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观

2009-02-08 01:11谢怀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

谢怀建

摘要: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在维稳的目的上,它注重的不在于稳定本身,而是对学校师生根本利益的保护,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和谐安定的校园中增强幸福感;在维稳的认识上,它认为真正的安全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安全稳定,而不是静止的安全稳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它把实现安全稳定作为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实现校园和谐的过程,注重的是一种持久的安全稳定,而不是把一切问题掩盖起来的“安全稳定”;在维稳的内容上,它认为安全稳定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的实现,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师生为本;安全稳定观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60-04

正确的安全稳定观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不同的安全稳定观决定了不同的维护安全稳定的思路、手段与方法。而不同的思路、手段与方法对维护安全稳定的效果截然不同。什么是“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安全稳定观就是指对安全稳定的认识与看法。它包括了对维护安全稳定的目的、安全稳定的内容和解决安全稳定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观是以学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

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发生着的某种关系,其核心都在人本身。离开了人,就失去了这种关系,和谐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什么是以人为本?要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什么是“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中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与“自然人”和“公民”这样的法学词汇比较,“人民”是一个政治词汇。因此,从政治学角度理解,与“以人为本”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以行政为本”(即通常所说的官本位)的针对意义。

对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不仅只是一种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而且还“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师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以师生为本。从安全稳定的角度看,学生在高校是是否能实现安全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安稳工作更应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是,不仅仅要看安稳工作本身目标是否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还要看这种安全稳定工作是不是在充分保证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不是实现好了、维护好了、发展好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师生员工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中是不是心情舒畅、幸福感是否得到增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安全稳定就能得到肯定,反之,如果是通过牺牲师生利益、压制不同意见来实现的“安全稳定”,那么,这样的安全稳定是不能得到肯定的,因为这样的“稳定”既不能实现稳定的持久,又不能促进校园的和谐。

二、在对维稳的认识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稳定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校园的构建更需要稳定。但这种稳定决不是指学校现存秩序的“静止不变”,并为了保持这种不变以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和谐校园的构建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它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坚持从停滞中求稳定转变为从变革中求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离开动态性谈社会稳定,就会陷入静止的陷阱,片面地为稳定而稳定。导致社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最终也将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静态的稳定以“堵”为主;动态的稳定则以“疏”为主。“堵”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师生的各种意见、矛盾、冲突进行封杀、压制,不让它表现出来,直到这些矛盾最终无法掩盖,产生总爆发。动态的稳定就是,师生有什么意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来,高校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师生意见,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也就把原来的平衡给打破了,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所以动态平衡是一种过程中的平衡,是对高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挑战。它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学校行政管理做到“按教育教学规律管理学校”,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法制化管理。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变化,法制建设的优化,师生的意愿,与时俱进地对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修正完善,从而一方面满足师生的意愿,使管理形成动态机制,与动态的时代合拍;另一方面,实现教学行政管理与教学规律相统一,最终使师生员工意满意度大大提升,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三、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以不断化解各类矛盾,建构校园和谐,来实现持续的安全稳定

从时空角度看,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是特定区域的持续性的安全稳定,这与那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稳定,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这种“稳定”或者是抑制学生合理意见换来的“稳定”,或者是牺牲将来满足现实换来的“稳定”,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稳定,是不能避免周期性治乱循环交替的“稳定”,最终必将引起间歇性的校园动荡,甚至波及社会。和谐校园下安全稳定根本属性是可持续性,是高校稳定长久延续的不间断性连续稳定。这种可持续稳定不但表现为稳定的持久性,而且表现为当前稳定与长远稳定的统一,是一种不损害长远稳定的现时秩序,也是一种现时稳定可以持续不断地相对平稳地延续到未来的长远秩序。

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之所以能够实现安全稳定的持续性和长久性,是因为它把维护安全稳定的过程作为不断解决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实现校园和谐的变革过程,而不是抑制不同意见,掩盖各种矛盾。将各种矛盾冲突延迟推后。胡锦涛指出:“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因此,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在处置各类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冲突时,就把其“妥

善”放在了首位,而不是单方面地按规定办事、按政策办事、按法规办事。什么是“妥善”?“‘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妥当、稳妥,二是完备;‘善在这里则指的是良好。将‘妥善一词的两个字联系起来分析,它应是指:用‘稳妥、恰当、完善的方法、手段、措施来处理好危及安全稳定的各类事件,这是第一层意思;字面下应该还有第二层意思,这就是这种妥当的处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意义,其效果应具有持久性,要不留后遗症”。必须承认,在整个转型时期,从管理制度到法律法规制定,从决策过程到政策颁布,从政府行为到管理机构设置,从行政效率到公民的社会参与度等,都存在着一个需要完善质量的巨大空间:由于管理法规的制定存在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就有可能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由于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师生参与度不够,有些政策就可能存在损害师生利益的问题;由于教学改革面对的的问题太多、太广,就可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过去,由这些问题引起矛盾冲突(包括群体性事件)已有许多,如,高校因收费欠合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后勤社会化后出现的食堂服务质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发的:或者是相关部门或单位按事先制定的“政策”执行而引发的,或者是服务管理存在某种“惯性”问题而导致的,这时候如果仍然坚持按“政策”“规定”“惯例”办事,就等于是把引起矛盾冲突的根源当作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激化矛盾,引起更大的矛盾冲突。即使采用强制手段将问题和冲突给强制压下去了,也只能是将矛盾积累起来,给今后带来更大的不安定,甚至影响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

四、在维稳的内容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注重的是全面的稳定

在以往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因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问题引起、对现行政策出台和调整引起、治安环境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引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引起,所以,安全稳定不是单一的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稳定,而是全面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基础,思想稳定是前提,政治稳定是保障,社会稳定是根本。在思想稳定方面,高校如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提高学生的政治思辩能力、政策理解能力,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科学理解和平崛起过程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在维稳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维稳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学校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师生参与管理方面)、社区建设等,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总体布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履行维护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思想稳定的任务,是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同样是的总要求。所以,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需要建立起全面稳定的视角,而全面稳定则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区文明建设要同时推进,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与全面稳定。

五、实现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必须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实现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必须从解决引起安全稳定问题的根源着手,只有解决了这些引起安全稳定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治本的角度解决安全稳定问题。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回答是:必须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要想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要既不局限于现有的框框、条款、制度,又不拘泥于旧有的观念、思路与方法,而应该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最高目标,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一切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他们的利益,增加他们的福祉,满足他们的意愿,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这里就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要正确看待经验和习惯,不能一味地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做灵丹妙药,自缚手脚,要勇于跳出经验的束缚,树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思想,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观念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经验。

必须从封闭环境中保持稳定转向从开放中求稳定。扩大开放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对内的开放要广开言路,让师生充分行使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大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新的形势下,尤其要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要以胡总书记为榜样,“非常关注”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通过对学生意志的充分了解与把握,“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对外开放,可以更多地了解发达国家是采取何种方法、手段建构法治国家,实现社会转型的,并根据国情加以借鉴。对那些在转型中发生问题,出现挫折的国家,也可以引以为鉴,吸取他们的教训。

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矛盾,如结构上的矛盾、体制上的缺陷、工作中的失误、文化上的冲突、交往中的摩擦等等,之所以这些矛盾引常常引发起一些冲突导致稳定问题产生,正是我们还缺乏相应的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机制与制度。如,优化消解矛盾与促进和谐的制度,塑造解决矛盾纠纷的刚性机制与柔性机制,高教管理体制对高校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消化机制,学校领导与师生、领导与群众的沟通机制,营建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文化体系等等。如何做到不“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呢?回答只有一个,这就是必须深化改革,从而实现国家现代转型,最终实现由治标式稳定向治本式稳定的全面转型,实现中国和谐社会和校园构建。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沟通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和谐校园视域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