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甲方——数字化生存下的虚拟建筑与虚拟建筑师

2009-02-11 06:30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年12期

凌 宇 王 乐

摘 要:工业时代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诞生了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而信息时代带来的则是数字化生存的观念,那么它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数字化的观念下所可能诞生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虚拟建筑,和它的从业者,不再需要“甲方”的建筑师——虚拟建筑师,以及对这个新兴行业的一些前景分析。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虚拟建筑;虚拟建筑师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2-72-02

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就像许多重要的理论最初提出时往往得不到重视一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被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冲击和淹没的时候才认识到其理论价值所在,许多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因此而展开。

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当代最有影响的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概念的提出者。1960年尼葛洛庞帝在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学),1966年,年仅23岁的他就成为了MIT的教授。1968年他创立MIT建筑机械研究组。1988年尼葛洛庞帝创立MIT媒体实验室。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他决定我们的生存”。而他的同事——威廉·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MIT建筑与设计系主任,教授建筑、媒体艺术和自然科学。他在《比特之城》以及《伊托邦》一书中全面介绍了信息化区域的未来社会状况,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数字化背景下未来城市与社会生活的乐观图景。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建筑学背景。众所周知,建筑物由材料构建而成,具有典型的物质属性,是“原子”型构成,而组成数字化世界的则是一种叫做“比特”的非物质因素。作为“信息的DNA”,比特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工业时代(原子的时代),它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诞生了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信息时代(比特的时代),它带来的则是数字化生存的观念。从原子到比特,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实体建筑到虚拟建筑,这两者之间到底跨越了什么?

虚拟建筑概念的提出,最初始于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对实体建筑概念的映射。实际上在此之前,人们早已经在计算机科学中使用了诸如场所、平台、窗口等建筑化的术语。虚拟建筑概念的出现为数字与建筑两个本已结合甚密的领域创造了新的契合点。虚拟建筑之所以能够称为“建筑”,是由于根植在其概念中的“建筑性”决定的,这也是将虚拟建筑纳入到建筑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所在。现实世界中每个真实空间的建筑都代表着一个有意义、有功能的场所。而在虚拟世界中,虚拟建筑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常规的Web界面,可能是MUD,或是聊天室中的虚拟环境,可能是多媒体远程会议的程序窗口,也可能是仿真虚拟空间里的三维场景。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只要人们利用数字设备能够在数字虚拟空间中感知到的“类似于”真实空间的某种内容形式,并且可以产生归属感,那么这种内容形式就可以称为广义上的虚拟建筑。

除了在理论上的探讨和推想,已经有许多人通过虚拟建筑与都市参与到数字化领域之中,通过他们的实践来为数字化领域的未来建筑提供可供研究的素材。1995年11月在卢森堡展出了远距离城邦计划,打开了探讨虚拟城市之优劣的新视野。芬兰赫尔辛基市也推行了可视化数字城市计划。现在,还有不少网站提供虚拟三维场景与聚会空间,甚至用于设计竞赛,例如美国ANY杂志社1997年举办的“虚拟住宅”国际设计竞赛。在2003年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中,来自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刘艺的获奖作品“数字城墙”就是以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完成两段断开古城墙的联接设计。另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影视产业和电子游戏产业,就以电子游戏产业为例,SimCity(模拟城市),WoW(魔兽世界),Myst(神秘岛)等三维模拟游戏向大众提供了关于虚拟城市的若干个版本式样,甚至在某些建筑规划学校中已把这些三维模拟游戏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而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大学的建筑院系都根据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建筑的研究方向,调整了研究、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例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项秉仁教授牵头成立了数字时代建筑学的研究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了虚拟建筑研究小组。东南大学建筑系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由卫兆骥教授组织,在网上开展了两校四年级学生联合进行的交互式虚拟建筑设计——VaDS 2002活动。在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研究计划中也有相关内容。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群体是走在国内甚至是世界前列的。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刘育东教授成立了数位/虚拟建筑研究所,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主持规划设计了台湾火车站修复工程、台北公信电子公司总部接待大厅设计、第十三届圣地亚哥建筑双年展——东方数位、“虚拟长安”(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等工程和展览。

设计对象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建筑师在自身职能上的剥离与分化。建筑与空间向虚拟方向的发展趋势需要具备此方向设计能力的群体,当这种需求和建筑师本身的职能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种崭新的职业——虚拟建筑师有可能应运而生。顾名思义,虚拟建筑师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虚拟建筑的设计和营建。他们工作特征之一是,不再需要和传统领域里的其他那些人打交道了,从颐指气使的甲方客户到形形色色的其他专业人员(材料供应商、结构工程师、水暖电工程师等等),都不再成为令人头疼的应付对象。设计者需要面对的只有一个目标:制造已知或未知的电子构筑物。设计者能肯定它们应该是什么样。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传统意义的艺术创作,目标只在艺术家心中,不必在乎手中紧握的是画笔还是鼠标。

虚拟建筑师首先诞生并风行于三个领域。除了数字化媒体与网络之外,另外两个领域分别是影视作品中的特效制作和电子娱乐业中的场景设计。相对于美国建筑师格雷格·林恩(Greg Lynn)之类不断寻找虚拟建筑与传统建筑体系的结合之处的建筑师们,在电脑时代成长的年轻一代们似乎拥有更多的选择趋向。年轻的建筑师们在学校里花费了相当的热情和精力学习并掌握了功能不断强大的电子工具,毕业之后面对的却是本行业时好时坏的就业行情。忽然,他们发现自己还可以运用所得的专业知识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得到的回报也相当可观。结果形成的局面是许多人所始料未及的:许多年轻的建筑师放弃了传统的就业方式,转向了这些拥有更多酬劳和更为随心所欲的领域——电子娱乐程序的场景设计、影视特技效果的制作、虚拟建筑与城市的多媒体产品和网站的建立中来。

提起电子娱乐业,大家都会联想起许多新名词,如“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虚拟交易”等。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富有“游戏性”的事物。实际上,我们稍加关注就会发现,与人在虚拟空间获得生存意义的相关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以最受质疑的网络游戏产业为例,刚刚公布的《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76.6%。预计2013年将达到397.6亿元人民币,而带动的周边产业产值总计是767.5亿,其中仅网络游戏带动电信年产值就达到了312.8亿,这些猛然听来的确是惊人的数字。同时,由于网络游戏而产生的虚拟财产交易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从没尝试过网络游戏的人,大概不会明白《传奇》中的一本“狗书”竟卖300元,一把“屠龙刀”要卖几千元的天价。对于很多网络工作者和使用者而言,网络中的“生活”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列举这些数字仅仅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生存模式己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人在虚拟空间的“生存”行为己经切切实实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中,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个行业的此消彼长本属正常。但在这里,与其说是建筑师这个行业走进了低潮,不如说它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建筑的定义从各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推理,现在也许到了该对它进行演绎和拓展的时候了。虚拟电子世界中所涌现的大量前沿领域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着许多令人鼓舞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更是在客观上丰富了建筑的涵义,拓展着建筑师们的设计内容。而那些年轻的虚拟建筑师们也许正是进入其中的先行者。

虚拟建筑行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成熟产业还为时尚早。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必要的前瞻性观察与思考。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国家间的边界已经被互联网所突破。它们对于社会各行业,尤其是对建筑师们的冲击和影响,既不是洪水猛兽,同时也更加无法回避。今天凸现在那些发达国家的问题,明天就有可能现行于我们的身边。难道要等到传统的专业市场趋于饱和时,我们别无选择,才仓促面对那些神秘的虚拟建筑物和那些早已活跃在其中的人们吗?

本文就以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2000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远东交大建筑讲座中,所引述的东方智者的话来作为结语:“等我们准备就绪时,我们早已落后。”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2]威廉·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比特之城[M].三联书店,1999,12.

[3]威廉·米切尔著,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伊托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

[4]刘育东.建筑的涵义[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

[5]刘育东.数码建筑[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凌宇,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王乐,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