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兵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全校800多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太主动,学生学习太被动;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由于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好等,这些都是致使新课改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学生对活动类课程更感兴趣的特点,我校正式启动了活动化教学课题实验。课题组全体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和协商、探讨,从六个方面来具体开展了“活动化教学”。
一、社会实践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参与了社会、服务社区、理解社会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社会实践的内容。①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比如,为了改善目前部分学生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徙步50里远足晓坪水库的社会实践活动。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③注重本土性。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以充分反映学校和地方特色。④注重整合学科教学,以体现各学习领域的融通。选择的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又要突出本课程领域的实践性,使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有机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
(2)确定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15名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要求有完整的活动方案。
(3)确定社会实践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等。
2.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等,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
(2)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不同,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科学真理和结论,因此,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需要反复尝试。
(3)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无论是问题的思路、解决的途径,还是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可设置框框,而应使学生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创造。如针对我镇的香菇种植,安排学生到菇农家里进行深入调查等。
二、欣赏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理念、新思路,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情感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使他们确定道德的自我发展目标,并产生内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事实证明,这在新课导入环节比较适用。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欣赏内容。欣赏内容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最好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又在课堂学习中理解和接受较困难的内容,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由于本地很少爆发灾害性地震,所以学生对于地震的破坏性以及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生、自救等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亲临地震现场”,感受它的惨烈,并掌握在地震中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2)确定欣赏时机。这就要视教学目标而定,如作为补充资料的内容,可放在新课结束之后;如单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做导入新课的内容;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则可适当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3)确定欣赏的规则、要求。要按时、有序地到指定场地去观看,且要做到文明观看,不哄闹,对乱吵乱闹、影响他人观看的小组和个人应给予批评。此外,在欣赏时还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去观看,并积极思考,观看完后写出观后感。
2.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一定要选好内容。
(2)欣赏一定要有目的。教师一定要明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
(3)欣赏活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不能让它泛滥成灾。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表演类
表演,包括小品、角色扮演、课本剧综合等,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形式,它不仅观赏性强,可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欣赏,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扮演。
1.一般实施过程。
(1)精心选材。表演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如脱离了教学,纯粹的娱乐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表演首先要为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服务,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表演要易于表现,并贴近学生的心理。①书中取材。教材中有许多小材料都可以加以利用。②在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取材。如讲到中学生性格要合群时,可运用小学语文中大雁南飞的故事作表演。③老师自己编材。要想有好的表演效果,就应按照课堂的思路,体现教材内容,并最好选择自编。
(2)精心编排。好的剧本需要好的导演与演员的默契配合才能成功,同样,好的表演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配合。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学生一开始对小品的理解仅局限在好玩而已,还不能恰当地表现内涵。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亲自监督、示范,使他们对表演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②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会对表演形成一定的抽象认识。
2.注意的问题。
(1)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自身的主体性,并激发起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从而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而突然有进步的同学,教师更应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继续努力,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3)尽可能扩大学生的活动面,争取多人参与表演,否则就会导致多数同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4)表演的内容要适宜,应尽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具有较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每次表演结束后,教师都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6)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必须做到少而精,真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游戏类
可以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等游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学习中比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1.一般实施过程。
(1)确定竞赛的内容。竞赛内容应选择基础性、核心性的知识,以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面,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确定竞赛的对象。竞赛活动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按性别分组竞赛,但多数应依学生的成绩和基础分类进行竞赛,以体现出可比性。同时,还应多使中下基础的同学参与竞赛,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数同学达到基本要求。
(3)确定竞赛的时机。上新课时,一般在课堂小结时进行;在复习课时,竞赛的频率要多一些,一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尾这三个时间段进行。
(4)确定竞赛的规则和要求。
2.注意的问题。
(1)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可以给自己命名。
(2)比赛题目的设计: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部分,抢答题目以考察识记内容为主,题目设计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
(3)积分统计及奖励:每节课都要把比赛的积分情况公示在黑板上,并对获胜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小奖品予以鼓励。
(4)在回答必答题时,教师要等学生充分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再指定某个小组回答,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从而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五、交流类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他们在思考和交流中学到知识,从而培养用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活动在思品、地理课教学中使用较多。
以辩论为例,首先要确定辩题。在确定辩题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可辩性。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辩题。
(2)公平性。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一边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公平。
(3)可听性。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使学生听完辩论之后有所感悟。
(4)指导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观众在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或某一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
六、动手制作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1.一般实施过程。
(1)在动手制作前,要先让学生明白所要制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制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从而限制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制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思品、历史、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学生进行了具体制作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思品、历史、地理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
2.注意的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评价。
(2)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否则,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就可能流于形式,从而无法全面地获取知识。
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变学生由三个一(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的呆板式教学为三个动(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式教学。
这项研究开展四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感兴趣的学生人数由34.1%增加到95.12%。80%以上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强烈,整体素质也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中会统三考成绩、各级各类比赛均居同类学校前茅。真正达到了在活动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