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
读懂,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所谓“读懂”,是指对所读古典诗词的语句含义、内容意旨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对一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一、留心题目,从题中了解诗歌内容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6高考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 “望”两个方面回答。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空。(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此诗作者与诗友黄培芳(字香石)、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从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诗歌写的是诗人与黄香石等友人在暮色中,驻足越秀山上极目远眺。诗题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诗也由“晚望”领起。
【拓展】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说,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题目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可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应该注意到要鉴赏的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事件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四、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知人论世,从作者得到启发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04高考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时作。考生对“杜甫”并不陌生——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其人忧国忧民,其诗沉郁顿挫。这首诗亦不例外。
此诗,杜甫用了一个典故——“老马”,这取自《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这里,联系诗人的身世背景,我们能够知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也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拓展】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等;“论世”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有可能读透诗歌作品。一、借助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借助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三、借助知人论世,把握用典的含义。
三、借助注释,从注释破解难点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5高考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②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⑴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⑵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⑶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解析】从注释①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题目“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注释②点明作者想起“田园家业”。整首诗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拓展】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考题并不是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要引起重视。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感情倾向;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归纳起来,诗歌鉴赏试题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释:一、介绍诗歌的作者;二、交待诗人写诗时的处境(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三、对难解字词的解释;四、指出诗词中所用的不常见的典故。
四、据类类推,从类型找到思路
【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高考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1)耐寒拟人。(2)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物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取了同时代诗人的同题材、体裁的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都是咏木芙蓉的七言绝句。在解读的时候应该抓住咏物诗的特点,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选题材也有很大的差异。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边塞诗等五类。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一、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抓关键词,从原作找到根据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高考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感情?(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2007年诗歌鉴赏题无相关背景的必要说明,这使得考生只能就诗解诗,因此,抓住关键词,从原作中找到诗人情感的生发点就尤为重要。通读全诗,我们了解到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矫首遐观,但见初月挂高树;微风冷吹,似觉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树萧疏、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流萤掠影,诗人踽踽独行,心绪不宁,唯有闲坐,百无聊赖地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浮光。此时,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诗人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那点渔火必是渔歌放处。全诗语淡辞婉,营造了一个月淡风清、叶落萤流、歌远思渺的清秋夜境,“馀思”“酒半醒”“独行”“闲坐”“孤灯”等词字里行间氤氲着诗人落落寡欢、郁郁失意的孤独之情,也隐见诗人的孤愤和孤高。
【拓展】
诗中的关键词非常重要。关键词,又称为“诗眼”“词眼”(往往是指一句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诗眼”作为全诗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有时,一个妙煞的“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
关键词具体来说,一指直接表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这些词多是描述人物情感状态的形容词和动词,如“孤”“凉”“喜”“厌”“惊”等。二指诗词中的某些副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或描述景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咽”“冷”),这些词能间接透露出诗歌的旨意和作者的情感。
总之,高考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读懂诗歌并不难,我们要有读懂的信心,同时掌握好读懂诗歌的五把“钥匙”,必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校彭琳