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念初探(1909-1949)

2009-02-09 02:35杨玉东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生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

2009 - 04 - 26

杨玉东(1963-),男,河南理工大学编审,副主编。

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念初探(1909-1949)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

教育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灵魂,是学校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从博爱观、学以致用教学思想、运动观、科研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对“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好学力行”校风形成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几代学人戮力同心、同舟共济、不懈奋斗,虽在危难时期亦“灵光巍然,弦歌未尝一日辍”,使学校发展成为国内著名高等矿业工程学府。

教育观;私立焦作工学院;博爱观;学以致用;运动观;科研观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变幻,中国矿业大学早期先后经历了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虽学校一路走来,惨淡经营,备极艰辛;但探究真理,学以致用,树吾国学术独立之先声;培育英才,矢志工矿,备物质建设之先锋,弦歌未尝一日辍,充分体现了学校师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斗志,以及“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张伯苓语)崇高品格;逐步培育形成了好学力行、公诚勇毅、自立自强、同舟共济的办学特色,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页。

一、 早期教育思想发展概论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新式教育标准,1909-1949年间,中国教育思想经历了《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3年)-《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三民主义教育原则(1931年)-抗战时期教育原则(1937)等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壬寅学制》规定大学的宗旨是:“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领。”[1]《癸卯学制》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大学宗旨是:“端正趋向,造就通才。”[2]《癸卯学制》的颁行,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初步确立,对于教育近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深感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与方法俱有所改变,清末所颁布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帝制,而不适宜共和,自不能满足于国人的要求”,随即颁行《学校系统令》(世称《壬子-癸丑学制》),明确规定大学、专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专门学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3];“大学以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3]。专门学校的设立,推动了民国初年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此后专门教育乃至整个矿务、工科教育的基础,推进和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为各校制定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1931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颁行《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一、 学生应切实理解三民主义的真谛,并且有实用科学的知能,俾克实现三民主义之使命。二、 学校应发挥学术机关之机能,俾成为文化的中心。三、 课程应视国家建设之需要为依归,以收为国家储材之效。四、 训育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养成德、智、体、群、美兼备之人格。五、 设备应为力求充实,并与课程训育相关联。”[4]“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颁行《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国国民党抗日救国纲领》等,对战时教育作了规定,其教育原则大致如下:“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都不变,“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推行战时课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教学思想是:“凡所教学训遵之方,适宜针对国难时艰,积极设施,以励行非常时期之救亡教育。”

“建设的先决条件,在于人才,有了人才,一切问题都不难迎刃而解。所以建设的根本在于‘建人’”[5]。而“建人”也正是学校的办学宗旨。随着时代的发展,“建人”的内容也日趋丰富,私立焦作工学院先后经历了“以备路矿,因材选用”;“养成采矿冶金专门人才”;“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之需要”;“研究高深学术、培植专门人才及发展西北工业”四个阶段三个层次,体现了由“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到“养成硕学闳材”[3]、“端正趋向”的培养过程,体现了“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的目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 学以致用的教学观

(1) 利用环境以证学理的实践观。路矿学堂虽为福公司根据合同被迫建立,但当时中原腹地也确实需要一所从事实业教育的专门学校,为地方矿冶输送专门建设人才。福公司为英国资本,所以它完全采纳英国教育体系,全面系统地学习英国及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校创办伊始,就提出了“以备路矿,因材选用”的教育宗旨。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学用结合,尤重达用。首届学生,舍悬理重实功,结合所学经常就近到福公司所设矿厂及道清铁路现场实验,胼手胝足地勘矿苗、下矿井、测路线、修车辆,以真才实学解决工程技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和以往空谈性理的科举教育大相径庭。诚如严复所言:“实业教育,与他种教育有不同者,以其人毕生所从事,皆在切实可见功程。如矿,如路,如一切制造,大抵耳目手足之烈,与治悬理者迥殊”。为养成专门建设人才,使学生“朝夕渐摩,易有心得”及“入场调查学习”方便,再建的矿务学校于1920年迁回焦作。实习要求,除了寒暑假自己联系到矿厂实习外,规定第四学年每周安排一天到矿厂实习,“利用环境以证学理”[6]。学生到矿厂实习学习之精神正如王宠佑回忆的那样:“窃尝思各国科学日新月异,均有长足之进步,而立国之基,富强之道,则启发宝藏尚矣,是矿学之重要不言可知。然授之于口,聆之于耳,求之于简篇,固亦可得梗概,究不如实地研讨之,能宏造谐也,是以每于暑假期内,从外国教授德雷克氏赴矿山看矿,研究地质,长途跋涉,固甚劳苦,此不仅于学业可以孟晋,而于身体亦收锻炼之功。”《福中矿务大学规程》规定:“本校欲兼与学生以经验,特於是期与焦作煤矿公司商定实习采煤法、通风法、排水法、起重法、搬运法及场内矿下布置,俾学生得实验学理以增其作事能力。”西北工学院时期,鼓励“学生在校时,一面课以书本,阐明理论,一面授以实际工作;供其揣摩,二者互相引证,事半功倍,俾将来服务社会时,一切问题,均能得心应手,而无格格不入之苦”[7]。

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涟曾深有体会地说:“顾本院成立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以工学院命名者,实惟本院,历史既属悠久,内容逐渐充实,遂为社会人士所重视;盖本院与中福矿厂,关系密切,故能随时参观实习,使学理与应用互相证明,而本院师生发挥合作精神,同心协力,以求学校之进展,虽在危难时期,未当稍懈,或可稍慰本院创办人及赞助之殷望欤?”[8]

(2) 通专并重的发展观。学业考核,重平时学力,以观察、报告、口试、笔试综合考虑。同时,课程编排尽量考虑社会发展之需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把“凡在当时国内用得上的东西,尽量编排在课程表上,使学生门门都学,样样皆通,以便在毕业后,不论遇到什么机会,都可随时适应”[9]。西迁办学时期,全校九个学系一年级公共课程和基础课设置完全相同,学生不分系科混合编班,二年级各系课程完全相同,只是到三、四年级才分专业。张清涟说:设置国文、经济等普通课程,是要“培养工程师为社会服务之精神,并授以发表意见之技术与实际工作之境地,范围广博,用意精微”;设置算理化图等基本课程,“所以起工程学术之宏规,验学生个性之适宜与否,乃解决择业问题之最后阶段也”;设置土木、机电等辅助课程,“所以辅助采矿冶金各项工程使有实现之可能也”[10]。西迁办学,贯彻“通专并重”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三育作平衡之发展,并培养学生之军事知识与技术,以适应文武合一之教育方针”[11]。指出学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吾辈学工程者对于素习科目,固宜继续探讨,精益求精;即其他普通知识,亦应随时充实,日新又新”[12]。西迁办学,更重知识面拓展。赖琏院长认为,“工程人员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更应有充分的普通知识;否则,一旦观感幼稚,判断谬误,小之被人讥为坐井观天,大之就可影响毕生的事业。如果你们除了某种工程外,对于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趋势,完全隔膜,你们就不能把握全盘的时机,纵有专门技能,也难成为健全的工程人员。所以,你们对一门自应精通一切,对其他部门,也应略知梗概。你们若知爱惜宝贵的光阴,保持求知的热忱,就可达到这个愿望”。即使大学毕业了,“还得要继续探求,埋头苦干,人一己百,迎头赶上。况且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一个人研究任何部门,竭尽毕生精力,尚难达到精深的造诣。如果离开学校即和书本脱离关系,立刻就要成为最悲惨的时代落伍者”[12]。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际技能较高,适应能力较强,毕业后能够较快胜任工作,体现了学校求实务实、学以致用的通才教学思想。矿业教育的目的,虽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其直接目的却是为发展实业经济服务,为铁路、机械、矿务以及其他企业培养人才。

三、 助教育之增进的体育观

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信奉“兵操可救国”[13]。崇信“尚武救国之说,即以练兵式体操为雪耻整备,全国学校,一致实行”[13]。当时学部定章,“各级学校,每星期均有体操两至三时”[13]。南开学校主办人张伯苓倡导体育,更是始终如一,并身体力行。他认为:“提倡体育的目的,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且在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提倡体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在校能有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且出校后能促进体育运动风气的形成;不仅使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能有提高,而且要使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到增强。”[14]学校自创办后,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锻炼,除了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还要求必须参加体育训练和体育活动。并特别强调指出:“体操一科,为强壮身体,运动筋骨,振兴尚武精神,练成能耐劳苦之基础”[15]。

随着对体育认识的深化,学校不但把体育与操行及学科成绩并重,更是将体育与国家的责任紧密地联系起来。校长许源在矿务学校开办仪式讲话中对学生提出三要求之一的“服勤劳”,就是指“盖以将来实地练习之时,勘矿则远离程途,作工则下探幽邃……几与苦力相同”。因此,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矿业特殊的工作。同时,也指出了“今日之习于劳苦,正以备他日降任之仔肩”。学校运动员在参加中原煤矿公司自设各校春季运动大会发表的宣言称:“体育是强国强种之工具,非为某个人身体之健康及娱乐,助教育之增进也”。“强国强种之根本在于教育,而教育之精神尤复以体育为前提,盖康健之精神寓于康健之身体也。”“以体力决胜负,其要在精神,在注重心身之锻炼,养成完美之人格;以道德为范围,作体育之比赛,收观摩之益,修友善之情,以增进青年学子团体生活之兴趣与精神”,“养成学子行动纪律化之习惯”,并可“振作民气,挽回颓风,藉以唤醒社会”[16]。常务校董李文浩认为,“运动的主体在青年的学生,运动的精神扩大到民众中去”。“运动的意义……是为身体健康,精神活泼,涵养德行,锻炼身心。”“只知道劳心而不知道劳力……最容易使人走上堕落、悲观、消极的路途。”“我们今天的运动,不单是为着自身,而且是含有社会性,是含有社会性的革命的价值。”“革命是为自我争生存,扩大自我的生命,而运动也是有同样的性质的”,“革命从人类全部的生活上说,不单是指流血的非常行动;乃是说人类向进化途中,无限伸张,无限扩大,排除一切的障碍,以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如此,我们人类便不能不革命,要革命不能不先培养健全的体力;要培养健全的体力,就只有实行体育运动……我们要想在这历史进化过程中去求生存,便只有继续不断的革命,能继续不断的革命,我们的生命也就随之而扩大;人生惟一的途径,除了生命的扩大以外,就寻不出其他意义,寻不出人生的价值。”[17]

四、 适应社会之需要的科学观

对科研的认知教育,充分体现了社会需要的时代特征。学校甫一开办,根据需要,即设化验室,从事一般实验研究。校长李鹤认为,“研究矿冶是一种宏博的学术,除了实习工作以外,尤须先研究理论和方法”,因此积极支持师生从事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和实习、实验工作。20世纪30年代初期,学校更提出各种研究“应侧重我国生产状况及国防设备各种问题”[18]。随工矿业的发展,学校采取缩减教授学分工作量等措施,以使教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常务校董李文浩《在工学院开学讲演辞》中说,“读书应具有革命和前进的精神,因为求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适应人类的需要……求学问是求适应人类的需要”,“今后的求学,亦应本着学校改进之精神,努力的向前猛进”;“研究科学,就是要利用自然界以适应社会之需要,那么研究科学,专从书本上用工夫,犹如闭门造车,难以合辙,隔靴搔痒,不得要处,结果不能成功,必须要于研究科学的时候,同时对于自然界的有机体无机体,作实际的考察,俾理解其现象与原理,则科学的知识才能充分……电学、光学、声学、理化、矿务学,无一不从自然界考察而来的,故各位对于考察的工作应特别注意”[19]。

学校设立的研究所充分体现了服务社会的理念。西北办学时期,在设立工科研究所时,学校就特别指出办理研究所的目的是:“冀对工程学术,多作高深之探讨,并辅助西北生产事业之推进”。“对于西北宝藏之开发,为之策动,数之风声,调查统计,力求确切,研究计划,务期周详。”[20]以服务社会,补救时艰。在对待科研态度方面,“尤须具有科学精神,虚心求进,不存偏见,以期养成精密之观察力及正确之判断力”[12]。石心圃、马载之等教授撰写的一系列调研报告,对解决抗战后方生活及抗战军事需要,扩大抗战时期战略物资的生产提供了依据。

五、 养成健全人格的博爱观

20世纪30年代初担任教育部督学的戴夏在《河南省私立焦作工学院视察报告》中这样总结学校的训育目的:一是“养成学术研究之兴趣”,二是“养成恪守纪律之习惯”,三是“养成为群众服务之品格”,四是“养成改造环境之精神”[21]。

人格完善,是人所以立世的最基本品质。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人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有所进步。人格对国家来说,是国格;人格对集体来说,是文化精神;人格对个人来说,是综合素质。为国家争人格的基础是为母校争人格,为母校争人格的基础是为个人求人格。因为,每一个人是母校的代表,代表母校的不仅仅是严格的功课,整肃的纪律,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完善、品格的提高。校长许源在矿务学校开办仪式的讲话中,把学生的品格分为两个层次来阐述,一要“抱定力”,即“志趣坚贞”,因“实业供社会之需求,须穷年方堪深造”,国家前途“必有致富之基,然后有自强之效”;二要“爱名誉”,即“何以保全之此名誉,则视乎立品之何如与修业之奚如”,因为“以此时砥砺之功,能为异日发舒之事业,是学生之名誉,即学校之名誉”。“人类同时赋有神性和兽性,同流合污,皆可为恶;激励劝勉,皆可为善。道德沦丧,人心破产,无如今日。欲振起颓风,挽回狂澜,非用人格感化不可,非从小处做起不可”[18]。20世纪20-30年代,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已趋于成熟,对道德的培育提出了“因人而施,随地制宜”[22]人格养育方式,即“只于精神方面,培养学生之道德性能”[22]。对学生的操行在各个时期都有具体规定,大致有以下几项内容:以专心学业为主;课堂内外,必须肃立致敬教员;同学之间必须互相礼敬;戒奢华,戒游惰,戒赌博,戒吸烟,戒饮酒;上课必须集中精神注意课业,不可稍有怠容;保持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不抄袭他人写作或考试作弊;本自己良心主张,不盲从附和;热心社会生活;对学校当存爱护心;体育比赛,不论胜负如何,始终以善意相待;作事有恒心与毅力;有精神,不畏缩,不敷衍,等等。考察的方法分平时考察、课外考察。平时考察分气质、容仪、态度、意志、情感、动作、语言、智力等,课外考察主要为课外之言语动作及喜阅之书报刊、所接近之朋友,分别优劣善恶,成绩分甲乙丙丁,等等。对具体的训育目标也有规定[18]:“力戒懦弱苟安,养成勇敢奋发之精神”;“力戒依赖敷衍,养成自立负责之能力”;“力戒轻躁盲进,养成审慎周密之思考”;“力戒浪漫奢靡,养成刻苦勤朴之习惯”;“力戒虚伪涣散,养成精神团结之意志”;“力戒自私自利,养成爱国爱群之观念”。

在人格完善方面,常务校董李文浩根据当时全国经济社会处于短暂繁荣的特征,提出了“发展我的观念”训育思想。什么是“我的观念”?他说:犹如在校,“在此校与彼校有所比赛的时候,更容易看出来的,他所属的学校幸而比赛胜利,他就感觉得非常快乐,无异于自己的胜利;倘不幸而失败了,他就垂头丧气,犹如自己的失败”,这就是“我的观念”。“我的所以为我,非仅父母家庭学校,有荣辱共关的观念,而国家社会更与我有荣辱休戚的密切关系……若没有国家,决没有我的存在”。因此,真正爱国的人“一定要在切身处所尽力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维护元气,为国家制造实力,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努力用功”[23],“要将我的观念,尽量发展,由家庭学校而社会国家,由个人而国人而全民族,复由全民族而人类,于是以爱家者爱国家,以爱国家者爱世界……此之谓博爱,此之谓无我,我的观念发展到了无我,到了博爱,才可造就我的伟大的人格,才不失求学的宗旨”[19]。

在抗战的非常时期,学校尤重对学生人格的养育和完善。“注重人格之修养以公诚勇毅,作训导之方针,以期造就出富有灵魂的建设人才”[24]。“坚定树立人格教育基础,培养民族正气,启迪爱国精神,以期涉入社会后服务人群,负荷建国重任”。以“公诚勇毅”教导和训诫全体师生,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为人治学的思想教育,走向社会时能秉公理事、秉诚待人、敢为人先、意志坚强,担负起为人民、为国家的工作重担。“公诚”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是人格完善的主体。赖琏院长对此多有阐述。他认为[12],学生“只做有知识技能的工程人员还不够,一定要做人格健全、常识丰富、有为有守、公正廉明的现代国民”。因为学生“所代表的,不仅是本院整齐严肃的校风,还要表现一种本院的特殊风格”。诸君“要征服环境,决不为环境所征服”,就要从人格修养上做起,“人格健全了,自然可以克制内在的仇敌,自然可以抵抗外来的引诱”。要“坚毅有恒,则从事任何事业,都能刻苦耐劳,贯彻始终。不畏难而复不因循,负责任而又守纪律。对人则和平谦虚,不亢不卑,在任何集团中,充分表示合作精神。对事则奉公守法,义利分明,重勇敢,讲效率,迅速敏捷,临难不苟”[25]。学校的最高追求表现在学生人格的完善方面:本校所“孜孜研讨夙夜匪懈的,不仅在课程标准之提高,不仅在各种设备之充实,比较更重要的,还是在如何培养健全优秀的人格。这便是说,学生受了几年的工程教育,将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将如何去为国家社会服务。百年大计的神圣意义,就是要使此等具备知识技能青年”[10],有坚定的信仰,慎密的计划,成为“公诚勇毅,有为有守”的领袖人才。他还认为,求学重要,但做人更重要[12]:“人多以为阐扬理论,研究学术,或已尽其能事。实则求学与做人并重。而追求真理,修养人格,乃共更深邃之意义。”“大学教育仅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开端”“求知欲与向上心,务须永远保持”,学生要将“多年困学所得”“服务社会”。要求青年学生“把握千载一时之机,道德修业,贡献知能,殚精竭虑,效忠国家,不容有个人利害及私见存于中也”。如果“受大学教育之青年,苟无高尚之理想,则所学者,实则助其营私,不如不学之为愈也”。“人贵自立自治,而自立自治之先决条件,乃为自省自责”,这样就能“养成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奋斗的、创造的、服务的、牺牲的人生观”,养成“意志坚定,情感热烈,胸襟豁达,气度宏展”的品格。他认为,“国民都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浓厚的民族观念,尤其是知识青年,更应有政治意识和政治野心,处处站在领导的地位”[12]。“一个人为了他所信仰的真理而追求,而奋斗,而成仁取义,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他的生命才有深刻的意义”。“若在生命的过程中,打出一条成功的大道,没有什么秘诀,一言以蔽之,只有在人格修养上,从根做起,痛下功夫”。做到“清洁而整饬,公民道德,更用充分发扬。立身行事,忠诚第一;待人接物,公正为先。胸襟豁达,则律己严而责人宽;意志坚强,则有恒心而耐劳苦。不因循,不敷俗,负责任,守纪律。对人,则和平恭谨,不亢不卑,在任何集团中,尽量表示合作精神。对事,则奉公守法,是非分明,重信义,讲效率,迅速敏捷,临难不苟”[12]。

在人格完善方面,学校还重视团队文化精神的养育,即团队的合作精神。学校常年处于当时比较偏僻的太行山脚下和古路坝等地,生活、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师生只有团结一心,学校才能进步。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群育观”的养育,提出了“严密组织”[18],养成学生“团体生活”、“服从互助”[18]、合作精神[12]、“教员与学生共同劳作”[18]、注重团体生活及团体办事须和衷共济等良好道德。学校在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为私立学校,其发展受经济因素影响很大,办学经费常朝不保夕,院长疲于奔命。而学校能有进步,正如张仲鲁校长所认为的[26],学校能够延续生命之久,在于毕业同学,服务矿厂,咸著成绩。这成绩除了个体的业务成绩外,还表现在融入矿厂团队的合作精神。学校存在的条件,是学校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灵光巍然,弦歌未尝一日辍。张清涟院长也多有阐发:“本院师生发挥合作精神,同心协力,以求学校之进展,虽在危难时期,未尝少懈”,“出与世处,善推敬事爱人之心;退而自修,常存精益求精之志;货恶弃地,力心已出;尽匹夫应负之责任,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12]。“本院同人,素具同舟共济之精神;本院同学,向有朴实耐劳之习惯。所谓奢靡浪漫之行为,派别分岐之现象,泯焉无存,岂不懿欤?”[26]他还论述了学风及教授的治学态度:本院教授“皆曾留学欧美,在彼邦有工程经验,在海内有教书成绩,强半能牺牲京沪平津优越之环境,与国立大学优厚之待遇,来此僻壤,授此朴士,与其他教职员同人实皆重视友谊及本院之前途者也。风尚所及,奢靡斯除,各级学生来自远方,咸能体察斯意,有所兴起,因而养成吃苦耐劳之习惯,思想纯正之精神,故能师生合作,进展顺利,将本院比较悠久之历史,光而大之”[6]。

六、 结 语

张清涟院长在课程设置对学校独立精神之养成等方面,对办学宗旨多有阐发。首先,学校要“应社会需要”;其次,“师生合作之精神特别显著”,“均以学校为前提”;第三,本校求学之士,多“与实际问题相接触,而无大城市之引诱”,从而养成“真实学问及吃苦耐劳之习惯”[27]。学校在介绍采矿冶金系概况时曾指出:“本院学风淳朴,来学者多刻苦求学之士,课余之暇,率多游览矿厂,参观工程设备,绝少浪漫奢靡之风。”[28]

焦作路矿学堂自成立以来,校名数易,学制屡更,虽生活困苦,设备简陋,但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赖教工和同学,咸著成绩。40年的艰难曲折发展中,严谨治学之风一直未变,形成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及“好学力行”的校风。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也正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在实践中凝炼出的办学灵魂。这种精神,是学校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为近代中国煤炭工业建设和煤炭高等教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40年风雨沧桑,走尽了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工程学术,造就专门建设人才,养成良善之品格,恪守纪律之习惯,服务社会之精神,应社会发展之需的办学宗旨。

[1]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53.

[2]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78.

[3] 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2.

[4]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5] 广西省35年度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会议总报告书[R].

[6] 焦作工学院改进概况[J].焦作工学生,1935,2(1-2):6-9.

[7] 在进行中本院之建设与革新[J].西工友声,1940(1):5-7.

[8] 张清涟.私立焦作工学院同学录·序//私立焦作工学院同学录.1935.

[9] 张仲鲁.焦作工学院始末[M]//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中华书局,1962,10:49.

[10] 矿冶.1936,8(29-30):5-14.

[11] 赖琏.敬告本院第一届毕业同学书[J].西北工学院季刊,1939(1):2-4.

[12] 赖琏.对本院第二届毕业生训词——工程人员的责任、信仰与修养[J].西工友声,1940(1):3-5.

[13] 吴蕴瑞.三十五年来中国之体育[M]//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226,228

[14]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1.

[15] 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管理规则[S].1915年(民国四年)3月20日.

[16] 河南中原煤矿公司自设各校春季运动大会宣言[J]//河南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汇刊编辑室.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第2期.北平:北平震东印书馆,1932:12-13.

[17] 李监督在各校学生春季运动大会演说辞(民国二十年四月一日)[J]//河南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汇刊编辑室.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第2期.北平:北平震东印书馆,1932:12-13.

[18] 训育实施方案[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2,(26):5-8.

[19] 李文浩.李监督在工学院开学演讲辞[J]//河南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汇刊编辑室.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第3期.北平:北平震东印书馆,1932.

[20] 赖琏.发刊词[J].西北工学院季刊,1939(1):1.

[21] 教育部督学视察河南省教育报告[R].1933年10月.

[22] 河南中原煤矿公司办理教育概况[J]//河南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汇刊编辑室.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第2期.北平:北平震东印书馆,1932.

[23] 李董事长在工学院十六周年纪念大会演说(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J]//在河南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汇刊编辑室.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第6期.北平:北平震东印书馆,1932.

[24] 赵化天.分院设于七星寺[J].西工友声,1942,2(1):1-2.

[25] 赖琏.反省与自励——国立西北工学院第三届毕业典礼训词[J].西工友声,1941,1(3-4):3-5.

[26] 焦作工学院之展望[J].焦作工学生,1935,2(1-2):5-6.

[27] 张清涟.私立焦作工学院二十周年纪念会报告词[J].焦作工学生,1935,3(1-2):1-3.

[28] 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系概况[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5,4(5-6):2-6.

EducationalThoughtsofJiaozuoIndustrialCollegein1909-1949

YANG Yu-dong

(Academic Publishing Center,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the actual reflection of the school spirit and can be seen as spiritual wealth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school survives and develops. As a kind of spirit grown from long-term school management experiences and a special culture coming from special school environment, they show great cohesive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from various sides such as universal fraternity, study for application, the concept of athletics and research. The article also analyses the motivation for the unremitting spirit in running the colle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diligence in its students. Finally this article explores several generations work in full efforts and full cooperation even in the time of difficulties for the goal of this famous mining institute.

educational thoughts; Private Jiaozuo Industrial College; concept of universal fraternity; study for application; concept of athletics; research concepts

G529

A

1009-105X(2009)02-0001-06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