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斌, 郝世亮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009 - 02 - 28
曹亚斌(1986-),男,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郝世亮(1982-),男,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造成社会危机的政治安全行为的一种观念分析
曹亚斌, 郝世亮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之一的政治安全行为,会对政治安全以外的其他领域造成影响。因为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以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有时会对社会安全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国家政治安全行为是以政治安全观为指导的,因此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冲击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作为认知视角和决策理念集合体的政治安全观的选择不当。
政治安全行为; 社会危机; 政策失当; 认知偏差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作为高阶政治之一的政治安全与作为低阶政治之一的社会安全同时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由于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维护政治安全的一些行为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如何避免政治安全行为对社会安全的负面影响,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政治安全观对于政治安全行为具有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尝试从政治安全观的角度分析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进而对由于这一行为造成的社会危机进行论述,期望这种分析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政治安全指一国的政权不受内外两方面威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与政权合法性。政治安全的威胁来源不仅涉及外部的安全威胁,更涉及国家内部的安全威胁。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清楚区分。即使不存在来自外部的威胁,一国也会面对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即使存在与另一个国家的竞争,另一个国家也未必是自己的威胁”[1]。“由此造成的政治安全威胁是:(1)政治单元的内部合法性,主要指意识形态和其他定义国家的基本观点的合法性;(2)对国家的外部承认,即外部合法性”[2]。
国家对于政治安全的系统认知叫做政治安全观。“安全观是指人们对于安全问题的主观认识,它是人们对于何谓安全、谁的安全、威胁来源以及实现手段等问题的综合认知和理解”[1]292。因而就国家而言,政治安全观指国家对于政治安全的系统认识,它是指国家对于何谓政治安全、谁的政治安全、政治安全威胁来源以及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等问题的综合认知与理解。政治安全观不仅是一种认识,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国家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是以政治安全观为指导的。由于政治安全观的不同,国家政治安全行为也就大相径庭。同样,由于政治安全观的指导作用,所以从政治安全观的角度分析维护政治安全行为也是可取的。
由于政治安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因此这里仅从何谓政治安全(是否存在政治安全威胁)、政治安全威胁的来源和实现政治安全的手段这样三个维度分析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
1、 何谓政治安全。我们将政治安全定义为一国政权不受内外两个方面威胁的状况,这一定义似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问题是,这样的政治安全定义是非常抽象的,很难运用于实际操作层面。在现实中,对政权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就可以叫做政治威胁这一问题的回答具有非常大的或然性,甚至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国际社会对于一国某一行为的批评会被该国看作是对自身政权的威胁,而有不法分子领导的群体性示威游行活动或许会被认为是公民正常的政治参与活动。一国认为是正常的政治活动会被另一国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而同一国家对于其他两个行为体相似的行动作出截然不同的认知。例如温特指出,美国对于朝鲜与英国拥有数量相同的核武器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前者的行为大大威胁到自身的安全而对后者的行为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威胁[3]。这样的情况同样会发生在政治安全领域。因此,由于对政治安全存在与否的认知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所以主观认知与客观威胁不一致的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国家对于政治安全存在与否这一问题的认知就会出现准确的认知和偏差的认知两种情况,而基于这些认知指导下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则会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对政治威胁准确的认知指导下的维护政治安全行为;夸大的政治威胁认知指导下的维护政治安全行为;缩小的政治威胁认知指导下的维护政治安全行为。
2、 政治安全威胁的来源。当国家意识到政治安全受到威胁时,这也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认知。由于国家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事情,所以政治威胁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自于外部,也可以来自于内部,也可以同时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可以来自此一国家,也可以来自彼一国家;有时可以是经济威胁的进一步升级造成的,而有时则会是社会或环境威胁的升级造成的。而就政治威胁的对象而言,可以是对政治制度正常运行的破坏,也可以是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等。由于国家的认知视角不同,所以对于政治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也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基于不同的认知,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也表现为准确认知指导下的行动、偏差认知指导下的行动两种情形。
3、 政治安全威胁的应对方式。当国家对政治安全存在与否,以及政治安全威胁来源这两个问题有一个清楚认知时,国家应对政治安全威胁可选择的行为依然是多样的。不仅因为决策过程极易受外部偶然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决策者的决策理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之所以选择这一政策而不是那一政策往往是非常主观的。例如,由于国家关注利益的方式不同,维持安全的政策选择也会不同:当国家间彼此重视相对收益时,就会选择以冲突的方式解决安全威胁;而当重视绝对收益时,则会更乐于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解决危机[4]。一般意义上,国家应对政治安全威胁的方式有:军事手段,即以武力干涉、武力威胁,暴力镇压甚至战争等方式解决危机;政治手段,即以政治攻击、政治动员或行政命令等方式维护安全;经济手段,即以发展经济、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等方式应对威胁。在实际情况中,对于政治威胁,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或几种手段并用,而且对于不同情况有国家也会运用同一手段解决。
国家在政治活动中需要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同样政治安全行为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政治安全以外的其他领域。因为与政治安全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安全无疑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社会安全指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狭义上指社会保障体系,广义上指全社会各个群体避免伤害的能力和机制。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将二者完全分开。一方面,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政治安全。例如,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全。如国家的治理不力,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群体的不满,出现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正面影响,也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巨大冲击,往往会造成恶性社会冲突,破坏社会正常的运行。以下笔者便基于政治安全观——政治安全行为这一维度,对政治安全行为如何造成社会危机做一简要论述。
对政治安全威胁的认知是一个主客建构的产物。由于国内外两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威胁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家对于政治安全威胁的认知并不总是准确的,偏差认知时有发生。在偏差认知的指导下,维护政治安全的行为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且这一行为产生的“外溢效应”还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1、 夸大的政治威胁认知指导下的维护安全行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对于政治威胁,一些国家会出现将威胁夸大的情形:客观上没有或只是很小的威胁会被这些国家认为是对其政治安全巨大的冲击。这种认知状况不仅对政治安全产生反面作用,而且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全。例如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主权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让渡主权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这时还以传统的、绝对化的主权观审视国家主权,将让渡部分国家主权视为对政治安全的巨大威胁,进而反对一系列的国际准则或拒绝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任何一种国际组织的加入都可能导致对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政治安全的维护,还会导致众多的社会问题。“要知道,粮食危机、人口剧增、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通过国家间合作方式才能予以解决”[5]。再如,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许多时间里是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彼此对对方的政治攻击还以更大程度的报复,导致“安全困境”的出现。双方不断将对方视为严重威胁自身安全的敌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武器更新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上,对于更加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未加重视,在美苏对抗消失后变为严重的民族冲突,扰乱社会稳定。“与多民族国家解体和新生增长国家相伴的是族际大冲突。如南奥塞梯冲突,摩尔多瓦冲突,阿布哈兹冲突,车臣战争,南斯拉夫内战和波黑内战。尤其是波黑内战,堪称战后欧洲最大、最残酷的战争”[6]。
2、 缩小的政治威胁认知指导下的维护安全行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对于客观存在的政治威胁某些国家认为不是威胁或只是受到很小的威胁,这样的认知错位对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国家没有采取措施或采取措施程度不够,政治安全无疑会受到威胁。而且由于政治威胁也具有“外溢效应”,直接就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损害。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三世界国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时的表现,在网络、电视等通讯工具迅速发展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他们那一套政治价值观通过书籍、电影、广告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入,企图动摇这些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其中一些国家沉醉于民主政治的迷梦,没有对这一政治策略引起足够重视,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上的传播往往与传统价值发生冲突,造成社会恐慌,社会不安定。“隐性价值观与显性价值观的冲突,是导致犯罪的精神因素”[7]。再如,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新的政治认同。表现为地方认同、种族认同、团体认同、性别认同等。这种认同的分散化或多元化,转移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并开始解构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从而弱化对国家利益的认同”[5]76。如果不对这一政治威胁采取措施,在政治安全领域将出现政治合法性遭侵蚀的情形。而在社会领域会出现狭隘地方主义、狭隘民主主义、小团体主义等认识,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全。
3、 政治威胁来源的偏差认知指导下的维护安全行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在政治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上,国家也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现象。在威胁的来源是自内还是自外,以及对威胁是来自于哪一行为体这些问题上会出现认知偏差。在这样的认知指导下的行为,不仅不能达到维护政治安全的目的,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极大的冲击。例如,西方强国对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实行了一些威胁这些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这些国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并未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却将安全防御的重点定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结果造成国内社会动乱频发,社会冲突加剧等现象。
由此可见,由于国家认知角度的不当,往往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巨大冲击。以一种冲突的、注重相对收益的认知理念分析政治安全问题,有时会夸大政治威胁,进而损害社会安全;而仅以政治意识形态区分敌友的认知理念有时会对政治威胁麻痹大意或混淆威胁的来源,最终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维护政治安全手段的选择同样具有很大的或然性。不仅由于政治决策的作出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且最根本的是由于决策者决策理念的限制,在决策过程中难免出现认知盲点、对结果的考虑不全面等现象[8]。因此,由于政策失当造成的对社会安全的负面影响会经常出现:
1、 军事手段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当一国的政治安全受到威胁时,一些国家会选择以军事手段应对威胁,通过武力威胁、武装干涉、武装镇压以及战争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政治安全。这种行为可以维护政治安全,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行之有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军事手段的代价往往是非常高昂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武器杀伤力极大、花费高昂的时代,一场军事冲突花费动辄几十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损耗,而对那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造成极大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武器的极大杀伤力,军事手段会直接威胁社会安全。而将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定位于武装镇压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严重威胁社会安全。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行为,纳粹德国为维护自身政治合法性,提高日耳曼民族对政权的认同,对境内的犹太人进行血腥的屠杀,致使600多万犹太人死于非命[9]。这样的现象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2、 政治手段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在政治安全受到威胁时,一些国家将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定位为大力推行民主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之所以对政权合法性提出质疑,外界国家或其他行为体之所以对自己的政权频频干涉,主要是由于自己的民主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满足国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不能灵活高效地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所致,于是一些国家盲目地实行民主化改革。在短期内,国民政治参与程度提高,外界行为体由于该国实行民主化改革而放松对其意识形态攻击。可这样的安全只是短期的。因为一国的民主化程度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真的能带来社会的平等吗?从杰克曼对经济发展、经济平等、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分析看出: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平等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只是一种虚浮的关系。政治参与一旦抑制经济发展的程度,其对平等的影响就不复存在。这种情况表明,应当把政治参与对社会平等的要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否则,它就会对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0]。而且“如果长期在满足效用方面遭受失败,那么也可能会使其原来具有的正统性受到损失乃至全部损失”[11]。因此只是重视民主政治而不顾及经济的基础作用的维护政治安全手段,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犯罪现象频发,社会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产生。
3、 经济手段对社会安全的冲击。在政治安全受到威胁时,一些国家将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仅仅定位为发展经济。他们认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国家经济水平落后。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国家不能满足国民的物质需求,就会出现国民对政权合法性产生质疑,对政治制度进行反对等现象。同样,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国家的综合实力弱,才会出现其他国家或组织敢对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横加指责等现象。基于此种认识,国家便选择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某些物质需求得到暂时满足,且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国家的政治安全暂时得到维护。可由于仅仅将政策定位于经济发展,没有其他政策的协调,所以社会问题便随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起来。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屡见不鲜,经济的发展只是证明产出的高效,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这些国家由于没有健全的分配福利制度,往往造成社会的财富只为社会中很少一部分人占有,大部分人不仅不是受益者而且是利益受损者。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由于贫富分化过大,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紧张、高风险、不和谐的社会。同时这种政策并不能保持长期的政治安全,诚如伊斯顿所言:“如果不得不或主要依靠输出,指望用人们对特定的和可见的利益的回报来生成支持的话,那么,没有任何一个主体或共同体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12]。
可见,对维护政治安全的手段选择不当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政治安全本身也不会得到保障,即使能够得到维护,也只是暂时现象。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是政策选择过分单一,迷信某一种手段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决策理念。显然在一个各种行为体联系极为复杂的世界,这种决策理念是有失偏颇的。
结语
由于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偏差认知与失当政策指导下的行为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出现这些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认知视角与决策理念的选择不当。尤其是在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那种以传统的对抗性视角或迷信于某一种政策的片面决策理念来分析政治安全及其对策势必会造成认知偏差、政策失当,进而影响社会安全。因此笔者认为,摆脱这一困境的最根本途径在于运用一种全新的决策理念和认知视角去分析政治安全及对策。在当今世界,以一种整体的视角、合作的决策理念来分析政治安全、提出解决对策或可摆脱这样一种困境。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审视当代安全问题,如果拘泥于国土、国民的保护和政治主权的独立、完整,忽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安全因素的影响。那么安全是残缺的,甚至会导致不安全”[5]117。
[1] 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1.
[2] [英]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96.
[3] 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J].欧洲,2001(3).
[4] [美]鲍德温.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79.
[5] 蔡拓.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6.
[6] 徐迅.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0.
[7] 尚重生.当代社会问题透析[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8.
[8]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97.
[9] 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4-117.
[10] 王振海.社会场域中的政治:政治社会学视角[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69.
[11] [日]山口定.政治体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216.
[12] [美]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98.
ConceptAnalysisofPoliticalSecurityActCausingSocialCrisis
CAO Ya-bin, HAO Shi-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Political security act, as one of national political activities, will affect other fields besides political security. Because the political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sometimes the activities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security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security. Political security acts are guided by political security concept; therefore,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of severe impact on social security is because the nation has made the improper choice of political security concept, which is the collection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concepts.
political security act; social crisis; policy inadequacy; cognitive error
D0
A
1009-105X(2009)01-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