易额1993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000年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02年突破400亿美元大关,2003年更是突破500亿美元大关。从1988年到1998年,台湾同胞投资祖国大陆协议金额约400亿美元,实际到位约200亿美元。这表明,两岸经济互补格局初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一方面顽固坚持分裂立场,一方面不得不表示,进一步开放两岸间的“三通”。在通邮方面,1996年,中国电信与台湾“中华电信”建立两岸直接电信业务关系。1999年至2000年先后建成欧亚、中美和亚太海底光缆,建立了两岸直达路由,两岸的电信公司互相开办直接通电多项业务。在海上通航方面,1997年4月,福州、厦门至台湾高雄港的试点直航开始启动,两岸挂方便旗的商船可以经高雄港转运祖国大陆的外贸货物,两岸间的货物海上运输仍需经第三地中转,在两岸直航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4月17日,厦门的“盛达轮”首航高雄港。4月24日,台湾立荣海运公司的“立顺轮”从高雄直航厦门港。2001年元月初,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州、厦门间的货物及人员直接往来,同时却禁止金马作为海峡两岸货物与人员往来的中转地,这就是台湾当局所说的“小三通”,它实际上是台湾当局拖延“大三通”的一种权宜之计。

在空中通航方面,1995年12月、1996年8月,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通航。

虽然两岸“三通”的道路进一步被打开,但这种“三通”仍然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

在通邮方面,两岸邮件总包仍需经香港、澳门转运,而且业务种类少,邮政包裹、小包、汇兑、速递等项业务均不能开办。在通航方面,两岸船舶、飞机不能直接往来;两岸人员旅行仍需经香港、澳门等地中转;试点直航不能运输两岸贸易货物,两岸贸易货物仍需经日本、香港等第三地中转,造成了“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怪现象。

在通商方面,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而大陆产品输台受到诸多歧视性的限制,许多大陆较具优势及台湾同胞迫切需要的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大陆的企业不能向台湾投资,必要的商务机构也不能在台设立;大陆企业难以在台湾举办或参加经贸展览会、洽谈会;大陆经贸人士赴台考察、访问也受到诸多限制。台湾当局不合时宜的政策,在岛内越来越不得人心,也越来越行不通,全面、直接、双向的“三通”势在必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岸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交往,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三通”是造福两岸人民的大好事,要求“三通”的呼声越来越高,岛内的任何势力都不敢漠视这一强大的民意。2000年台湾大选期间,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为骗取选票,公开承诺“当选后将开放三通”,就职后又公开承诺,到2000年底前实现“三通”。可是,陈水扁上台后,变本加厉地推行分裂路线,叫嚷“一边一国论”, 企图通过推动“宪改”、公投谋求“台湾法理独立”,还大搞所谓的“入联公投”,两岸关系陷入空前的紧张状态。

在两岸关系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台湾问题的总体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统一的新主张,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三通”的历史进程。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四五月间,胡锦涛在分别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进行正式会谈时,提出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的重要主张。2006年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祖国大陆方面一再表示,将尽最大努力达成“三通”目标,并提出,“三通”是经济问题,为了避免政治分歧的影响,可不必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只要把两岸“三通”定位在“一个国家內部事务”上就可以尽快实施。

在两岸各方面的努力下,两岸“三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2002年10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章孝严提出,在2003年春节期间采取包机方式运送大陆台商返乡,其建议得到广泛响应。随即,祖国大陆做出积极回应。在台湾方面拒绝大陆航空公司参与以及双向直航的情况下,祖国大陆采取灵活务实的做法,特事特办,批准6家台湾航空公司共16架次飞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体现了大陆方面照顾台胞利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极大诚意和善意。2003年的台商春节包机是两岸间第一次民航包机,但也是一次单方面的、间接的“包机曲航”,参加的6家台湾航空公司在营运效益上并没有得到太多实惠。2004年,由于台湾当局仍坚持“经停第三地”、拒绝两岸双方对飞,并以政治分歧干扰和拖延包机的正常沟通,最终没能实现台商春节包机。2005年1月15日,两岸民航业者在澳门进行沟通,就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业务安排达成共识。确定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采取双方对飞、飞经香港不落地的方式进行,包机时间为2005年1月29日至2月20日,飞行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高雄,由两岸各6家航空公司参与飞行,双方各24个往返航班,搭载对象为台商及家属。双方还就机组人员的证照等相关技术问题达成了共识。在两岸民航业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下,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在安全、顺利、喜庆和期待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取得圆满成功。海峡两岸12家航空公司共执行了48个往返航班,运送台商及其眷属10771人次。

2008年3月,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当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两岸关系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因素,呈现出继续缓和的趋势。5月26日,海基会在台北选举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为新任董事长。6月3日,在海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原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当选为新任会长。同月,江丙坤率团访问祖国大陆,台湾“交通部次长”游芳来以及“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也随同来到大陆,以海基会顾问的身份参与协商,这也是两岸两会交流以来,台湾政务官员第一次参与协商。两会领导人经过协商,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两岸周末包机将从7月4日起正式实施。周末包机时段为每周五至下周一共计4个全天。航点方面,大陆方面同意先行开放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5个航点,并陆续开放成都、重庆等其他有市场需求的航点;台湾方面则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8个航点。《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则宣告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于7月18日起正式实施。

2008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在台北与江丙坤举行会谈。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陈云林与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文件上一一签字。根据四项协议内容,两岸客运包机将在原有周末包机的基础上,增加航点、班次,调整为常态化包机,运载两岸货物的两岸货运直航包机,也将飞航于两岸多个航点城市之间;大陆方面开放63个港口、台湾方面开放11个港口作为直航港口,两岸船舶经许可后可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两岸邮件将不再需要经第三地转包,而是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直接运送至对岸。

2008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9时38分,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现场响彻云霄的倒计时声中,共同按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航启动仪式按钮。此后,中远集团“中远大洋洲”轮和中海集团“新烟台”轮从天津起航分别驶向高雄和基隆。同日,台湾北部的基隆港、中部的台中港、南部的高雄港共有6艘轮船起航。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行政当局负责人刘兆玄分别到高雄、基隆主持海运首航仪式,为起航船舶送行。两岸海上直航投入营运,大陆63个港口与台湾11个港口间由此构建起一条繁忙的“黄金海路”。

同日,上海飞行情报区与台北飞行情报区完成历史性的直接交接,两岸空运直航由此启动。

两岸“三通”的实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海内外都有学者提出一项大胆的设想,构建以中国大陆为主体,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如果形成,中国就拥有了市场、劳力、资金、技术、人才、金融、航运、资源、贸易各方面的综合优势,这将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这一前景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但能否实现,两岸“三通”是关键。如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已正式建立CEPA机制,加速了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的融合。“三通”的实现,将大大促进中华经济圈的形成。

从2008年12月15日起,大陆数万个邮政网点同步开展两岸函件、包裹、特快专递及邮政汇兑业务。两岸邮件不再经转第三地,标志着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正式实施。那饱含着乡情乡思的小小邮票,把“在这头”的“我”与“在那头”的“母亲”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但愿海峡两岸人民从此不再有被那湾“浅浅的海峡”分离成的浓浓“乡愁”!

猜你喜欢
三通台湾当局大陆
新中国初期的联合国外交斗争策略及适时调整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当局对海外保钓运动的“疏导”效果评析
语文教学要实现“三通”
冰之大陆
解放前夕鲜为人知的国共南北“三通”始末
本 期 导 读
大陆的漂移
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